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习园地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过刊浏览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
刘锦泉
副总编辑:
李 伟
特约策划:
吴法源
特任编辑:
王若梅
编 委:
刘 妍
投稿电话:
022-23678800
投稿邮箱:
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巧用“叉线”维度添加画心理技术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数学写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探索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德育素养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 .
(
作者 : 2020年, 第1期, 第()页:
)
更多>>
聚焦本质,多维辨析促思维
摘要
:周长概念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背后的知识本质和课堂操作是如何对接的?借助“认识周长”一课,笔者从几个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进行回顾梳理,针对学生的难点、易混点和困惑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步清晰地构建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关键词
:辨析 多维 高阶思维 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在六年级学习圆周长和面积时,经常出现求“周长”变成求“面积”。笔者在六年级上册教完圆的周长后,马上测试求一个半圆形的周长。
题目:把一张半径是5厘米的圆形纸片对折,得到一个半圆,这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
这道题目的测试结果相当惊人,整个年段正确率不足30%,几乎都错在没有加一条直径这个典型错例上。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描述性概念这一表面上。到底什么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甚至什么是“图形的一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是缺失的。
周长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三年级。下面笔者就以三年级“认识周长”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情,单元整体备课,上下勾连,深化知识的内在结构,以多维活动为载体,呈现问题链化解学生的困惑点、易混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去辨析、梳理、评价,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
一、精准前测,暴露困惑点和易混点
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处在直观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也是从认知一维图形(线段、直线等)过渡到认识二维图形的阶段,这需要大量感性表象和实际操作的支撑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认识周长是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并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充分利用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测量各种图形的周长。
那么,学生对周长的认知水平如何?是否有意识地利用工具来测量周长?笔者设计了如下调研问题:
1.你听说过周长吗?请结合生活用图画与文字来表示你对周长的认识。
2.下面的图形或物体有一周吗?有的请打钩并把它的一周描出来。
3.在下面点子图中,1号图形和2号图形的周长相比谁大谁小。
调研结果显示,班级52人只有8人能围绕“周”或“长”描述。这种题目是一个很常规的问题,可见,高年级学生虽然会描述相关概念,但是对本质的理解是欠缺的
[1]
。
调查应反映学生认知的知识本质的盲点。基于这样的思考,上述调研题目也无法判断学生是否有利用工具来测量长度的意识。笔者进行了第二次调研,题目如下。
(1)下面的图形或物体有一周吗?有的请在( )打钩,并把它的一周描出来。
(2)下图有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哪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长?
(3)下面的点子图中,1号图形和2号图形周长相比( )(一样长或谁更长?)
结果显示,学生对一周的概念不理解,容易受面的干扰;超过半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测量,但大部分学生只测量出图形部分边线长度。由此可见,周长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会受到二维平面的影响。如何消除这种影响让周长可视?部分学生不理解 “一周”,如何帮助理解含义,并在活动中渗透度量思想?
学生在前测暴露的困惑点和易混点,有助于教师聚焦问题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帮学生突破“一周”认知的困难,引入“边线”,借边线感受一周,将一周从二维平面上剥离出来,让其可视,排除了面的干扰后,再聚焦下一个难点——周长的度量。在学生测量一周的长度时,将借助格子图点子图的单位度量,去沟通计算方法。
二、整合教材,上下勾连抓本质
笔者梳理了小学阶段十二册内容中图形测量部分的知识点,发现图形的测量包括初步感知、一维测量、二维测量、三维测量。学生在这之前学习了长度单元,并体验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单元整体备课有助于对图形测量部分的纵向梳理。由此明确:周长是小学周长学习的第一课时,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利用长度单位直接度量,是勾连一维度量和二维度量的通道,学生一维度量的意识又会影响到二维和三维度量,所以认识周长在教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笔者将周长定义为二维图形中的一维概念,它的本质就是一维长度的度量。低年级的学生会测量一条给定线段长度,为什么高年级的学生反而不会求这些线段的长度(周长)呢?这个问题出现在学生从一维图形过渡到二维图形认识的过程中。当一条线段首尾相接的时候,这条“线”就消失了,学生眼里只看到这个图形的“面”了。 对边上“线”的感知就降低了,图形的“一周”当然就消失了。
通过对比北师、苏教、人教版教材,笔者又发现,北师大版和苏教版的教材都有说到这条线,北师大版是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一周的边线,而苏教版则是指一指书签一周的边线,无论是画还是指,都是在借助“边线”让周长直观可见,通过对比分析,在周长一课的设计中引入“边线”,其目的是让周长可视。所以如何让这一周重现,让周长可视,就是备这节课的突破口。
三个版本的教材,其整体教材编排顺序一致,但在教学路径上,北师版由特殊(身边的物体)到一般(图形),人教版苏教版是由一般到特殊。不同的教材的核心活动都是突出动手操作和探究这些学习方式,这样安排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所以度量意识就是核心活动的重中之重了。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上应注重抓“本质”,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样的描述中,“一周”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而“长度”是一个数量概念,是周长概念中量的本质。
三、多维活动,层层辨析
拓
思维
在教学设计中,以任务驱动促进学生探索,力图让学生的学习能触及知识本质,并设计实施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任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以下就教学流程列举。
1.引入边线,认识一周
设计蚂蚁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找到树叶的边线。
对学生来说,边线本身并不难理解。有了单元整体备课的视野,发现难的是在平面中找到边线,学生容易受到面的干扰,忽略了边线。所以,从二维图形中剥离出一维的边线,帮助学生消除面的干扰,从面中看到线才是难点,才是让周长可视的意义。先让学生找到并指出树叶的边线,建立对一周的初步感知。再描出树叶的边线,把树叶拿开直视留在黑板上的边线,就是要将二维图形中的一维线段剥离出来,帮助学生排除面的干扰,引导学生发现这条边线就是树叶的一周,让图形的一周变得直观可视
[2]
。
2.分析反思,感受一周
(1)师:树叶有它的一周,身边物体的表面有一周吗?同桌互相找一找,指一指。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明确一周存在于许多物体的表面,就在我们的身边。也能在指一指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它的边线就是一周。
(2)师:物体表面有一周,图形有一周吗?你能描出下面图形的一周吗?
没有了面的干扰后,也初步感受了“一周”后,我们再来聚焦问题:到底什么是一周?
学生描出一周后,及时发现学生典型错例,引导学生分析、反思谁画得对。随后马上追问:到底怎样才是图形的一周?学生再分阵营来摆事实讲道理。学生在辨析、梳理、交流碰撞中,明确里面的线段不是图形的边线不是图形的一周,逐步清晰地构建周长中“周”的概念。
(3)聚焦M字形图形,师:为什么都没有描出一周?
学生从已经从前面环节的辨析中积累对“一周”的感知,自然认为此图无法从起点开始绕一周后再回到起点,不是一个封闭图形,当然也就没有一周了。又从“能把它变成一个封闭图形吗”这个变化中,再次加深学生对图形一周的认知。
3.动手操作,认识周长
基于单元整体备课对知识本质的分析。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度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边线的长度,得到的这个结果就是它的周长,其本质就是长度单位的累加。
(1)基于此设计“你如何知道上述第四幅图形一周的长度”的问题。
生1:量出每一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生2:用格子图来测量。
生3:用绳子围一围,在量出绳子的长度。
利用格子图测量就是为了突显度量单位的累加这个核心。通过课件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让学生明确这些测量方法实际上都是把图形的边线数出来再加起来,这个图形一周有几个1厘米,它的一周就是几厘米。这就指向了度量的本质:长度单位的累加;也引出了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2)师:一只蚂蚁沿着树叶一周跑,一只沿着正方形砖块一周边线跑,谁先跑完一周,谁就赢,如果你是蚂蚁,你会选择哪个图形跑?
学生选择哪个图形?(跑道短的)就要意识到就是在比较周长的长短,建立描述周长不是用大小,而是用长短来比较的直观感受。
生1:正方形用直尺量一条边,算出4条边的总和就是它的周长。
生2:用绳子绕树叶一周,展开拉直后绳子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针对不同情况,学生要选择合适测量工具:直边可以直接用直尺测量(同时还可利用正方形的特征快速计算周长),曲边图形用线绕再测量线的长度,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4.辨析说理,深化概念
(1)快速判断,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2)长方形中加一笔,分成两个周长一样的图形。
(3)拿走一个小方块,周长会变吗?
三个活动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辩一辩、说一说中体会周长的本质特征,学生的这种卷入式的学习状态,就是在深度学习。笔者通过设计多维的活动,让学生思维碰撞,在层层丰富的活动中探索图形周长的“变与不变”,深化周长是一维长度的概念,不受面大小的影响,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促进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
四
、反思改进
,数据分析促发展
借助COP大数据的分析,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比如:缺乏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觉得可以在以下环节进行调整:在描出图形一周有不同的画法时,基于学生的困惑,以“两幅作品,你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谁画得对?到底怎样才是图形的一周?学生再分阵营来摆事实讲道理。这样更能针对学生的难点、易混点和困惑点,呈现描出图形一周的不同画法,基于学生的典型错例,通过层层反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反思、学会辨析、学会表达、厘清思路,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步清晰地构建“周长”的概念。再如COP数据分析中,学生讨论后汇报的比例过低,体现在“加一笔,分成两个周长一样的图形”环节时,只让学生自己上台说理,没有关注台下学生的反馈。其实,这个过程中学生易受面的影响,认为图形面越大,周长越长。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充分讨论AB两个图形周长是否一样?通过分析、辨析、证明,最后汇报。这样引导学生要关注图形边线的长度,深化了周长是一维长度的概念,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回顾周长一课的教学,笔者依靠单元整体备课的方法,能有效引导学生走向深度的学习中。整节课从备课思考到实践探索,笔者始终以学生的立场为立足点,基于单元整体备课的框架,在课前对知识的内在结构做到逐层深化,然后对学生相关知识做了前测了解,再据此设计以问题链形式呈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多维活动为载体,设计针对学生困惑点、易混点、难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去辨析、梳理、评价、提问,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概念教学应针对学生的难点、易混点和困惑点,基于学生的典型错例,层层反馈,引导学生厘清思路、学会提问、学会辨析、学会表达、学会反思,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逐步清晰地构建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发布日期:2022-12-21 10:19: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