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意识培育探索

  •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必然落实到同是基础教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本文结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生活需要法律》教学,对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培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七年级  道德与法治  法治意识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也为一脉相承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指明今后课改的方向。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如何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笔者结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生活需要法律》谈谈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法治意识素养做了如下定义: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以此为指导,构建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课堂。
    1. 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活动体验式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法律,内化为自身的尊法守法意识。
      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中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你来当交警”的小品活动,活动分为三步:
      第一步:老师简述小品活动内容:甲同学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碰到走路回家的乙同学,甲同学知道乙同学家在隔壁小区,觉得反正是顺路,就邀请乙同学坐他的车,载着乙同学回家。在一个转弯处,绿灯快要结束,变成黄灯时,一辆小车急速冲过来,撞倒了自行车,甲乙都倒在地上,身上都有轻伤,小车司机报警。
      第二步:学生扮演小品,指定三个学生表演。
      第三步:如果你是交警,你要怎么判决。
      第三步是活动的关键,教师结合学生判决进行分析。
      教师分析时,要把交警的判决及法律依据讲出来。交警除要求小车司机带学生去做相应检查外,还根据伤害程度要求司机赔偿学生营养费1000元,载人学生赔偿400,被载学生赔偿600元。相关法律有交通安全法对未成年骑自行车不能载人的规定,自行车载人要对乘客负有安全责任等。通过学生扮演、讨论和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而且在对比中让学生对自身的法律知识的缺乏感到害怕,知道其实我们身边就有法律,引发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二、巧设正反情境,在比较中培育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高于学生实际,把课堂延伸拓展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甚至是古今中外都可涉及,才能在思想上引领学生,成为学生思想中指路明灯。在教学中,应善于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在情境比较中培育法治意识。
      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中的“法治的脚步”法治代替人治时,笔者设置三步情境比较:
      1.材料展示:明朝的血腥文字狱。 明初死于朱元璋刀下的数万人,很多人仅仅因为写了让朱元璋猜忌的文字惨遭灭亡之灾。翰林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  夜深宫禁有谁来。被腰斩3兖州知府把兖写成衮,被视为不敬,斩。中书詹希原因为写匾额,“门”字少写一勾,被看做破坏招贤,被处死。…..看完材料后问学生:明朝死刑是有没有什么严格规定,由谁来决定。教师总结:由皇帝决定,甚至写错字也要死。现代社会是不是这样呢?
      2.多媒体展示:死刑的判决标准。了解我国死刑的认定,被判决死刑的都是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并且要由最高法院核准,二审复核等严格程序。然后提出问题:朱元璋管理国家是依法治国吗?不是,是人治。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吗。通过前后比较,让学生对国家的管理方式有了一定的认识,懂得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你赞成人治还是法治,为什么?
       
       
      3.展示了人类社会从人治发展到法治的流程图。通过流程图比较,进一步使学生意识到法治的可贵,把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内化为内心需求,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政治认同。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进入设定情境,进入角色,感同身受。然后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炼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由于学生深入情境,情感交融,由此得出的结论如同亲身经历,当然发自内心的接纳,认同它。当然,案例能不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入境,是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教师选择适应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的兴趣的案例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教学《生活需要法律》中的“法治的脚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笔者设置三步教学:
      1.展示了案例:魏则西事件。介绍网上热传的文章《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然后提问:百度推广利用竞价排名让医疗机构的广告内容排在搜索页面前面。这种算不算广告,要不要真实?百度要不要承担责任。学生发言激烈,教师总结:2016年9月,新广告法就把付费竞价排名列入广告。由此可见我国要不断完善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才能使公民的权利地得到有效保障。
      2.阅读教材婆P88回答问题:
     (1)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的哪些历程?
     (2)全面推进依法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民心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3.近年来,我国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法治建设?
    指定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修改食品安全法” “醉驾入刑”“网购新规”“个人所得税”等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看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紧迫性,在阅读教材中了解我国法治建设历程,真正在思想上认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这种政治认同实质上就是法治意识素养结合时代发展的进一步深化。
    总之,随着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素养的提出,法制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科素养的高度,注重法治生活的体验,将法治意识的培育融合到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让法治意识在学生上课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形成,认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现学科素养中法治意识培育的目标。
     
  • 发布日期:2021-01-12 10:15:0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