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且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在这个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生增多,对教育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旨在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要保障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以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学生需要掌握设计方法,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同时也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岗位工作内容等等。为满足教育要求,教师可以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通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增加学生实习训练、积累经验的机会,本文对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应用方式进行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中职;平面设计;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学徒制是一种以师带徒的教育传承方式,师傅将自己掌握的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徒弟,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徒弟、带领徒弟,逐步提升徒弟的专业能力、技术水平,使徒弟可以最后可以独自完成工作任务。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有一定的差异,更加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仅企业师傅要培训徒弟,学校教师也要发挥教学作用。以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光影线条等等,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由企业专业设计师担任学生师傅的责任,带领学生学习行业技能,并且在真实的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
1.学校职责
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专业,不仅要提升招生质量,还要强化专业建设。合理设置专业就是职业教育创新优化的首要任务,旨在为社会输送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提升学校自身竞争力。以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动画专业等多个子专业,通过详细的专业划分,可以使课程和培训设置更具有针对性,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作为教育导向,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和行业的变化趋势进行专业调整,保障职业教育的有效性
[1]。不仅如此,职业教育还要树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尤其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明确培养目标是学徒制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通常,不同专业的培育目标不同,但总体目标都是培养满足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在制定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坚持发展性、针对性的原则,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以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学生不仅要掌握设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审美能力、职业道德等等,同时也要在岗位实习、项目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行业发展、岗位调整。
2.企业职责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主要负责招生招工、学生管理、课程建设和教学组织。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企业是教育主体之一,要与学校合作开展联合招生和培养工作,共同建设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一体化人才培育。具体来说,企业要负责学生岗位确定、学习实习、成绩考核、日常出勤等内容,将学生培育成符合企业标准要求的员工,并且予以学生合理的补贴和福利。在课程建设方面,教师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强化学科和生产线之间的联系,构建复合交叉学科,充分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
[2]。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与学校进行沟通,总结行业发展趋势和需求,设置符合区域特色、企业优势的专业课程,使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在教学组织方面,初期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识岗”活动;中期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开展“跟岗”工作;后期企业负责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
[3]。在各个教学组织环节,企业都要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企业师傅也要充分发挥作用,企业要筛选技术骨干、资深员工承担学生师傅的工作责任,同时制定企业师傅考核管理制度,采取物质、精神奖励措施,增加师傅教学的积极性,使师傅可以主动承担学生的教育职责。
二、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课程建设1.建设原则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在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和政策,根据专业内容、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人才培育目标和培育标准。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来说,要培育掌握设计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审美思维、文化内涵的设计师、创作者,要从岗位职业技能、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养三方面入手,确保学生符合行业发展需求。学徒经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后,要接受专业技术标准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4]。学生在接受通知课程后,应该具备通用能力,达到标准要求。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掌握文学、英语、政治、历史等课程知识,将通识课与专业课联系在一起,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有所提升。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可以严格遵守法律规范和行业规范,具有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纪律意识,同时企业要保障学生权益。学生和学校、企业需要签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议,确保双方权益得到保护。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点知识和职业的相互协调,确保岗位任务和学校教学的相互均衡,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都要发挥自身作用,科学分析课程框架,深入开发教学标准,保障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符合学生实际需求,并且对课程框架进行动态调整,实时更新和优化。例如,如今的艺术设计行业中,“文创产品”设计需求不断增多,可以适当增加“文创设计”相关课程,使学生可以适应时代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作精神。
2.课程框架
职业学校课程通常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根据职业教育政策要求对公共课程内容进行统一安排,专业技能课程则根据学生专业内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岗位划分,通常分为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5]。前者是职业岗位发展方向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平面设计专业包括平面设计基础、平面设计概论、PS基础等课程;后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发展方向划分的课程,平面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包括CIS策划、广告原理、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内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划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技术知识课程、职业岗位方向课程、学徒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四个模块
[6]。公共课程包括选修和必须两部分,不仅学校要设置此类课程,企业也需要参与课程建设,将此类课程与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信仰,使学生对职业产生憧憬和向往,增加学生职业发展与规划的主动性。
专业技能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行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包括色彩构成、光影、透视等平面设计基础,也包括调色、钢笔等PS基础课程。要根据企业共同需求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技能,使学生可以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工作问题。对于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美术基础和软件基础十分重要。该模块课程建设应该从岗位要求入手,培养人才的通用能力,使学生可以适应各种平面设计岗位工作,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岗位课程要依据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和技术技能标准,同时参考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开发2个以上专业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7]。通常,可以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例如,学校与广告设计企业合作,学生需要掌握平面广告设计技能,包括广告原理、字体设计等内容。职业发展规划模块中,根据学生的职业观、职业规划、兴趣方向等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合作精神,使学生可以适应各类工作岗位。
3.主体互动
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以学校、企业、政府、课程专家为主体,政府具有主导作用,负责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政策、法律的支持。学校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学校的参与。企业会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作为关键主体可以为课程建设提供各种岗位信息。课程专家则负责指导课程建设,运用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保障课程建设的水准,同时合理控制课程建设的进程。为保障课程建设的合理性,应该促进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各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全过程,所以一定要深入分析专业特点,还要了解岗位需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还要强化文化基础课程,结合岗位需求建立核心课程组,保障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对工作环境、职业要求也有一定的认知。在考核方面,要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能力,做好实践课程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完善的质量考核与课程评价体系
[8]。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来说,不仅要扎实平面构成、素描基础、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还要设计高级课程,包括广告设计、CIS策划、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等。平面设计定义较为广泛,将“视觉”作为主要沟通和表现方式,就业方向包括包装设计、网页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等等,平面设计师负责企业日常宣传、策划设计制作等内容。学生需要获得PS等级证书、设计师证书、ADOBE的平面设计师证书等资格证书。根据平面设计的就业方向、岗位要求,应该将视觉艺术、版面、软件等内容作为核心课程,采取专业考试、技能证书考试、企业岗位面试等考核方式,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职业技能水平,确认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需求,然后对课程进行合理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要充分发挥作用,采取有效的学徒培训措施,结合学校课程规划学徒培训内容。企业技术骨干也可以参与课程建设,扩大现代学徒制课程的广度与深度。
结语综上所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在学校中学习平面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立体构成、平面构成、光影线条等等,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由企业专业设计师担任学生师傅的责任,带领学生学习行业技能,并且在真实的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才,可以促进产教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中职平面设计校企合作中,企业充分发挥作用,采取有效的学徒培训措施,结合学校课程规划学徒培训内容。企业技术骨干也可以参与课程建设,扩大现代学徒制课程的广度与深度。为发挥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作用,要从课程构建入手,明确课程建设原则,制定课程框架,同时促进各个主体之间互动,确保课程内容的完善性,使教育模式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