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优秀品格以及发展的能力,包含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意识以及文化传承四大方面。在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深入学习把握名著内涵。基于此,文章以高中语文为研究对象,对名著导读下的核心素养渗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人教统编版教材纳入了大量的经典名著,风格多变,内涵丰富,但基于高中生认知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应通过平衡“导”和“读”的关系,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名著导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维度,这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名著导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字的简练和优美,体会名著的深刻内涵,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名著导读涉及大量的人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剖析与研究,汲取精神力量,以促进正确三观的形成,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活动,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人教统编版教材将名著导读纳入其中,也体现了我国教育对经典阅读的重视
[1]。
二、高中名著导读教学现状1.教师忽视,学生缺乏方法指导笔者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名著导读过程分析了解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当下的任务就是提升成绩,名著导读不重要。而且,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名著导读教学中,完全依照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最终降低了学生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无法实现个人的真正理解。要想提升名著导读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确保名著导读教学的有序开展。但当前的名著导读教学缺乏相应方法的指导和渗透,教师只能凭借经验开展,最终加重了学生的反感情绪,抑制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2]。
2.阅读种类单一,无法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当前的名著导读教学中,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基础,很少涉及其他,因阅读范围窄弱化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提到名著,大家脑海出现的就是《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厚重的历史、深邃的思想与高中生当前的能力形成了矛盾,让学生望而却步。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受到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学生的阅读停留在片段式、浅层上,因而对名著导读没有兴趣。
3.阅读氛围的缺失,学生很少参加阅读活动 阅读氛围,即围绕某个阅读活动形成的一种高调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如若家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坚持阅读,学生就会受到正面的影响。但学校的读书角往往是摆设,并没有将其作用发挥出来;另外,名著导读内容单调,而且很少举办关于名著导读的阅读活动,难以形成良好的氛围,进而阻碍着学生阅读的持续前行。
4.阅读功利性重,学生缺乏传承和理解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的教师将目光全部放在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上,忽视了自己的“导”和学生的“读”。因教师忽视名著阅读的作用,学生也无法发挥主体意识,仅仅是为了完成名著阅读而完成,很少真正参与进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通过名著阅读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无法体会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抑制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
[3]。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1.教师“导”和学生“读”的策略研究 (1)转变教师理念
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起着核心作用。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认知,名著导读即教师的“导”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并非为学生推荐名著或者节选某处开展针对性讲解。对于名著导读,教师要在明确名著阅读目标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方法开展,并非强硬地让学生执行自己的布置的任务和计划。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明确好自身“导”的身份,转变陈旧的理念,通过自学、参加培训,丰富自身文学储备,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以推动“名著导读”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除了做好名著文本知识教学之外,还要善于整合与名著有关的知识、名著文学评论等,只有真正吃透作品,才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活动。例如,在人教统编版“名著导读”《论语》学习之前,教师必须熟读文本,首先利用一节课指导学生对《学而》的前两章进行阅读,让他们了解孔子的思想,在通过深挖辞义的基础上积累写作要素。在开展“名著导读”之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论语》以及孔子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整合资料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在授课之初,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目录了解文本大致内容,并鼓励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段落阅读。在阅读中,教师要从读音、停顿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指导。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借助当下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借用孔子的思想进行讨论,以达到知识向能力以及思想的真正内化
[4]。
(2)激发高中生的阅读动力
对于名著中的重点片段和内容,教师可以抓取典型人物特征开展导入,或者选择作者的趣事导入以唤醒学生的内在学习欲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名著阅读中去。以往的“名著导读”包含精读、范读、跳读几个方面,虽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但名著阅读是一项复杂、晦涩的活动,缺乏方法做指引,学生会出现读了前面忘记后面的情况,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最终降低了阅读兴趣。基于此,教师必须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起名著的“骨架”,以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好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畅通无阻,进而保证了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在《雷雨》的阅读中,因为本篇文章涉及人物众多且每个人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教师便要利用思维导图构建人物关系图,然后以此为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将人物之间关系、发生的事情补充完整,让学生在从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真正理解本篇文章的深刻内涵。
2.加强“名著导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特征。通过“名著导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见识;通过品味文章,可以让学生把握文章内涵,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力和鉴赏力,同时还能助力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1)注重语言建构,掌握读书的方法
“名著导读”需要平衡好“导什么”和“读什么”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整体开展阅读,同时,有意识地向课堂渗透阅读的方法。一方面,确保阅读方法的多元化,让学生在选择相应方法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果。另一方面,需要为学生构建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积累中来,进而建构起自己的语言。以《红楼梦》为例,这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繁多、思想复杂、人物众多,高中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正所谓“熟读而精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精读+跳读的方法,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的分析把握名著的深刻内涵。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段,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通过贾母、王熙凤、林黛玉的语言表达,分析人物性格?”,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开展深入思考,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2)思维聚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名著导读的关键就是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名著内涵,进而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窦娥冤》的阅读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整本书内容进行概括,以了解窦娥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内容梳理、主题探究、语言鉴赏等角度设置专题,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交流,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同时,让他们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自主阅读《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让学生在对比、赏析中开展阅读,以在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鉴赏与创造,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体验对学生从作品中获得美的教育非常重要,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良好阅读环境的构建。以《
大卫·科波菲尔》为例,本篇故事以主人公从童年到中年的生活为历程开展,但快速阅读难以让学生对不同阶段作者的感悟形成理解,只能停留在浅层阅读上。基于此,教师便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如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作者成长日记、构建作者人生经历海报等,通过内容丰富、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输出
[5]。
(4)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离骚》是作者屈原的一首抒情诗,从诗人自身视角出发,以自己的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坚持理想、与邪恶抗争的意志,表达了诗人爱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在开展本篇文章阅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把握,理清作者记实的顺序,也可以从作者采用的大量神话、丰富的想象入手,让学生挖掘其中的历史典故,了解人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进而获得启发和思考,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生活。
3.深挖教材内容,将教材作用发挥出来(1)以学生为中心,编写“名著导读”板块内容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有力工具。现行的“名著导读”板块设置存在内容重复、形式单一的问题,因此,只有从教材编写上着手,将文本知识体系和学生的原有架构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对“名著导读”板块内容的有效选取。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各种体裁文学作品的素养,同时通过整合网络资源、影视作品,可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理解。在“名著导读”板块的编写中,要有效地选择内容,通过增加学生陌生但具有探究价值的知识,来提升导读内容的针对性。例如,《红楼梦》是我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的思想、人物形象,都会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但文章的遣词造句又背离了学生的认知,所以,教师要在“提示”“注释”上下功夫,以助力学生的阅读,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同时,在“思考和探究”板块,教师可以设置吸引的训练题,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当然,教师也要适时地纳入与作品有关的背景资料,通过多样性编写,让学生全面思考文章作品的内涵。教师通过对“名著导读”的编写,帮助学生建立起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有机整体。
(2)加强选修和必须教材的结合
文章通过对选修和必修推荐书目的整理和分析找到了两者相匹配的资源,因此,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选修教材中的内容,通过选修和必修的对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达到最大化的“名著导读”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突破常规,制定“名著导读”的教学顺序。以“论语”的名著导读为例,教师就可以将《先秦诸子选读》纳入进来,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体系。但是,教师要注意,对于选修内容不要过多讲述,学生也无需仔细研读,但目的只有一个,即提升学生的名著欣赏力。
(3)健全“名著导读”教学评价体系
历来传统的理念都被人诟病,但不可否认,高考确实是选拔人才的一个有效手段。在无法扭转大局的前提下,只有利用好高考这一指挥棒,才能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位。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将发现的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的内容有计划地纳入到高考中去,根据教材编排有侧重地列入高考范围,如名著导读。在高考外部动机的刺激下,会促使学生理念的转变,自主进入到名著导读中去,并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学生名著阅读形成的激发也不再话下,以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
以往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这种评价模式对“名著导读”的作用不大。在“名著导读”中,教师只有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测试、阅读活动等的开展进行指导,以保持学生对名著的学习热情。同样,教师也要注重评价后的反馈,即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一名监督者,可以让学生在坚持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在具体的评价中,教师还要做好课堂反思,以助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语综上所述,“名著导读”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推动下,师生都严重忽视了这一板块。但“名著导读”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推动“名著导读”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