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习园地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过刊浏览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
刘锦泉
副总编辑:
李 伟
特约策划:
吴法源
特任编辑:
王若梅
编 委:
刘 妍
投稿电话:
022-23678800
投稿邮箱:
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巧用“叉线”维度添加画心理技术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 .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 . .
数学写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探索 .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德育素养 . .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 .
更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建构分析
摘 要: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分,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有必要建构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本文简单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原则,通过对其现实困境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机制体制;建构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与延伸,成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价值层面来看,高校建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对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素质水平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必须深刻把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体制的建构原则,明确其建构的现实困境,并加以解决,以促进自身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原则
1.系统性
遵循系统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学校内部进行改革,协调处理师生、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教学目标与方法、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间的系统性关系,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以活动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处理为例,既要强调内容的丰富性,凸显出道德、行为、态度、理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又要强调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给学生以可选择的余地。
2.目的性
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对理论教学不足的补充与拓展,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引导他们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了有效实施思政教育实践工作,必须要遵循目的性原则。遵循目的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将教育看作是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理论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赋予其“立德树人”的目的价值,以体现教育的实现属性。
3.动态性
在构建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思想理论成果,亦或者是师生的心理、情感、态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动态性原则,主要指的是跟随教育大环境、思想政治理论成果、教育形式、实践内容,以及师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对实践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作出相应的转变,使其满足实际的教育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困境
1.体制封闭
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为校党委、团委领导下的层级综合管理,从管理本身来看,思政教育实践既受校党委的管理,又受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限制,还和学生会有一定的联系。而此三者的工作职能存在明显差异,管理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思政课、思政实践方面难以实现统一,造成相关育人机制体制封闭性的增强。
2.观念落后
思政教育实践主体为思政课教师、学生会管理团队及校党委、团委。思政课教师重点关注自身对知识的解构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学生会管理团队将工作重点置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上,而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校党委、团委则注重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关注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参与情况,却不重视他们实际的学习成果。此三者教育观念上的落后,对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产生了严重影响。
3.协同不足
当前,高校所开展的思政教育实践普遍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思政课教师实施的理论课程教学、校党委团委组织的主题教育与党团教育、学生会组织的社会实践联系不足,分割性强,而且在思想、行为上对学生的输出有明显差异,难以取得有效的教育实践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策略
1.转变观念
思政教育实践主体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分,是否具有先进的教育实践观念,直接影响教育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思政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观念,从而形成新的实践育人范式。一方面,建立思政教育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素质共同提升的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性、多样性、即时性的优势特点,通过新媒体将其中的高质量思政教育信息与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成果渗透到实际的教育实践内容中,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其进行指导指导应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共同提升。同时,加深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拉近他们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促进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另一方面,建立思政教育主体网络社会新观念,推动其形成虚拟化思维、隐性思维及多向度思维,缓解并消除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网络教育实践环境,创建新的个性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体制机制,为线上线下教育实践的融合保驾护航。
2.加强把关
对思政教育实践的严格把关,有利于建构完善的实践育人机制体制。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思政教育实践的把关。例如,教育实践信息方面,网络的发展转化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拓展了信息的接收传播渠道,同时给思政教育带来了丰富而多样的教育信息。但网络信息的教育价值参差不齐,学生在网络教育实践中,虽然说有了更多交互参与的机会,并经过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也极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要时刻关注网络舆论环境,借助微信、微博、校园网等平台设置健康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话题,如“青春告白祖国”、“青春献给祖国”“我和我的祖国”等,并开通思政教育专栏,将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平台当中,把好教育实践信息这一重要关卡。再如,教育实践内容方面,以核心价值观、党的先进理论成果、重大战略部署阶段性成果、改革开放成果等为主,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学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优化模式
教育实践模式是否科学、是否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相适应,是建构实践育人机制要着重考虑与强调的问题。从高校现行思政教育实践模式来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思政教育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对教育实践模式做出优化。上海各大高校在这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经验,上海高校探索出了国情教育、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下,学校依托“行走课堂”学生社会实践机制,聚焦“看伟大成就、讲中国故事、展青春风采、做时代英才、悟成才之道”主题,组织学生在暑假期间奔赴全国各省,深入校园、企业、社区、乡村、军营等基层,开展进行近万个实践项目,如教学实习、技能实训、惠农服务下乡、基本医疗普查、留守儿童关爱、文艺艺术展演等,用脚丈量祖国大地、用情体察百姓需求,用心感受时代脉搏,思考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这突出了教育实践的参与感、获得感,强调了“行走课堂”的特色育人品牌,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我们可吸取上海高校的先进经验,以实践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打造特色育人品牌为导向,构建教育、实践、学科建设多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
4.促进融合
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有效性的强弱,关系到实践育人机制体制的建构实效。因此,高校必须要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首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政教育需要入手,开展创新性的主题式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如微纪录片拍摄、微小说创作、微视频制作、艺术作品展、学生讲公开课、歌会等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例,在“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主题教育指导下,该大学的同学们拍摄了微纪录片《彩云之南的课堂》,记录了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龙陵等扶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的感人故事,制作了《与祖国通行》的记录片,记录了校友扎根边疆、基层,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与祖国共同成长的故事。在微纪录片拍摄和微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自身肩负的其次,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及标语、海报、通告等传统宣传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动画、游戏、H5小程序等多元化的方式,将思政教育理论内容呈现给学生,吸引他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关注。再次,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通过线上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参与到线下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后,构建思政教育实践资源共享共建机制,使现有的教育实践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打造完善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为后期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结 语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体制的建构存在体制封闭、观念落后及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在坚持系统性、目的性、动态性原则的基础上,转变教育实践观念,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把关,并对现行教育实践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元化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从而建构完善的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体制,以促进自身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发布日期:2020-10-07 17:19:4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