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互联网+”背景下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启示

  • 【摘要】“互联网+”背景启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要重视结合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弱连接被加强的特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科学精神;要重视“互联网+”带来的“流量时代”大众媒介的乱象带来对初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冲击;要重视“互联网+”背景下, “强文化”对“弱文化”的冲击加强的现象,重视培养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学生:“互联网+”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成为不可忽略的时代背景。
    在传统社会关系中,学生主要处于接受者地位,教育的施予者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低。然而,互联网的普及给这一关系带来巨大变革,当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初中学生,而是“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公民”。在“互联网+”背景中,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互联网+”教育,还要着眼于我们教育对象成长起来的“互联网+”生活、“互联网+”社会环境等,尤其是“互联网+”社会交往方式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行为的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学生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身心发展不成熟、易受煽动、渴望得到认可、易意气行事、易制造舆情,容易成为被操控的对象,误入歧途而不自知,甚至做出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行为。曲建武教授指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当代青年学生正处在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之中,一些学生可能受到负面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可能受到冲击。这给思政课教学增加了难度,也对教学者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本文将结合“互联网+”的背景,从落实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出发,探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的三个启示。
    • “互联网+”背景下,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弱连接被加强,网络容易被初中生误认为法外之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重视结合网络背景培养初中生的公共参与法治意识
    首先,网络由于具有匿名性的特点,网络上的交往比现实社会显得更加直接,交往中受道德、伦理、风俗、等级差别等因素约束的行为过程被简化了,人们往往直奔交往的主题。在网上,人们会“说出”在现实交往时不敢说的话,会更加大胆强烈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情。由于在虚拟世界的匿名性,有些“数字公民”产生了“自由”的错觉,认为网络是法外之地。初中学生花大部分时间沉醉其中的“快手”“抖音”等平台,各种低俗文化、偏激言论、网络暴力等屡见不鲜,甚至有些这类信息的发布者正是在这样的错误思潮鼓动下的初中生;点开评论,良莠不齐,各类阴暗、肮脏、恶毒的思想因匿名性而在此放肆发泄……网络匿名性的背景下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面临重大挑战。
    其次,在大数据时代,弱连接被大大加强:各类平台会根据用户偏好给用户推荐同类或相似的信息;原来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交集的人们会因某些共同偏好而集聚;由于网络信息有较大的时间弹性,非但能跨越地域、社交圈进行即时交流,还能与过去的信息对话,而停留在网上的信息还能与未来浏览此信息的人对话,这些都使得信息能更有效地传播,影响更多受众。互联网背景下,初中生可以轻易借助网络活跃于社会公共生活,这对初中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弱连接的加强既有助于大大提高沟通的效率,却也助长了负面信息的流通:大数据时代,许多平台都利用大数据,根据用户偏好不断推荐同类或相似信息,这些信息大量重复地出现,必然加固人们原有的某种观点,激化其原本的偏激情绪;拥有相似观点的人们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聚集在一起,发表着相近的观点,加强群体效应。大家在持有相近观点的群体中,甚至可能陷入一种群体式的迷狂而不自知。
    二、“互联网+”背景带来“流量时代”,部分自媒体以及商业媒体罔顾公正以及信息的爆炸式传播,导致初中生产生信息处理惰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结合大众媒介乱象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随着各类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自媒体和商业媒体进入“流量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市场参与者纷纷追逐的目标。在市场竞争中,为了争取更多的关注、流量,各类自媒体和商业媒体不断创新信息的呈现方式,例如各类“震惊部”“标题党”频频出现;甚至于为了博眼球,不惜进行夸大、断章取义的不实报道,一些媒体人不惜打破道德底线、打法律擦边球等赢取社会关注。而对于好奇心强、社会阅历尚浅、辨别能力有限的初中生,这类“新奇”却无下限的资讯和观点更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不断地侵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流量时代”高强度、爆炸性的信息使得人们更趋向于选择具有煽动性、刺激性的信息,加之信息多以碎片化方式呈现,使得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对现象背后实质的挖掘,缺乏对现象、观点的系统化的思考,面对大众媒介的信息快餐式、简单化地处理,不假思索地相信……这对人们的辨别能力、理性精神造成巨大冲击。经常出入“抖音”“微博”“微信”等各类信息传播平台,在“震惊部”“标题党”的强势包围下成长的初中学生,对信息处理已经养成极大的惰性,其科学精神的培育无疑有极大的难度。
    另外,“流量时代”导致了全民“娱乐至死”的社会现象,每日占据各大头条、吸引人们大量注意力的是各明星的消息,从明星的张扬个性的时尚衣着打扮、追求品牌消费方式、奢侈的生活方式到各种“嫁入豪门”感情生活,各类“网红”的“爆红”经历、宣扬的“炫富”生活……这些信息一来麻痹大众,导致其精神消费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二来高调宣扬了诸如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叛逆精神、盲目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等的负面观念,这些观念给初中学生不利于初中学生构建健康价值观体系。
        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媒体乱象必然存在,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要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重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目前大众媒介,提高“信息审美”,面对纷繁复杂的观点,学会理智辨别、辩证看待。
    三、当代西方国家长时间占据国际话语主导地位,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强化 “强文化”对“弱文化”的冲击,初中道德与法治要针对世界话语体系的固化现象重视初中生政治认同的培育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水平等领域都走在世界发展前列,而中国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方面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先进的科学技术、较高的生活水平就代表着相应文化与政治制度的绝对优越性,加之西方媒体通过各类文化产品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入侵,“西方中心论”便很容易在中国找到生根的土壤,对于社会资历尚浅的初中生更是具有迷惑性。
    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另一方面则有可能带来“强文化”对“弱文化”(本文“强文化”与“弱文化”仅指在当代国家不平等的话语格局中的地位,而非指文化优劣)的挤压。在西方“强文化”的冲击、侵蚀下,在互联网媒体的迅猛而“野蛮”的发展中,国内部分自媒体、商业媒体出现了一些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担忧的“泛自由化”现象。
    2019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一名中国毕业生在演讲中说道:“感到了自由,这儿的空气太新鲜、太甜美。”这折射出,我国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培养迫在眉睫。“互联网+”背景下,由于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以及弱连接的加强,一些不正确的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也借助互联网扩大影响。浏览初中学生经常出入的各大平台,如“快手”“抖音”等,歌颂西方社会制度、丑化中国、否定中国各项发展、对国际形势没有理性认识的片面、激进言论仍存在,且在网民中有不小的市场。这暴露了部分人对国家利益认识不够、对国家缺乏认同、对国家发展缺乏信心、对中国文化缺乏底气。“互联网+”背景下,这些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甚至有时可以成为新信息的制造者。因此必须重视警惕这类信息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守住道德与法治培养政治认同的阵地。在全球化背景下谋发展,任何文化、任何人都无法独善其身,面对西方“强文化”滚滚洪流,培育初中学生政治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面临的重大挑战。
    能否顺利实现中国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教学实施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全面看待中国的发展成就,并教会学生学会正确审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全球化视野,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正确对待西方“强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争取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国家话语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
     
  • 发布日期:2020-09-28 08:30:12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