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习园地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过刊浏览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
刘锦泉
副总编辑:
李 伟
特约策划:
吴法源
特任编辑:
王若梅
编 委:
刘 妍
投稿电话:
022-23678800
投稿邮箱:
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巧用“叉线”维度添加画心理技术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 .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 . .
数学写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探索 .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德育素养 . .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 .
更多>>
浅谈新时代背景下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新时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等学校对于本科生传统的培养模式,由于重知识轻科研,造成本科生科研能力薄弱,需要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跨领域人才,借助企业力量,实现“产学研”结合,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做工作,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科研素质、跨领域、科研能力、科研意识、校企合作
引言
近年来,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到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学作为人才资源聚集地高等学府,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聚集着国人期盼的目光,凝聚着国人深切的盼望。在大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研的土壤,只有本科生能够参与到科研中、投身于科研中,在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过程中,才能拥有持续的创新力,为科技的进步,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卓越的力量。
一、本科生科研的定义及意义
不同的学者或专家对本科生科研有不同的界定,其中加州理工学院的莫科尔教授认为“本科生科研已经成为泛指学生和教师在科学、工程、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协作的一个概念。它还被用来描述探究性和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活动。它可以被用来指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做教师的研究助理,也可以指学生自己设计自己的项目和公开科研成果”。[1]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严谨专注的科研态度和甘于寂寞、持之以恒、注重团队合作的科研作风。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阻碍
1.时代带来的挑战
进入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呈现新特征,高等教育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研究对象日趋复杂,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加速,知识爆发性增长,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缩短,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内容难以跟上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终生学习的刚性需求,强调主要通过科研习得的以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以尊重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转变成为必然。[2]
2.学生自主意识差
当前我们的教育体制是中学努力学、拼命学,各种考试目不暇接,老师、家长双管齐下,共同监管,学生处于被动的、盲目地学习状态中。进入大学,约束一下子全部解除,一下子进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安排的状态,使众多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主动学习动力不足,更别提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全然找不到状态。
不得不提的是,大学扩招的结果,导致部分高校生源下降,学生缺乏对未来学习的规划、基础知识薄弱,科研的支撑力自然不足。
3.学校科研氛围薄弱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该方法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即学生的科研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不能给学生独立发展的空间,也限制了学生发展的创新能力。[3]
另外,按照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无疑是主体,完成大学学业是本科生的重中之重,课余参与科研项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多余的负担,在思想上也认为参与科研项目会浪费学习时间进而影响学业成绩[4]
三、改善的路径
1.培养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高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是本科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本科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1]。科研素质包含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科研意识是指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求欲,科研方法包括选题、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科研精神指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等精神动力。三者在构成科研能力中,相互依存。
科研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加强环境建设、营造科研氛围,建立开放的科研交流平台,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和知名教授,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科研意识,让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并在此过程中宣扬严谨细实的科研精神,掌握各种各样的科研方法,从而培养并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2.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功利性强,更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一次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而缺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点可以借鉴国外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问题,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解决老师提问的问题,老师对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打分,这样经过一门课的学习,学生学习了知识,也锻炼了文献检索、分析、阅读和论文撰写的能力为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教师可以经过甄选后将合适的科研课题引入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研引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并让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付诸实践,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迎合时代背景,培养跨领域人才
自德国汉诺威工业发展发表4.0概念之后,全世界吹起一阵智能制造的潮流,众多的工业企业纷纷规划和发展自己的工业4.0,面对日趋复杂的系统级产品研制,跨领域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伴随着日趋复杂的系统级产品作为科研对象,学校更应该鼓励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学校的学生组队参与科研项目中来。更进一步,学校可以设置跨领域学位,鼓励跨领域的学习,注重跨领域人才的培养。复旦大学目前已经试点实施新的“2+X”本科教学培养方案,“2”指的是前两年以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夯实学业基础,“X”指的是多元发展——不是少数学生才有机会的转专业、跨校辅修,而是在本科第二阶段,学生们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人生规划,选择专业进阶、跨学科发展、创新创业等不同路径,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4.借助企业力量,实现“产学研”结合
学校通过与优秀企业合作,对科研方向进行适时调整,联合培养科研人才,因为企业对学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更好的把握,提供的科研项目更能引领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企业也能借助高校人才资源的优势,提高研发效率,从而达到企业界与学校的双赢。
因此,学校应迈出相对独立、保守的科研体系,增强与企业合作,使学校人才和企业需求互为推进,增强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动力。学校与企业增强业务交流,企业骨干可以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使学生更加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可释放企业的资源优势、例如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先进的设备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增强学生科技创新的动力,同时通过为企业提供相对直接的、先进的产品方案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二者相互促进,实现科技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5.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是通过设置比赛获奖或者获得专利的学生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是通常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获得奖励,对大部分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又或者对于生活无忧的学生来说,只能当做精神上的奖励,意义也不大。因此高校应该研究形成多元化、形式多样的激励模式,而且要平衡好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尊重所有团队成员的科研贡献,鼓励科研过程中的学术合作。同样为了使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科研活动中来,指导学生高效有序进行科研活动,应该同步给老师制订相应的激励政策,比如将学生科研成果与教师的评岗评级相挂钩,在晋升职称或职务、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
结语
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是习书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重要论点,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方式,只能培养知识型人才,只有让学生参与科研、投身于科研,在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拥有持续创新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创新驱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日期:2020-08-01 07:56:5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