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诗情犹有幽微处,惯从弦外觅知音

  • 摘要鉴赏诗歌情感是高考高频考点,也是考生鉴赏诗歌的重难点。如何应对高考对诗歌情感的考查更全面、细致的要求?本文从把握意象内涵、知晓反语手法、合理知人论世、重视答题规范四个角度,并以高考题为例,提炼正确把握诗歌复杂情感和隐含情感的鉴赏办法。
    关键词:诗歌情感;诗歌鉴赏;精准答题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考语文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也是传统考纲对古诗文鉴赏的考查要求。这两者中又以后者为重点,毕竟理解思想情感是赏读品鉴诗歌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读懂诗歌是语文核心能力的具体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传统是“诗以言志”,“志”既指指政治抱负,亦指思想感情。而形象、技巧只不过是志的外在形式,是理解志的辅助手段。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对诗歌情感的考查稳中有变,“稳”是指情感题的考查依旧占据主流地位,“变”是指对诗歌情感的考查更全面细致。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学业质量水平对情感考查的要求“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是相一致的。
    高三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活动时,凭借高中三年的积累普遍已经掌握了以意象、意境、作者、题目、注释、典故、章法、关键词、表达技巧等为突破口来把握诗歌情感的办法,但在实际解读中对复杂情感的把握仍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三大问题:①归纳不全②分析不当③扣题不严。针对教学实际,我们提高学生解读诗歌情感的能力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实施精准教学。
    一、把握意象内涵,力求归纳全面
    分析诗歌的丰富情感(程度+内容+情感性质)需要把握诗中的显性情语如“喜、怒、哀、乐、孤、愁、泪、思”和隐性情语如“空、自、且、徒、应、又、犹”等,而意象可以看作是属于隐性情语的一种,要全面概括诗歌情感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意象的内涵。
    例:下面这首宋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我们将这道情感归纳题逐句分析,可以依次概括出全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
    ①春光将尽的伤感之情;②故乡难归的愁苦之情;③被贬谪的苦闷之情;④无人可慰的寂寞惆怅。
    检视这道题答题的实际过程,我们发现学生普遍答不出情感的第二点,对思归之情近乎无感。从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答不出第三点源于对“登高”这个意象及其内涵理解得不够透彻。登高意象在古诗词中呈现为向高处攀登或在高处远望,登上山、楼、亭、台、塔、榭等都可理解为登高。登高最初仅有向往山林生活的意蕴,之后扩展到凌绝顶览天下的人生抱负,在不得志的文人,如杜甫笔下,登高还融合了身世之感、忧时之情、家国之叹。登高更普遍体现的情感则是怀乡怀人。结合本诗注释可知,“江山重叠倍销魂”指重重山河阻断归乡之路,使人愁苦,在众多的登高意蕴中主要呈现的是被贬谪而思归京城的思乡之情。学生没有答出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意识到登高是一个常见的情语意象,或者说对诗歌意象的丰富意蕴没有全面深入把握,因而对情感的感知产生了遗漏。
    类似登高这类容易让人忽略的意象的还有很多,比如像“江南”“朱颜”等等,这些意象需要我们深入揣摩体会,增强对诗意的感悟。再如,这首宋词最后一句的“王孙”意象,通常可以从诸多角度去理解,可以指王爵的子孙进而泛指贵族子孙或用来尊称一般青年男子,有时也指隐士、游子、离人或朋友,如果按上述常见义项去理解这首词,那么就会在诗意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其实,此词最后两句可以这样解读:(满眼看到的景象都引起我的愁闷情绪,能和谁去说呢?)难道是台下的草,它们哪里知道我(王孙)的心情。王孙在这里实为作者自称,这和王维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用法是一样的。《唐诗三百首注疏》的注释者章燮说:“解王孙者不一其意,读者必须揣辞推意以合题指耳!”我们解读诗歌的意象也当如解读王孙意象一样,必须揣摩诗境以使之合于主旨,而要做好这一步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意象内涵,在不遗漏的前提下贴合情境,全面准确地归纳诗意。
    二、知晓反语手法,避免分析不当
    诗歌中的反语即故意用与原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通过对字面意义的否定来达到讽刺以及嘲弄等相反作用。运用反语可使语气更强烈,情感更丰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更深刻。
    例: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从“起承转合”章法角度出发可知,尾联往往是解读诗意的关键,抓住尾联沙鸥意象分析可以读出作者有着渺小、孤独、漂泊无依的感伤,与颔联写景的壮美形成对比。除此之外,颈联运用了反语手法,从字面意思看,此联表达了“我哪里是因为文章而出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的情感——但实际上,杜甫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出名居然是依赖于所写文章,而不是所期待的在仕途上有所为;官是休了,那一定不是老病,而是不受重用。运用反语,杜甫强烈地表达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才华的抑郁不平之情。
    诗词中用于反语手法较多的是动词“应”“合”等字。“应”“合”字面是“应该”之意,在诗词中可用来表示一种自信的期许、赞许;但更多时候常用作反话正说,表示就世情而言“本该”,但实际上却“不该”的愤懑不平之情。反语用法在感慨怀才不遇,抱怨命运不公的诗作中常常见到。
    例:【2017全国卷三14题】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白居易诗颔联“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字面上的意思是世间的荣华富贵我应该没有缘分,身后的文章必定会留存我的声名。——诗人并非真的艳羡富贵,也不是表达诗人死后必定得到赞许的自信,一个“合”字指的是作者当下不受待见的愤懑不平的心声。诗人正因为以才学自负,又有对现实针砭的敏锐坦诚,才造成他不追求世间富贵的品性吧。从反语的手法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原题D选项中的表述“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很明显是错误的。
    例:【2018江苏卷11题】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寄和州刘使君
    张籍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即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尾联“应更远”是说刘禹锡的诗作意境、艺术成就更上层楼,其才华本应得到赏识,但实际上却没有人倾听、重视。“应”有的赏识没有得到,表达了对刘禹锡怀才不遇、无人理会的同情。
    参考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三、合理知人论世,挖掘深层含义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从应该如何“尚友”,演变为与论诗或文学理解密切相关的问题。诗歌鉴赏中运用“知人论世”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古诗文的情感。但是什么时候用到“知人论世”的方法大有讲究,如很多学生大凡诗中主人公仕途不顺就习惯性归纳其情感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是滥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用到知人论世,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作者非名家(教材中没出现且学生很可能没听说过)但诗句有创作背景注释;二是作者是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虽然没有注释但必须知晓其人生平以推其诗意。
    例:请赏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从抒情的三、四句看,好风景时节在他乡又逢故知是人生喜事,似乎答出遇见友人的欣喜之情就已恰当。但仔细看全诗,诗的一二句是描写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时,是在京城王侯权贵之所,暗含对开元盛世的眷恋;三四句则是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盛极一时的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暮春时节,落花满天,寓意人世沧桑,青春不再。“又”字写出与友人再次重逢,人虽旧,情已非,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已不复往昔美好。无限感慨,岂又单是一个喜字能概括的?《唐诗三百首》中孙洙评价此诗“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例:【2016全国卷一第9题】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参考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此题重在考查典故的作用,最后两句依据注释,“水中无巨鱼”意即世无巨寇,是对大唐王朝国泰民安的赞颂。作者反用其意,自比任公子,说自己本想有番作为,却只能“罢钓竿”,有淡淡的失落之感,在称赞中自然而然又寄寓了自己天生我材无可用的惆怅。
    结合典故以及“沧浪”这个隐居意象之外,我们必须从李白的所处时代以及其经历来体会这首诗隐含的情感。盛唐国势强盛,有抱负之士无不求建立功勋,以不世之才自居的李白,也喜谈王霸之道,渴望建功立业。唐安史之乱之后,李白在其生命暮年,依然向朝廷自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这么一位有志进京求仕以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理想的“任公子”,怎么会只是单纯地歌颂国强民安而表达隐居的意向呢?
    四、重视答题规范,巧括特定情感
    所谓特定情感,是指诗歌多种情感中的某一种特定角度下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归纳必须在限定角度下进行,是近年高考题出现的新题型,不单考查学生的文学鉴赏力,还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规范审题答题的能力。
    例:【2017全国卷三15题】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诗句参见前例——2017全国卷三14题)
    答好此题,要审准角度扣住“戏赠”来答题,在“戏”的表述中体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
    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通过自我调侃)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不满。
    以上两点,从“戏”的角度分析了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在参考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戏”的角度补充出更全面的情感:
    ③通过开玩笑的口吻,称李绅为“短李”,称元稹学习为“偷”,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亲密无间。
    如果不审准答题角度,就容易从已有经验答题,从而出现扣题不严谨的错误。
    例:【2021全国甲卷15题】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 请简要分析。(6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yú :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很多考生在看到“仕”与“隐”的关系时,很自然地就想到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于是参照此得出如下答案:
    ①当社会太平时,就归隐山中,独善其身;②当社会动荡时,就出仕做官,为民发声。
    但是这个答案回答的角度并不是曾巩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而是如何处理“仕”“隐”和社会的关系了,这类考生笔下,“仕”和“隐”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与答案恰恰相反。
     参考答案: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2分)
    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4分) 
    从高考例题来看,评价诗歌特定情感必须遵循限定角度,这对考生的答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考生有对诗歌敏锐深刻的鉴赏力,还要求考生有在特定情境及条件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诗歌情感呈现及解读的方式很多,以上诸法只是就学情归纳诗歌教学的痛点难点进行突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当以情定教,促进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前所述,技巧只是读懂诗歌的外在手段,我们在讲授方法之外,不可忘记让学生加强诵读,注重积累,让学生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实践中去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无限情感。
     
  • 发布日期:2023-01-06 09:07:4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