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粤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分类、成因及对策

  • 摘要:广东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省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大量留守儿童。有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数目接近467万人,主要分布在湛江、汕尾、揭阳等多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广东农村留守儿童比例为45.41%,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缺乏父母的陪伴,让留守儿童不能健康发展,带来很多心理问题。本文以粤西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类为切入点,主要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希望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类;成因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长期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监护,精神世界相对空白,逐渐出现自卑、敌对、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健康成长。为深入了解湛江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本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以“粤西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主题,赴湛江市开展了为期十天的调研,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教育环境,以期深度剖析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本文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希望更好地保护和关爱留守儿童,使其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类
    很多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其亲人和子女都会因此产生不同程度变化,其中留守儿童变化作为显著。受年龄和认知等因素影响,其成长发育会有很多情感需求,而此类需求基本来源自父母,当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心理较易滋生问题[1]。基于心理学层面分析,若儿童在幼年时期未得到充足的亲情与父母抚养教育,必然会影响个性与性格养成。除遗传因素之外,留守儿童会因缺位的亲情与缺少的情感而造成人格发展变形,影响其社会化过程。通过调研数据,纵观湛江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自卑焦虑
    基本所有儿童在家庭生活中都会对父母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心理,尤其在遇到学习和生活困难时,会下意识寻求父母帮助。多数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会极度缺乏安全感与依赖感,虽有祖辈的照顾,但只能给予物质层面的关怀,难以触及心理,留守儿童长期因此矛盾容易产生敏感和焦虑心理,时常无端感到紧张与恐慌,此心理会反映在比赛、考试或课堂中。同时,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自我认同感与心理安全感,容易表现出自认不如人、行事胆小怯懦等负面心理情绪,长期以往形成自卑性格[2]
    2.情绪不稳定
    很多农村家庭父母因生计问题而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会比较早地感悟到生活艰难和孤独。因长期远离父母,儿童缺乏亲情安抚与家庭温暖,情绪极度不稳,经常表现为为人处事冷漠、固执、敏感多疑、喜欢独处,造成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同时,留守儿童因长时间独自面对生活压力和复杂社会问题,思想会过于成熟,与同龄人相比心理更为早熟和敏感。
    3.逆反心理
    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较为严重的逆反心理与对抗情绪,喜欢对立,不愿聆听老师和家中祖辈教导。因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对周围一切产生怀疑,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审视这个世界和他人,不信任人与人关系。种种因素造成其逆反行为,出现喜欢搞恶作剧、较真,缺少谦虚和礼貌,在与他人交流时易产生敌意和警惕,尤其对来自亲友、监护人、老师的批评管教会产生极为严重的抗拒和厌烦情绪[3]
    4.学习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关爱与监管,其学习兴趣相对薄弱。祖辈文化水平偏低,难以及时辅导留守儿童家庭作业,再加上儿童因缺少父母鼓励与指导,学习自信心较低。与此同时,很多儿童因想念父母和心理孤单,经常会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力涣散,无法全身心投入至学习中,时常会因学习压力增大而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抗拒情绪,造成成绩下滑,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心生辍学外出打工的想法。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
    1.家庭教育缺失
    一般来说,单亲或是年迈、文化较低的祖辈都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辅导。缺少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监护落实不到位,而父母处于在亲情上的对子女的亏欠,大多会在物质上予以补偿,导致孩子物质心较强,分辨是非能力较差,自制力不足,极易受不良社会现象影响,于是出现逃课、上网、打架、吸烟等坏习惯。经调查显示,与父母每天联系的儿童不超过50%,这种聚少离多、与父母较少沟通的儿童心理更加脆弱、更容易出现抑郁、叛逆行为。
    若家庭教育缺失则会阻碍儿童社会化进程。相关研究将人格发展分为自卑与勤奋、内疚与主动性、疑虑、羞怯与自主、信任与非信任、完善与绝望、自我关注与创造力、孤独与亲密等多个阶段,其中自主、信任、自卑、主动性等完成期在儿童阶段且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若儿童自幼缺少父母之爱,那么儿童则会降低对周围人与事信任,性格也相对孤僻。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不利于处于启蒙期的儿童生活,使儿童更容易陷入自我放弃困境。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针对性、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致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当前很多农村学校将更多的时间投入至学生在校期间的基础教育,难以顾及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有部分学校更多地关心成绩优异学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直接放任管理,尤其在部分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疏忽很容易让孩子给自己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使得孩子从内心极力抵制学校教育。
    3.社会环境影响
    农村社会教育和城市相比相对薄弱,贫乏的社会教育资源和陈旧的教育观念无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尤其相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监管未成人使用手机游戏、网络游戏以及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与此同时,儿童有着较强的求异心与好奇心,较易受现代传媒等影响。其中现代传媒渗透性较强,部分低级趣味与庸俗作品极易对缺乏鉴别力和自控力的儿童造成恶劣影响。另外,农村普遍缺少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公园等公共设施与场所,只有少数网吧或电子游戏厅,上网、打电子游戏逐渐成为留守儿童主要的课余生活方式。农村传统陈旧观念和当前就业形势促使农民形成新的“学习无用论”,部分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产生“无所谓”心理,只希望子女混个初中文凭外出打工。农村教育种种问题与社会不良风气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4.自身因素
    在缺少倾诉对象的环境里,留守儿童容易养成不善与人沟通的习惯;而且父母的缺席让他们遇到问题倾向于躲闪、压抑、默默忍受,同时也会滋生逆反心理、怨责父母的情绪,加剧对父母的不理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仇视,因而有的孩子会采取逃课、沉迷于虚拟世界甚至离家出走等方式进行逃避或吸引他人关注,长期以往的不良习惯造就他们自卑、孤僻、偏执的不良性格。他们这种不良的性格无法使他们理性看待、处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又会引发众多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1.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各级政府加强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面貌有较大改观,脱贫工作成效明显。各级政府在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要根据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建设。首先,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大力发展地区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使得青壮劳动力得以回归故土,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其次,从政策层面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采用定向培养、公费培养师范生、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等多种有力政策吸引优秀师资扎根农村基础教育,丰富农村学校教育师资,提升农村学校教育的专业化。再次,加大农村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村图书馆、艺术馆、电影院、公园、运动场等,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场所,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在图书阅读、艺术欣赏、运动健身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政府应加大整治力度净化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环境,如规范网络、图书、音像等文化环境,正确引导不良留守儿童行为,严惩危害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犯罪行为,努力创造干净文明的文化及网络环境。
    2.发挥寄宿学校的优势
    政府应该投入适当的资金,在农村地区建立教学设施完善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能够全面监管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达到规范其日常行为的目的。同时,建立寄宿学校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其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促使儿童可以感受到亲情的关爱,有效避免其心理产生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学习和生活时,有利于提高其交际能力,认识更多的朋友,融入到整个集体生活中,促使留守儿童能够敞开心扉,积极分享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还能显著提高德品质,发现其他同学的优点,主动向优秀同学靠拢。
    3.优化家庭教育,让儿童感受到更多亲情关爱
    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要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家庭教育影响到整个家庭及孩子未来的幸福,绝对不能松懈。为此,在工作之余,家长一定要保持对留守子女的关注与沟通,借助电话、微信、信件等渠道提高日常交流的频率,并注意沟通的方式技巧,不仅要关心子女的生活、学习以及身体情况,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思想上的谈心,主动介绍自己在外面的经历、感受,引导孩子主动汇报自己在家、在校的感受、困惑,加深父母与孩子精神上的互动与理解。这样有利于减轻儿童焦虑感与心理负担,父母还能利用外出打工的所见所闻让子女了解外面的世界并感知父母的不易,从而引导其树立勤劳正直、自立自强、开朗豁达人生态度,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留守儿童的家长及实际监护人应该纠正不正确、不科学的教育思想,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学习父母之道、家教之道,向优秀的家长学习,相互了解彼此的育儿模式、取长补短;有效利用新媒体教育平台,学习新的亲子教育思想和沟通方法;控制情绪,以身作则,营造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
    4.学校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
    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引导工作。学校应摸清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针对性开展工作。首先,开设心理健康课,确保一周两节以上的课时,通过生动活泼的视频、案例等向孩子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式。其次,设立心理咨询室,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制定心理健康档案,为心理问题学生提供定期谈话咨询、疏导,并及时与其家长沟通,指导家长配合心理引导工作。再次,学校应安排教师和学生更多关注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引导他们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生活的乐观性。最后,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投入,建立心理游戏减压室,孩子们可以通过游戏减压放松、调整心理状态;增强对教师心理工作技能的专业培训,不定期邀请心理方专家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们开展青少年心理主题讲座或培训,提升教师、家长的对孩子的心理教育引导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
    5.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还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一方面,需要鼓励心理专业机构、教育机构、社会组织等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及咨询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服务,丰富农村社会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5G、VR等现代技术,搭建政府、社会组织、村社区组织、学校、家长、留守儿童多联互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留守儿童心理关爱平台,打通社会力量援助渠道,让社会各界有表达关爱、实施关爱的现实途径。同时,要重视志愿者及公益机构的加入,明确准入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利用好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确保志愿服务持续、有效的开展。
    结语
    总之,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困境,也是当前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构建“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五位一体的综合应对体系,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与乡村振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工作紧密结合,为留守儿童提供个体化的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地方政府、各行政部门、社区、学校、教师的工作职责,纳入绩效考核,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质量。提高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打开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通道,有助于阻止贫困家庭返贫和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我国培养更多利于国家发展的栋梁之才的需要,更是我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需要。
     
  • 发布日期:2023-01-06 09:07:06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