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新时代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 摘要:新时代提出了新的法治思想,为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结合新时代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布设校园法治文化、开展法治教育课程、挖掘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提升学校宏观层面的管理机制等途径,深入推动新时代的法治思想进校园、进课堂,切实创新新时代校园法治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  法治思想  校园法治教育 创新 思考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新的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现实意义重大、历史影响深远的大事,其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集中体现为“十一个坚持”。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在校学生,要学深刻理解该思想的精髓,争做全面依法治国的践行者。全国教育系统也要深入研究领会,结合新理论,采用新方法,切实推动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真正做到让学校法治教育受到学生欢迎,有切实成效[1]
    • 创新校园法治教育要有新的指导思想
    早在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就出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新时代新的法治思想的提出,为切实推进学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这就要求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法治宣传和课堂法治教学,都必须考虑融入新时代新的法治思想,这将成为学校法治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后备力量。相关部门要提升广大学生的法治水平,使他们在比较小的年龄阶段就能建立起良好的法治观念,养成遵守法律、遇到问题依靠法律的法治行为习惯和法治思维方式。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很难有时间、精力和兴趣主动去学习法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而等需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通常就是已经犯了这方面的错误的时候。因此,要防患于未然,学校法治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项目,也是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法治水平、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基本的途径[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通过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等各有关单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不断努力,开展了多种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法治宣传教育,广大学生群体的法治素养得到了长足的提升。新时代新的法治思想的提出,对夯实和提升学校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新思想,创新新形式,研究新课题,切实增强学校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3]
    二、创新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学校法治教育也必须要创新,要从传统的课堂灌输中解放出来,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全面发掘学生的个性特征,积极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要创新法治教育,必须要规划好实施的路径,特别是结合不同阶段学校的特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等,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融入,才能卓有成效[4]
    1. 创新校园法治文化布设
    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展板、横幅等形式,深入宣传法治教育内容,不同阶段的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有所区别。例如,小学校内可以多用漫画、卡通人物等形象,中学阶段可以多一些法治方面的名言警句,大学阶段直接提出学习法治思想的宣传标语。通过校园法治文化的熏陶,使小学生初步具有原则和规矩的意识,能起码做到遵守课堂纪律、不偷拿别人东西、不打人骂人、守法过街等。中学生能了解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比如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具备基本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能够明辨是非好坏、荣辱善恶,还能了解与宪法有关的一些常识,能知道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大学阶段的学生能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能运用相关法律方法去分析解决中国社会乃至当今世界的法治问题,自觉提升法治修为。
    2.创新开展学校法治课程
        法治课程是学校法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校园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无论法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如何创新,课堂教学仍然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创新的重点在于改变传统课堂灌输式教育,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利用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手段,结合最新的实际案例,关注与学生切身利益有关的热点,才能全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法治课程“接地气”“活起来”“火起来”。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法治教育的主要课程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大类当中。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和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均涉及法治教育的内容,国家也会使用统编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与教材内容,同时采取创新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课堂讲授以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案例研讨教学、故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法律情景剧扮演教学、法治理论班级主题辩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一次模拟法庭的实践,可以使学生的法治综合潜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诸如口才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学习法律基础课的兴趣、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意识等。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当学生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他人或组织侵犯时,学生就能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所学法律向司法机关提出诉讼,同各种侵权行为进行斗争。通过参加模拟法庭教学实践活动,还能够让学生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法庭审判程序,使之对法庭审判程序的理解显性化、感性化,从而到达巩固所学知识,真正体悟法律的公平、公正、权威等精神内涵,为构成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将真实的法律案例甚至当事人引入课堂现身说法,增强法治教育的生动性。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学习,让学生主动分享身边的法治故事,观看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的节目并分享心得体会等。
    1. 挖掘法治教育主题活动
          除课堂操作外,教师还要充挖掘课外学生主题活动,利用少先队和共青团的团队活动、成立学生法治学习社团组织、组织学生赴律师事务所和人民法院等法治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等,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法治教育。一次真实的庭审旁听活动,可以让学生身历其境地感受到法庭的威严,了解到法庭庭审的程序,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枯燥的课堂讲授更有吸引力,尤其是针对当今的00后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这种模式。实际上,学生主题活动是学生在校园生活经常参与的活动,只要在这些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法治方面的内容,就可以达到相应法治教育的目的。可以结合具体的时间节点组织活动,如国家宪法日(12.4)、全国交通安全日(12.2)、国防教育日(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国际禁毒日(6.26)、消费者权益日(3.15)、国家安全教育日(4.15)等,要将相关法治教育内容与具体节日主题相结合,系统设计活动方案,将法治理论融于节日活动之中,做到润物无声。
    2. 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
    当今时代新媒体和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各级在校学生同样容易受到其影响,在学校在法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和自媒体中的法治舆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做到尊法守法学法用法,用法治思维解决自身问题,敢于和善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例如,社会舆论普遍关注的做好事没好报、扶老奶奶反被讹等道德与法治双重考验的事件,容易受到新媒体和自媒体的负面舆论影响,校园法治教育应该给予一些新的观点。另一方面,既然学生欢迎新媒体和自媒体,那么学校法治教育也要善于利用这一阵地,开发相应的法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制作一些法治宣传VLOG,组织学生在剧本撰写、表演、公众号运行等方面全程参与,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教育。
    三、创新法治教育校级制度设计
       制度是行动的指南,只有新的制度才能带来新的效果,要创新校园法治教育,最根本还要从学校的政策层面创新顶层设计,从学校宏观管理的角度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定位、管理模式、人事制度、经费保障等环节。
    1. 出台有利于师生利益的考核管理制度
    一方面,通过人事薪酬制度,调动思政课(法治课程)教师的积极性,量化考核工作量,保障其相关权益。尤其增加教师在创新方面的考核和收益,教师使用的创新手段越多越丰富越有成效,其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这样就可以鼓励老师有更多的创新,而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层面。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对法治课程的期望,让学生学到终身有用的法治知识,也要适当满足学生的学分要求。学生也有实际的利益考虑,就是成绩、学分。单纯用“有义务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争做新时代守法公民”等口号性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只是期望从“主动性”这一方面调动学生,会显得力量不足。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成绩、学分挂钩,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法治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来,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从师生两方面都有了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之后,进一步创新开展学校法治教育就有了很好的前提和基础。
    2.提升专任教师能力
    严格意义上讲,目前法治教育课程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承担,但思政课教师往往缺少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学校对法治课程教师的要求也不包括教师必须有专业的法律背景(例如必须有法律专业的文凭,或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等),而且学校法治教育主要是讲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以及一些浅层次的基础性的法律常识,并不涉及高级专门的法律理论知识,因此一般思政课教师也可以胜任。尽管如此,广大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知道自己在法律理论方面的不足,狠下功夫,恶补知识,一方面积极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法治的最新文件精神和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深入学习法律基本知识,多关注社会法治热点,法治案例,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特别是一些法治方面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引起广泛舆论关注的法律案件,学生肯定也会积极关注,甚至会就其中的法律问题请教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一问三不知,或者老师的回答还没有网友的回答专业,肯定会引起学生的质疑,从而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对以后的法治教育工作埋下隐患。此外,教师还要带着感情讲课,不能只讲冷冰冰的法律理论,要结合生活中常用的法律常识来讲,做到生动、具体,对学生才会有充分的吸引力。总之,法治课程的老师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必须准确领会学校法治教育的关键点,方能做新时代创新学校法治教育的排头兵和主力战将。
    3.引入校园法治教育辅助力量
    除了单纯依靠公共课的思政教师讲法治知识以外,教师还应积极引入具有专业法治背景的相关人员和机构积极参与到校园法治教育中来,这是校园法治教育重要的辅助力量,一方面可以协助培养校园法治课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在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中小学应积极落实“法治副校长”制度,让公检法系统相关管理人员到中小学任职“法治副校长”,切实推动中小学法治教育,解决校园霸凌等常见的违法现象,增强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感,做到有名有实,而不是走过场,做形式。应该说,“法治副校长”面对的学生都是非法律专业的普通学生,他们也不可能需要多么高深的法律知识,学生更需要的是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氛围的渲染,法律权威的认同,这些都是“法治副校长”这种模式可以带给他们的。根据《法制日报》的数据,截至2020年9月底,全国共有33102名检察官在45108所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很好地实现了送法治进校园,解决了很多学生身边的法律问题,让学生对法治有了基本的遵从和信赖。高校可以探索“法治辅导员”制度,遴选法治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教师,甚至可以外聘执业律师来校担任法治辅导员,解决学生身边常见的法律问题,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有专业的法律人士坐镇校园,也可以从总体上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对“校园霸陵”“校园诈骗”等不法分子有阻吓作用,从根本上减少以上现象的发生,保护在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引入校外法治辅助力量进校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以帮助未成年中小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语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法治思想,是党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的大事,也为创新学校法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布设校园法治文化、开展法治教育课程、挖掘法治教育主题活动、提升学校宏观层面的管理机制等途径,切实创新新时代学校法治教育,增强学校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
     
  • 发布日期:2023-01-06 09:06:4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