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教育论说文写作中可视化思维方式的运用

  •   要:针对教师资格证“国考”《综合素质》科目中的教育论说文写作题,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可视化思维方式和图表工具,进行开头、结尾的写作以及主体部分的搭建。其中,开头部分可按S(简述背景)、Q(提出问题)、A(给出回答)三个层次进行写作,简称“SQA开头法”。主体部分可从S(小)、M(中)、L(大)三个层面展开思路,设计分论点,简称“SML主体法”;结尾部分可按C(回顾结论)、D(呼吁行动)、P(展望未来)三个层次进行写作,简称“CDP结尾法”。考生采用上述可视化思维及写作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思维水平,克服考场焦虑,加快写作速度,提升作文表现。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考试  写作  可视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的考生来说,在《综合素质》科目的考试中,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的教育论说文,必须进行适当的写作训练。而对于指导教育论说文写作的教师来说,面对写作基础较为薄弱的考生,要想帮助他们在考场上从容下笔、成功作文,也要进行精心的研究。在数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所在的教师团队在可视化思维法的启发下,开发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写作方式,用于指导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论说文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的写作,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略加介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SQA开头法”
    所谓的“SQA开头法”,是指包含了S、Q、A三个层次的开头方式。其中,S指简述背景(Situation),也就是对题目所给定的材料进行一次简单描述;Q指提出问题(Question),也就是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问题可以从“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方向提出);A指给出回答(Answer),也就是亮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采用这类开头的好处在于:“简述背景”这一层次要求考生必须从材料出发,紧紧地扣住材料进行概述,这样一来就不容易跑题;“提出问题”这一层次要求考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思考,以更快更好地理出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给出回答”这一层次要求考生尽快亮明文章主旨,以避免行文的拖沓和芜杂。不仅如此,“SQA开头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故事开头法,能有效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SQA开头法”,笔者建议学生在写作开头时先画出一个表格,以可视化的形式引导思考。表格如下:
    简述背景S  
    提出问题Q  
    给出回答A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简单有效的可视化思维方式显著加快了学生的思维速度,明显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质量。例如,针对2017年下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题“梅兰芳巧用广告”进行写作训练时,有学生是这样应用“SQA开头法”构思开头的:
    简述背景S 梅兰芳先生初到上海时并不为人所知,但他在宣传方面做到了别出心裁,成功地起到了宣传自己的作用。
    提出问题Q 创新真的如此重要吗?
    给出回答A 打破常规,勇于创新,能帮助我们取得惊人的成绩,塑造灿烂的未来。
    这三个层次只要稍加连缀,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开头,并且字数控制在100字左右,显得简明扼要。
    又如,针对2018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题“中国女排重新夺冠”进行写作训练时,有学生是这样应用“SQA开头法”构思开头的:
    简述背景S 女排一赢球,国人就归结为“女排精神”。
    提出问题Q 人们大多只看到精神,很少有人看到努力的过程。
    给出回答A 其实,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精神不是成功的全部,要想取得成功,崇高的精神与持续的努力缺一不可。
    这几句话也是略加整合就成了一个不足百字但却逻辑清晰、言之有物的开头。
    然而,若是所有考生都如此照搬“SQA开头法”,又不免千人一面、落入俗套。于是,在总结了大量范文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探索了“SQA开头法”的若干变体,以帮助考生在迅速成文的同时,又不失灵活性与独特性。如:
    1.可以在Q-A之间,加入几句分析;
    2.可以把S-Q-A的顺序调整为A-S-Q;
    3.可以引用名人名言来佐证A(中心论点);
    4.可以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来使A(中心论点)更为醒目。
    很显然,上述种种变体表明:S、Q、A实际上并不是非此不可的结构定势,而只是论述类文章开头中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只要清楚地把握住这三个因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行文风格来灵活架构,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
    例如,针对2021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题材料一“画荷”,有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梳理:
    简述背景S 艺术家画荷以观察为先,与其仓促下笔,不如耐心观察。一旦观察到位,即可一挥而就。
    提出问题Q 长期的耐心观察真的如此重要吗?
    给出回答A 观察是了解的前提,是行动的基础,是智慧的储备。
    如若将这三个层次按照A、Q、S的顺序重新组织,亦可成为一段开门见山式的开头。
    又如,针对前述“梅兰芳巧用广告”这一真题,当学生采用可视化表格进行了基本的S、Q、A梳理后,经过教师的提示,该生即对其开头略加变化,形成了一个新的版本:
    “不创新,就灭亡。”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如此告诫。他认识到:固步自封只会带来毁灭,只有创新才能迎来生机。材料中的梅兰芳先生也是如此。他初到上海时并不为人所知,但却以一则别出心裁的广告,成功地宣传了自己。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能取得惊人的成绩,塑造灿烂的未来。
    • “SML主体法”(“小中大法”)
    教育论说文的写作一般采用“总—分—总”结构。两个“总”指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则是指文章的主体。在主体部分,考生可以从若干方面对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详细论述,每一个方面即构成一个分论点段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在低学段中思维训练普遍较为缺失,很多考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出几个清晰合理的分论点,写出来的主体部分有如一盘散沙。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运用恰当的图表工具进行一段时间的可视化思维训练,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分论点的组织速度以及文章主体部分的搭建速度[2]
    虽然这种思维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基于学情,我们认为,在教育论说文写作训练的初始阶段,最应当迫切解决的问题是要让中职学生想得到、写得出,以克服畏难情绪,消除茫然心理,做到敢提笔、能下笔。因此,与其让他们面对多种思维方法无从选择,不如教他们专攻某一种简单的思维方法,将之运用到极致。而本文所推广的“SML法”,或曰“小(Small)中(Middle)大(Large)法”,正是最简单的思维方法之一种,十分便于掌握。
    所谓的“SML法”,是指我们在沿着时间、空间、重要性等等角度思考问题时,可以由小想到中、由中想到大,一步步地拓宽思路。同样,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来辅助这一思维过程:
    第一个方面S  
    第二个方面M  
    第三个方面L  
    在上述空白图表中,由上到下地填入小、中、大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便会趋于连续、完整。但有的时候,学生暂时只想到了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比这个方面更大或更小的内容呢?如果想到了,就可以进行拓展、补充。经过数次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较为主动、严密的思维习惯,对于自己的思考力也会越来越有自信。
    如,经过“SML法”训练之后,在针对“垃圾分类”这一时事热点进行教育论说文写作练习时,有的学生是这样提出分论点进行分析的:
    第一个方面S 在家庭中,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垃圾分类。
    第二个方面M 在学校里,我们作为教师,更应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带领学生开展好垃圾分类的工作。
    第三个方面L 在社会上,我们也应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抵制不良的垃圾处理习惯。
    很显然,这三个分论点是从空间角度,按照家庭、学校、社会这样由小及大的思维顺序加以构建的。
    而针对同一则材料,有学生受到“SML法”的启发,从垃圾分类的践行者这一角度,按照由小及大的思维顺序找到了个人、集体、世界三个方面的践行者,从而提出了下面的三个分论点:
    第一个方面S 保护环境,我必当先。
    第二个方面M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第三个方面L 保护环境,世界携手。
    再如,在针对“劳动教育”这一话题进行写作训练时,有学生搭建了这样的主体结构:
    第一个方面S 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启迪学生“惜劳动”。
    第二个方面M 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想劳动”。
    第三个方面L 加强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会劳动”。
    显然,这一思维过程是从劳动教育的深入程度或曰所达成的效果的角度进行的,其背后的逻辑亦与“SML法”相合。
    总之,“SML主体法”作为一种极为简单的思维方法,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普适性强,易于快速运用,能显著地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加快学生搭建文章主干的速度。而随着学生对“SML主体法”的熟练掌握,他们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提升,在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严密程度方面也均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此时再引入其它思维方式的教学,就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了。
    • “CDP结尾法”
    至于教育论说文的结尾,则可以采用“CDP法”。所谓的“CDP结尾法”,C是指回顾结论(Conclusion),也就是对文章前面几段中出现的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进行简单的总结;D指呼吁行动(Determination),也就是呼吁人们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采取行动;P指展望未来(Prospect),也就是展望采取上述行动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未来。
    “CDP结尾法”背后的逻辑在于:C、D、P这三者之间其实是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因为懂得了某个道理,所以才会采取相应的某种行动,然后又会出现某种相应的结果。简单地说就是:道理→行动→结果。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CDP结尾法”,我们不妨也要求学生先画出一个空白表格,以可视化的形式引导思考。表格如下:
    回顾结论C  
    呼吁行动D  
    展望未来P  
    我们在以往的模拟考试中发现,学生在写作临近结尾时往往因时间不足而陷入慌乱,不是匆匆结尾就是来不及收束全文。而应用“CDP结尾表格”,则可望帮助他们在紧张的最后时限里写出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结尾段。
    如,针对前述2017年幼师资格证“国考”真题“梅兰芳巧用广告”,有学生是这样应用“CDP结尾法”构思结尾的:
    回顾结论C 创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
    呼吁行动D 我们要教育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进行创新实践。
    展望未来P 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将引领我们的国家、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又如,在针对“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这一社会热点进行教育论说文写作训练时,有的学生运用“CDP结尾法”写出了这样的结尾:
    回顾结论C 要想解除社会上的信任危机,就要保持善良,保持理性,呵护信任。
    呼吁行动D 我们要教育学生,常怀善良之心,常沐理性之光,共同呵护人与人之间的那一份信任。
    展望未来P 惟其如此,信任之树才能重新茁壮。
    当然,写作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勤加练习,就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如,针对2021年上半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作文题材料一“画荷”,有学生在结尾时满怀深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回顾结论C 只有观察才能了解,只有观察才可行动,只有观察才有智慧。
    呼吁行动D 我们在面对幼儿时,一定不能自以为是,而要蹲下来好好观察,切实把握他们的性格,聆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
    展望未来P 如果说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画手,那么,只有用心观察的老师们,才能胸有成竹地画出孩子的现在、画好孩子的未来。
    结语
    总之,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可视化思维方式是一种易于上手、成效显著的写作技法,通过将作文开头、主体、结尾的构思过程“可视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考场焦虑、理清总体思路、快速执笔为文。而笔者所在的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写作教学团队,也正是通过应用思维可视化理论,开发“SQA开头法”“SML主体法”“CDP结尾法”等作文技法,为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在教资“国考”中相助了一臂之力。
     
  • 发布日期:2022-12-30 08:40:0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