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高中语文小说人物形象教学策略研究

  • 摘要小说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一席,但教学现状却暴露出文本理解浅显、个性赏读偏颇、分析技巧刻板等问题,从而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影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原因,旨在向深挖潜、精准施策,通过紧扣新课标要求的创新课堂活动,强化过程管理和评价反馈,从而提升小说人物形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  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文学教育更要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完善人格修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小说教学,担负着获得精神的价值、人格教育的使命。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高中语文小说类文本展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对于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一、强化文体意识和教学整体性
    教材的编制有其章法和内在逻辑性,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度。我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授课“打乱仗”,不仅没有关注多本教材间的联系,单册阅读单元的文章体系也没有仔细研究,导致课堂知识容量大、理论碎片化、实操性不强。各类文本有相通之处,因此,教师在做要素分析时要强化文体意识,理论方面要强化小说文体教学,还要注意小说文本不仅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而且需要梳理内容系统理解[1]
    研读教材后,我们会发现,教材选编的文本各有侧重,因此,要树立教学整体观,特别关注单元导语的指向。比如,《边城》是必修五第三篇课文,要求“重点把握小说主题,抓住细节体会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所以教学重点应该是深入探究小说主题、含咏品味优美细节、学习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祝福》是必修三教材第二篇课文,特别指出本单元目标为“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所以应抓住祥林嫂形象和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教材节选的小说篇幅较长,阅读课时有限,更不敢谈整本书阅读目标,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导致阅读只能流于表面,无法深入研习思考。所以,教师要增强教学整体性,明确单元方向后便于组织课堂。只有教师肯钻研形成教学内容的序列化,有所取舍地选择教学内容,避免课文教授的知识点的交叠或疏漏,让课堂更系统高效,也能切合学情,循序渐进,符合中学生的知识理解吸收习惯。
    二、优化课堂流程设计管理
    教师应结合具体文本来灵巧导入,寓教于乐或渲染氛围,设置悬念抛出疑问等,切忌“上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某课程”的平铺直叙;有了“凤头”还需“猪肚”内容支撑,聚焦设计点、打磨活动,不必面面俱到,但求环环相扣;可以充分发挥融媒体吸睛效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创新读写结合、思维导图等方法;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课堂,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并强化分享交流,开展多方法融合教学。小说中人物形象极有生活气息,需要还原情境感受,老师应该引导但不诱导限制,才能激发出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克服解读单一化、倾向化等问题。教师传授的间接经验当然有用,但更需要学生主动融入文本,拉近语言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以沉浸式交互体验生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老师们利用教具等各显神通地让学生走入故事中去了解作者和笔下人物,激发生活体验产生共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阅读效果。课堂中高质量的有效提问和恰当评价,不仅能体现出教师水平,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好问题能唤醒长文理解驱动力和篇章内容建构力,力求切口小、有深度,能体现分级探究坡度,调动师生共进的阅读情绪[2]
    打磨好探究“主问题”,就明晰了课堂重难点,枝叶伸展开来就是一节充实的课程,枝干上穿缀诵读体悟、角色体验、读写结合训练等多形式课堂活动。教师全程做好引导、质疑和反馈,关注课堂活动讨论交流细节,调动“听、说、读、写”等全方位投入,要读懂人物还能准确表达,可借助评价量表等方法开展全面多维评价,努力克服“读写分离”“碎问碎答”“表面热闹”等现状问题。恰当反馈和结论可以让学生修正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态度和质量,更好地掌握形象解读方法。
    三、深入揣摩文本细读法
    文本分析浅显化需要细读精品打基础。文本细读最初以文学批评术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在精析文本的基础上探索和分析文章结构、细节等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朱熹提出“熟读精思”,金圣叹对《水浒传》和《脂砚斋点评石头记》的评论是透句逐字分析文本例证。钱理群、叶圣陶、孙绍振都提倡细读,朱光潜也喜欢咬文嚼字,王尚文说要听课文中细微的声音,刘心武曾说要一字一句地摸索别人的思路。作者创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们阅读,自然也要分析文字,应该努力读懂作者想表达的味道,小说充满了故事和趣味,人物形象需要深入研究文本,细读在小说阅读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文学作品是有机整体,抓细节精读不是打散挑段盲赏,细读也应立足于主体的全面感知。高中学生有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教师要先放手让学生读,尊重第一感受,文意被清晰地整理过再进行具体语句解读。细节分析服务于整体理解,真正从人物中了解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人物。需要特别注意,仔细阅读文本不是空洞地分解文本,而是一个层次分明、有组织、有重点的解释。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中,抨击当下阅读课堂外热内空、糊涂混乱。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方法的加持下形式变得“丰富多样”,但对文本内涵分析却像蜻蜓点水。目前的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现状的确十分不乐观,小说人物形象分析课堂也不能幸免。文本阅读表面化、概略化,简单讲解之后就开始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分类探究集中解读,看似热闹的几节课下来,学生只记得几个串联不起来的情节、模糊不清的人物。这种阅读对学生无益且贻害整体文学教育,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在精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完整而零,精确而适度”。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文本细读,文本中所有人物的语言和对话都需要详细研究,在融合与交互中加深理解。还可综合运用文化学批评、心理学批评等多种方法,破除以往一元化使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导致的思维模式僵化。立足细节但不拘泥只言片语,让作品解读有法可循,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四、提升多元解读的广度和深度
    对于同一个小说人物形象,每个阅读主体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和诠释,都会有所不同。同一阅读主体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加和认知拓展对同一作品中的理解和重点也会发生变化。要允许、鼓励和启发学生从多维度、创新的角度来解读阅读文本,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给出的或前人总结的正确结论。允许解读的多样性但多元有界,阅读过程中不能抛开原作放飞自我的联想瞎猜。必须坚持紧扣文本,从篇章字句出发展开合理想象和深入挖掘。试卷命题倾向于提高探究题开放度,给予更丰富的答题角度,弹性答案让考生的思考纵情驰骋。既联系个人体验又反思联想,调动阅读能动性,挖掘思维深广度和独特感受[4]
    新课标中明确“多元解读”是指从不同角度切入、多层次挖掘,频繁地赏味感受文学作品,不断发现和获取新知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广度。小说人物本身的复杂性,文本塑造的鲜活生动的形象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需要不同的多样化的思想解读。要将多个解释主体的视角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文本解读过程更加丰富,阅读个体的学习过程也更加有趣。要改变知识灌输和否定个性化思维的课堂现状,语言教育不单是为了当下,更重要的是指导每个学生未来生活。
    五、巧用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教学手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使用提问法,对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顺序。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可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尽量不要给出否定的评语。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逐步增加难度,要提出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阶段提出的问题要以文本为依据,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求可以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升华主旨的效果。
    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逐步深入,从对人物的初步感知,到对人物的细致分析,到最后是对人物背后蕴含情感的深入剖析,让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提问法的有效使用离不开学生自己阅过课文。在小说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自己读文章,这个过程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当前,高中生由于课业压力大,对于语文学科布置的预习作业往往视而不见,这就导致老师开始讲授课文时,部分学生还没有看过课文。在教授《祝福》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受,学生在阅读后自由发表阅读感受,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小说教学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尊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接近了文本,才能与人物产生共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这首先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全文,其次要求教师利用提问法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在提问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做出要求。教师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使用严谨的书面用语。这样一来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追求,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为共日后学习打好基础[5]
    六、回归原作还原人物全貌
    人物形象还是要回归原文才能完整把握。鉴赏中长篇小说人物形象时需要借助原文的其他章节,这样才能获得主人公完整的人物形象。不同篇幅的小说会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人物,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由于容量不同,塑造出的主人公的饱满度也不同。教材中对于中长篇小说的选编只能选取其中最具特色的章节,如《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正文的开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主人公性格发生变化的关键章节。对于课文中选取的章节当然要重点讲解,但是如果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局限在课文中,是无法获取完整的人物形象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个学习任务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因此,小说类文本的教学应当与整本书教学结合起来,只有建立在小说全篇鉴赏基础上的人物形象鉴赏,才能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而且《红楼梦》与《水浒传》都是“四大名著”中的作品,且情节丰富完整引人入胜,适合进行整本书阅读。而且在《林黛玉进贾府》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研讨与练习”中,也明确要求学生阅读小说全文或者相关重要章节。所以教师在对长篇小说中人物形象教学时要注意将教学与小说原著结合。
    另外,教材中还有篇节选自中篇小说的课文《老人与海》《边城》。对于这两篇小说的教学也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全文中篇小说篇幅较短,阅读全文花费时间也不多。教师可以将阅读小说全文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下去,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文章的其他部分作为补充,将节选内容与作品原文结合。节选的文学作品,虽然在内容的呈现上有它的局限性,但是教师相当始终坚持全面的观点,站在整体、宏观的视野下去探讨文本,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将会更加全面,对人物的形象的解读会更加饱满,对于内涵的解读也会更加深刻。
    结语
    本文以“小说类文本人物形象鉴赏教学”为重点,又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关于“小说类文本人物形象鉴赏教学”的教学建议。“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也是作者精心构建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进行教学。但是除此之外,作者在塑造人物时体现的高超的艺术手法,被开发的少之又少。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不应拘泥于课本,而是要将视线放到学生的现在及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笔者认为“小说类文本人物形象鉴赏教学”要达到积累文学知识、丰富情感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三个教学目的。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小说类文本人物鉴赏”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也为小说阅读教学提供帮助。但由于个人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有限,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语言不够具有学术性。在今后会加强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 发布日期:2022-12-26 13:57:20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