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习园地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过刊浏览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
刘锦泉
副总编辑:
李 伟
特约策划:
吴法源
特任编辑:
王若梅
编 委:
刘 妍
投稿电话:
022-23678800
投稿邮箱:
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巧用“叉线”维度添加画心理技术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 .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 . .
数学写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探索 .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德育素养 . .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 .
更多>>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作为“千禧一代”,2019级大学生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时代,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们将在本科阶段见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能够亲眼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们更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领域中的一个具体而特殊的群体分支。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从长远来看,也更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
当前,由于地域特色、语言、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众多差异因素的存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个性心理、文化适应、社交等方面存在自身多样化的特色。特色的存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因此,分析研究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对于高校精准思政教育意义重大。
(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特征
1、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爱家情怀真挚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热爱和忠诚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对待祖国的一种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1]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少数民族曾屡次遭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各民族奋起反抗、团结互助,印证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强化了少数民族的爱国情怀。
新中国解放之后,少数民族地位的提高、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参与政治事务的频繁,使他们对现代中国产生了强烈的情怀。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家乡往往有更深厚的感情,倾向于依靠自身努力回报本民族和国家。
2、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民族文化认同”强烈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中长期生活而形成的对该民族国家文化精神的肯定性体认,它集中体现为对该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
[2]
。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特的族群文化与地域文化。“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色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使少数民族学生有较为明显的“本民族文化认同”特色,并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俗表现出来。由于这种民族认同感,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与自己有共同信仰或风俗习惯的群体或个人,在心理上有更强的接纳和认同。也因此,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喜欢与本民族的“同胞”结成“小团体”,有自己的民族校友圈。
3、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脆弱”
当前,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向上的,他们对“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多元文化”等思想领域的认识积极正面。但由于处在信息化的时代,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社会不良因素的存在、自身民族认知的欠缺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使得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纪律和法制观念不强、爱国主义情感淡薄等现象
[3]
,思想政治意识在外部因素影响下变得“脆弱”。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特点
1、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成绩整体水平堪忧
除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以外,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交通不便等的限制,往往还保持着以村落为中心的居住格局
[4]
。加之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仍相对匮乏,教育水平还不高等现状存在,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城市高校学习后,与不同学业背景的学生相比,产生了学业上的差距,学业成绩也进而表现出整体偏低的趋向。
2、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通话运用能力较低
大学生们的普通话运用能力不强,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普通话运用能力则更薄弱
[5]
。近几年,从多省民族院校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毕业时连三甲水平都达不到,整体普通话水平较差。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从小受到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熏陶,加之教育环境和水平的限制,导致他们接受到的普通话知识较少;另一方面,地方方言的特色,以及部分地区普通话推广重视程度的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热情。
3、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惯用本民族语言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本民族“同胞”相处时,较习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对于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觉得使用本民族语言便于民族内“同胞”的相互沟通,便于意义的传送与理解。另一方面,由于共同的信仰体系和相似的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民族的语言有较强的自豪感,进而产生了“语言感情态度”,即:当他们听到本民族语言时,在情绪、感情上的感受和反映显得更为敏感、积极,接纳程度更高。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不少“特色”,主要表现在处理思考问题的方式、人际交往、适应新环境等多个方面。
1、处事较
感性,易冲动,思维方式
缺乏多维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城镇化进程等因素加快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尽管如此,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仍多居住于边远的山区、牧区等。长期的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想观念,造成他们有时较难辩证看待事情,思维方式显得单一。这一特点也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较易产生主观片面、固执己见的心理,表现出情感色彩浓厚,易冲动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2、“民族本质论”及人际交往的“封闭性”与“排外性”
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持有“民族本质论”的内隐观,这表现在:个体的内群体认同更为强烈,而对外群体的态度则较为消极,民族边界固化
[6]
。尽管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融入到大多数学生群体中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这一隐含特征的存在,他们往往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交往密度和广度有限,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保护意识的同时,心理上也不愿意与其他民族学生有深入的接触和沟通,显示出“封闭性”与“排外性”等特色。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喜欢生活在自己固化的小圈子,钟情于自我定位的人际交往圈,有时难免形成孤寂、偏执等不良个性。
3、“自尊”和“自卑”矛盾心理交织存在
强烈的民族意识、习俗文化等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了极强的自尊心理。但由于教育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有限、环境地理状况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进入高校学习被赋予了特殊的“增光”意义。入学前,他们是当地的佼佼者;入学后,面对环境变化的巨大现实落差,在高校同样的评估机制下,他们学业的差距让原本自豪的他们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巨大差距,生活负担的困扰,就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自尊”和“自卑”矛盾心理的交织存在,让原本受到“民族本质论”心理影响的在校学生的人际交往也出现了障碍,人际交往恐惧产生,人际关系也因此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4、面对就业“何去何从”的选择迷茫心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民族归属感”的召唤作用让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愿意选择毕业后返回家乡就业、生活。但经济条件的落后、就业岗位的不足、政策的不完善、就业歧视、前景的不确定等因素使许多大学生逐渐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工作方向和目标,甚至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加剧了他们迷茫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5、“宗教信仰”在心理上的影响作用明显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所有的人都有信仰,都需要信仰,而且可能有不止一种信仰,它是人类的精神境界
[7]
。宗教信仰,亦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有其必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又尤其体现在后者。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宗教信仰”在心理上的明显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心愿诉求、群体心理归属、心灵洗涤、完美人格追求等方面。
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思政对策研究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新形势下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工作迫切需要借鉴精准思维的工作理念,在精准思维所倡导的问题意识和到位意识引领下,实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优化,有效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和实施中的难题,促使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工作向精准化与科学化迈进。新时代思政教育应该根据不同民族的大学生所特有的思想政治意识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精准而又全面的引导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路。
(一)构建精准教学管理模式, 以
“
朋辈互助团
”
和
“
全程育人导师制
”
方式疏导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来自学习生活环境变化、民族文化背景差异和跨文化学术沟通能力等各方面的挑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是民族语言,从小的生活环境就以民族语言为主。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阶段使用民族语言作为主要教学语言,汉语被用作语言科目,平时少数民族学生上课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全是民族语言,只有在汉语课上才学习汉语。在初高中阶段后,少数民族学生才开始使用汉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 随着汉语学习难度的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不足以应对复杂的课堂知识,学起汉语来也就越加困难。对这种背景的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学习思政汉语颇具挑战性,因为思政汉语作为学术汉语,具有专业且抽象的语言学特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有限,对思政课的很多抽象术语、专业术语一知半解、理解不到位或理解不透彻,从而降低思政课的学习兴趣。独在异乡为异客,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学业压力和文化差异使得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
少数民族高校应构建精准教学管理模式, 以朋辈互助团和全程导师制方式疏导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朋辈互助团可以快速缩短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刚入学时的适应期,通过学生骨干精准“一帮一” 学习辅导和思政教师的“一对多”的思想辅导, 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顾虑,引导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加大思政汉语课程教学力度,在毕业资格审核中将汉语水平考试成绩与毕业证挂钩,在日常生活中民汉合宿,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的汉语交流与沟通,营造汉语学习环境,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把汉语作为学术语言的运用能力。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前,少数民族高校应提前调研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困难情况,加强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从少数民族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技术培训,对就业困难学生一对一重点指导,构建“职业咨询-简历制作-跟踪服务”的精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助推少数民族大学生早日毕业,顺利就业,成才报国。
(二)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精准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学习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们有汉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白族、瑶族等多个民族,各族同学都在一起学习。少数民族高校应突破单向灌输的模式,将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精准结合,积极开辟丰富多彩的思政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团结友爱的种子播撒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们的心中。向思政第二课堂要成绩,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学习能力,形成合力育人的“大思政”体系。
1、
繁荣民族文
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创办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活动,如:民族文化博览会、“爱我中华”歌舞表演、民族民俗服装秀、民族美食DIY、民族饮食文化节、民族文艺路演、“民族之花在盛开”摄影大赛、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月、民族文化论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比赛、欢聚民族夜新年晚会等。通过举办各民族大团结大联合的盛会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和睦相处,多民族亲如一家,用爱心奏响民族团结的和谐之音。
2、
传播红色文
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深度开发红色资源,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策教育功能,开展“追寻红色记忆”“重走长征路”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前往延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参加红色教育实践课堂,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从少数民族高校教室延伸到内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学生“触摸” 红色文化,在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受到震撼灵魂的思想洗礼。
3、
弘扬
中国
传统
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华民族文化周、中华文化远航讲座,带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参观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体会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营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历史时空与时代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转化和发展变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做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三)
以精准思维构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思政
校本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
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共有56个民族80多种语言,除回族和满族已通用汉语外,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一小部分少数民族甚至还有本民族文字。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荣誉会长丁文楼
[8]
指出“中国特色的民族双语教育是服务国家民族工作大局的重要阵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目前所使用的全国高校统编思政教材都是汉语编写的教材,大部分针对母语是汉语的学生,很少有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双语民族思政教材。全国高校统编思政教材编写的专家们大部分都来自汉族,这些汉族专家们在进行高校统编思政教材编写时,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汉族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编辑思政教材,没有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很难完全理解高校统编思政教材。因为思政汉语属于学术汉语,很少有少数民族专家达到精通学术汉语的程度,因而导致目前学术界对双语民族思政教育教材的研究成果非常稀缺,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思政教育理论,缺乏多样化的民族思政教育教材,不足以支撑双语民族思政教育的教学及教材编写。少数民族高校应组建常态化的思政教师和少数民族专家组成的教材开发组,在高校统编思政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少数民族特色和学校特色进行高校少数民族思政教材二次开发、适切性开发。
少数民族高校应集思广益,开展校本教研,大量搜集当地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法规、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民俗文化、民族艺术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集中组织编写少数民族高校思政校本教材。不断丰富少数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搜集素材深化教学内容,适当融入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教材内容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传统,逐步形成少数民族思政案例资源库。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为思政教育中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条件
[9]
。搭建"民族之声"微信公众平台,运用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传递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正能量,让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就能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思政话题。形成涵盖少数民族高校思政课双语教材、教学案例集、一分钟微视频、微信公众号、手机学习软件等,从纸本到网络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总而言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当务之急是尽快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民族院校应有的放矢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现状和发展特点,精准构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思政校本课程立体化教材体系,以达到“思政入教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民族院校还可以树立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典型,发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发布日期:2021-01-15 08:52:24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