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场域理论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

  • 摘要:本文主要借助“场域理论”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方案设计与课程评价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是导致教育场域内文化资本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实现教育场域内文化资本均衡的对策;巧设情景教学;注重合作探究;系统思维表达;运用移情探究;完善评价体系,以此达到文化资本均衡。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场域理论文化资本方案设计
    引言: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哲学等重要的实践思想根基。这一理论也逐渐地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至今,从教育场域视角分析我国当前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场域理论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场域理论1.场域的基本内涵
      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
      2.理论体系的框架
      场域—资本—惯习在布迪的观点里,无数个有自主性的小型社会组成了整个的大社会,这些小型社会就是一个个场域,人们为了扬域中的资本进行奋斗争夺,这个过程中是受惯习影响的。
    1. 场域场域其实就是社会活动的场所,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共同组成的。这个场所集合了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为的就是追求有价值的符号商品,布迪厄认为这些场域是有自身逻辑和必要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这个空间内存在着力量、生气和力。
    2. 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是布迪厄对资本的三个分类,象征资本是其后来的补充,资本其实是场域活动中社会个体竞争的目标,资本是存在于场域中发挥其功能的。
    3. 惯习惯习即个人的性情倾向,是一种行为的文化理论。布迪厄的惯习是指人是行为的主体,这个主体养成持久的,开放的情趣系统,也就是各个领域都可能存在的一种普追持久的倾向。在同一个场域,处于同一个阶层中的人的惯习往往是相同的这个惯习会对其资本的使用和分配产生影响、改变着场域的发展。
    1. 实践与场域理论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的客观物质活动。由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可知,实践活动本身融于社会内在关系之中,人类在社会人际关系网中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资本、惯习。同时,惯习是“人的社会生态性”,有先天的因素,也有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在社会化的个人境遇中逐渐习得,也就是说,惯习主要是通过个人的社会化实现社会的内化,然后再来指导人们进行生产的社会结构,具有社会性。据此可知,场域理论主要依赖于实践。
      2.实践活动与场域理论现状
      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与教育结合时,会主动生成“教育场域”,即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目标的客观关系网络。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文化资本是教育场域的桥梁,教育活动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以知识来实现整个过程。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场域理论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
      首先是场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场域不是一种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一起,共同构建出的动态关系网。有师生间的教学场域、生生间的教学场域以及师生间对社会关系的等教学场域。师生间的场域主要信息交流互动的表象特征,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作为一门实践课程,需要创造一个不同其他同类活动的场域,新创造的场域要尽量是情境浸入,角色扮演的半真实场景。生生间的场域形成,来自小组合作互动的知识的竞争与较量。而社会关系的场域,也随着师生之间的场域大小而发生不同的变化。
      从资本角度分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场域的多元化也说明了资本的不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社会文化来说。有差异自然产生竞争、争夺。首先,这些资本都以获得文化资本为目的。其次,教师在参与实践指导过程中掌握着比学生更多的文化资本和文化权利。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场域外的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影响。当较多的文化资本的学生占据主动权时,文化资本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造成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平衡。
      最后分析惯习。师生间各自的习惯爱好和实践思维是教育场域中习惯关键因素。这其中包括思维水平与方式的差异,文化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等。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思维表达方式,自己兴趣、爱好、习惯以及与人合作交际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待一件实践课的态度,也影响着良好品性的养成。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也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前期目的。
      2.场域理论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场域理论的三要素来分析。
    1. 从场域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教师应意识到教学场域的塑造与维护,师生间需要足够的交流实践,发挥教师本身与学生两方面的作用,减少文化资本差异化对场域的影响。坚持站在学生立场,紧密学生生活实际,让他们在熟知的感兴趣的活动中生成活动主题,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植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适时恰当地运用影像、图画、诗歌、故事、情景剧、绘画等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塑造活动流程,借助形象直观性,情境代入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欲望,营造一种爱实践、爱探索、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的活动主题氛围。
    2. 从资本角度看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层次。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有多个目的的,多层次的,即开拓看世界的眼界,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学会自我行为的有效调控等。教育场域中文化资本的不平衡直接需要一个均衡性发展对策,而这一对策的实施过程也是多种层次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自我反省与自我调控,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活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更加偏重于文化资本较低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足够的交流、探讨、实践的机会。教师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资本的输入,而学生自身的资本是其获得更多资本的动力,是其最终资本的加油站。这就要求教师基本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以最大限度地资本能量,尽力输入给学生,使学生的文化资本短板渐渐补齐。
    3. 从惯习角度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需留心观察总结自身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习惯等惯习因素,从学生的日常习惯的养成角度出发,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是惯习与综合实践课共同追求的目标。
    1. 场域理论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上运用1.巧设情景教学
      (1)加强学生对综合实践的了解,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本身动手能力较差,人际交流不顺畅,思维方式简单偏颇。教师应认真讲清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及所需的能力要求,增强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元认知。
    (2)利用多媒体计技术
    随着智慧校园的积极推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图画、视频、实验模拟等现代科技工具走进了课堂,为情境场域的构造提供了可能性。
    (3)运用移情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对实践本身的个性化感悟与体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身走进社会,运用移情,构造合作情境,探究地理人文习俗风情、科学知识技能等。站在他人的视角与立场理解世界的认知能力,想他人之想,感别人之感,拉近自己与观察对象的距离从而使自己更客观地接触社会实践。
    2.注重合作探究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弊病,显得日益僵化呆板,已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要求,而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合作交往跳出课堂,步入社会,与更多的人合作交流。
    3.系统思维表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思想与思维的结合体,旨在让学生经历带有主体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活动探究,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思维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就进一步表明,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完整系统严谨的教学任务,而非单纯片面地实践操作与技能学习。教师可在活动设计方案中运用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手段。通过科学设置活动方案目标,以师生协作绘图谱、生生合作设方案、想象创作添新意为核心的思维融合过程,促进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4.完善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部分,需要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要把握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参与、过程、综合、激励、多元。通过课题展示—组员互评—教师考核—组织反思—提交成果,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评价应该发挥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力图及时改正并帮助师生教与学的活动,并在实际教学中起指导作用,逐步完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 发布日期:2021-01-15 08:49:11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