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指导的实验-原理整合复习——以水溶液中的离子竞争反应为例

  • 摘要:本文通过水溶液中的离子竞争反应,将实验复习与原理复习互相整合,通过利用原理解释实验现象来活化原理知识,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原理的复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验的实证功能。二者相结合有效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离子竞争反应;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文献调查
    为了将实验与原理整合进行教学,活化“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原电池”等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调查:徐凯里[1]在化学教育上发表的文章“建模思想在化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竞争反应与海水晒盐2个案例,指出在化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模思想,可以使复杂的过程变得简洁、抽象,从而明晰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范书宁等[2]在化学教学上发表的文章“关于中学化学中竞争反应先后顺序的讨论”从化学热力学、动力学视角对中学化学中竞争反应先后顺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谨慎讨论竞争反应先后顺序问题,建议将竞争反应置于有应用意义的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吴文中等[3]在化学教学上发表的文章“深刻理解体验相互竞争的平行反应”指出许多化学反应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平行反应,实际发生可能是化学反应限度( 热力学) 主导,也可能是反应速率( 动力学)主导,亦或由热力学动力学共同驱动。如何理解相互竞争的多个平行反应? 通过着重解读2017年北京化学高考28 题读懂这类相互竞争的平行反应,以纠正对竞争反应的不够全面的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二、整合设计与实践
    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对原理的复习存在从原理到原理,缺乏实验实证;实验复习强记模板套路,缺乏理论支持而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没有稳定的解决策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逻辑?本文以“Ag+与I-的反应”为例,整合原理复习和实验复习,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离子间会发生哪些反应?反应的先后顺序怎样?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分别应该有哪些实验现象?在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改进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操作现象明显。如何在多种可行探究方案中进行优选,能很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本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涉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原电池反应原理”等原理模型,有助于深化认识和熟练运用这些原理,通过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证精神。
    【探究实验】已知Ag+具有较强的氧化性,I-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根据氧化还原理论推测Ag+与I-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对应离子反应方程式。设计实验验证推测。(已知:低浓度的碘水为黄色)。
    【预测反应】 2Ag+ + 2I- = 2Ag↓ + I2
    【实验设计】 (一般思路:根据反应原理方程式选择试剂)
    将浓度均为0.5mol/L的AgNO3溶液和KI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瞬间产生大量黄色沉淀,溶液不变黄。
    【分析评价】 二者发生了复分解反应,生成了AgI沉淀,并未发生预期的氧化还原反应。
    Ag+与I-发生“复分解反应”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平行竞争反应,前者速率远远大于后者,在竞争中占优势。
    【反思】 Ag+与I-在溶液中直接接触氧化困难,能否通过第三方微粒间接实验判断?
    【改进预测1】 Ag+ + Fe2+ = Ag↓ + Fe3+,2 Fe3+ + 2I-= 2Fe2+ + I2
    【实验设计】 向5ml 0.1mol/L的FeSO4溶液中滴入0.5ml 0.01mol/L的AgNO3溶液,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1;向5ml 0.1mol/L的KI溶液中滴入0.5ml 0.1mol/L的FeCl3溶液,再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观察现象2。
    【实验现象】 现象1:先出现少量黑色浑浊,滴入几滴KSCN溶液后溶液变红;
    现象2: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分析评价】 该实验能够间接说明Ag+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也存在酸性环境下Fe2+被O2氧化为Fe3+、被NO3-氧化为Fe3+等可能的干扰,应做对照实验排除。
    【反思】 间接实验过程复杂,能不能设计成Ag+与I-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来直接判断Ag+能氧化I-?
    【改进预测2】 Ag+ + e- = Ag, 2I--2e-= I2
    【实验设计】 20ml 0.5mol/L的AgNO3溶液和KI溶液分别加入两个电极槽,用导线连接两槽的石墨电极,用KNO3盐桥沟通两个电极槽,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装KI溶液的电极槽中电极附近溶液显黄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后显蓝色。
    【分析评价】 该设计能够直接判断Ag+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Ag+和I-分隔的方式阻止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复分解反应的发生,且通过远离电极区域溶液不变黄色排除了I-被氧气氧化为 I2的可能。为判断Ag+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方案。
    【反思】 Ag+与I-发生复分解反应的速率远远大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的产物AgI也比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稳定吗?
    【细节深思】 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盐桥中先出现少量黄色沉淀,后逐渐变黑,结合卤化银的感光性,AgI可以见光分解成银单质,表明复分解反应产物会继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产物更稳定。
    三、实验小结:
    将Ag+与I-的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反应,可直接氧化还原生成Ag和I2;Ag+与I-直接接触先产生AgI沉淀,后感光转化Ag。二者都存在竞争反应,且随着时间延长,产物发生了变化。说明速率快的开始具有竞争优势,但产物不一定稳定,还可能随着时间延长转化为更稳定的产物。结合“能量—反应过程”二维图可得出如下结论:①平行反应之间,活化能较小、反应较快的在反应中具有竞争优势(动力学即速率决定);②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物稳定、平衡常数大的反应具有竞争优势(热力学即平衡决定);③反应较快但平衡常数小的反应先发生,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步转化为平衡常数大的反应的产物。
     
    四、实践反思
    该探究过程研究离子互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竞争,根据现场信息和原理预测反应,预测现象,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整合了“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
    探究过程中要根据信息,现场设计实验,要求更高,是对原理的深度实践应用:如右图,首先根据信息预期Ag+与I-直接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实验,出现非预期结果(产生思维冲突),根据原理分析评价,进行实验设计改进,进行实验验证改进设计,探讨干扰,分析评价方案的优缺点,进一步改进改设计,进行实验探究。整个过程都是基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实验目的——验证Ag+能够氧化I-,结合所学原理,逐层改进优化方案。最后根据速率和平衡原理,对异常细节现象深入分析,进一步活化所学原理。严密的思维活动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体会原理的指导功能。
    实验-原理整合复习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逻辑:如何从事实出发,联系原理分析现象、解释原因;如何从信息出发,联系原理预测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并评价;如何从物质性质出发,联系原理预测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并评价。最后,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是化学学科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践深化理解原理,通过实践将原理内化为学科素养是原理教学的必由之路。
    摘要:本文通过水溶液中的离子竞争反应,将实验复习与原理复习互相整合,通过利用原理解释实验现象来活化原理知识,使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原理的复习通过实验进行验证,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验的实证功能。二者相结合有效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离子竞争反应;教学设计和实践;
    一、文献调查
    为了将实验与原理整合进行教学,活化“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原电池”等原理,进行了深入的文献调查:徐凯里[1]在化学教育上发表的文章“建模思想在化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竞争反应与海水晒盐2个案例,指出在化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建模思想,可以使复杂的过程变得简洁、抽象,从而明晰现象背后的原理、规律。范书宁等[2]在化学教学上发表的文章“关于中学化学中竞争反应先后顺序的讨论”从化学热力学、动力学视角对中学化学中竞争反应先后顺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指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谨慎讨论竞争反应先后顺序问题,建议将竞争反应置于有应用意义的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吴文中等[3]在化学教学上发表的文章“深刻理解体验相互竞争的平行反应”指出许多化学反应存在多个相互竞争的平行反应,实际发生可能是化学反应限度( 热力学) 主导,也可能是反应速率( 动力学)主导,亦或由热力学动力学共同驱动。如何理解相互竞争的多个平行反应? 通过着重解读2017年北京化学高考28 题读懂这类相互竞争的平行反应,以纠正对竞争反应的不够全面的看法,并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
    二、整合设计与实践
    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对原理的复习存在从原理到原理,缺乏实验实证;实验复习强记模板套路,缺乏理论支持而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角度,没有稳定的解决策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逻辑?本文以“Ag+与I-的反应”为例,整合原理复习和实验复习,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离子间会发生哪些反应?反应的先后顺序怎样?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分别应该有哪些实验现象?在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改进实验的过程中,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可行,操作现象明显。如何在多种可行探究方案中进行优选,能很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本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涉及“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原电池反应原理”等原理模型,有助于深化认识和熟练运用这些原理,通过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证精神。
    【探究实验】已知Ag+具有较强的氧化性,I-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根据氧化还原理论推测Ag+与I-会发生什么反应,写出对应离子反应方程式。设计实验验证推测。(已知:低浓度的碘水为黄色)。
    【预测反应】 2Ag+ + 2I- = 2Ag↓ + I2
    【实验设计】 (一般思路:根据反应原理方程式选择试剂)
    将浓度均为0.5mol/L的AgNO3溶液和KI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瞬间产生大量黄色沉淀,溶液不变黄。
    【分析评价】 二者发生了复分解反应,生成了AgI沉淀,并未发生预期的氧化还原反应。
    Ag+与I-发生“复分解反应”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平行竞争反应,前者速率远远大于后者,在竞争中占优势。
    【反思】 Ag+与I-在溶液中直接接触氧化困难,能否通过第三方微粒间接实验判断?
    【改进预测1】 Ag+ + Fe2+ = Ag↓ + Fe3+,2 Fe3+ + 2I-= 2Fe2+ + I2
    【实验设计】 向5ml 0.1mol/L的FeSO4溶液中滴入0.5ml 0.01mol/L的AgNO3溶液,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1;向5ml 0.1mol/L的KI溶液中滴入0.5ml 0.1mol/L的FeCl3溶液,再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观察现象2。
    【实验现象】 现象1:先出现少量黑色浑浊,滴入几滴KSCN溶液后溶液变红;
    现象2:滴入几滴K3[Fe(CN)6]溶液后产生蓝色沉淀。
    【分析评价】 该实验能够间接说明Ag+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也存在酸性环境下Fe2+被O2氧化为Fe3+、被NO3-氧化为Fe3+等可能的干扰,应做对照实验排除。
    【反思】 间接实验过程复杂,能不能设计成Ag+与I-在不同的区域同时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来直接判断Ag+能氧化I-?
    【改进预测2】 Ag+ + e- = Ag, 2I--2e-= I2
    【实验设计】 20ml 0.5mol/L的AgNO3溶液和KI溶液分别加入两个电极槽,用导线连接两槽的石墨电极,用KNO3盐桥沟通两个电极槽,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一段时间后,装KI溶液的电极槽中电极附近溶液显黄色,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淀粉溶液后显蓝色。
    【分析评价】 该设计能够直接判断Ag+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Ag+和I-分隔的方式阻止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复分解反应的发生,且通过远离电极区域溶液不变黄色排除了I-被氧气氧化为 I2的可能。为判断Ag+与I-能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最佳方案。
    【反思】 Ag+与I-发生复分解反应的速率远远大于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的产物AgI也比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稳定吗?
    【细节深思】 原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盐桥中先出现少量黄色沉淀,后逐渐变黑,结合卤化银的感光性,AgI可以见光分解成银单质,表明复分解反应产物会继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产物更稳定。
    三、实验小结:
    将Ag+与I-的反应设计为原电池反应,可直接氧化还原生成Ag和I2;Ag+与I-直接接触先产生AgI沉淀,后感光转化Ag。二者都存在竞争反应,且随着时间延长,产物发生了变化。说明速率快的开始具有竞争优势,但产物不一定稳定,还可能随着时间延长转化为更稳定的产物。结合“能量—反应过程”二维图可得出如下结论:①平行反应之间,活化能较小、反应较快的在反应中具有竞争优势(动力学即速率决定);②随着时间的延长,产物稳定、平衡常数大的反应具有竞争优势(热力学即平衡决定);③反应较快但平衡常数小的反应先发生,随着时间的延长会逐步转化为平衡常数大的反应的产物。
     
    四、实践反思
    该探究过程研究离子互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竞争,根据现场信息和原理预测反应,预测现象,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整合了“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反应”。
    探究过程中要根据信息,现场设计实验,要求更高,是对原理的深度实践应用:如右图,首先根据信息预期Ag+与I-直接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实验,出现非预期结果(产生思维冲突),根据原理分析评价,进行实验设计改进,进行实验验证改进设计,探讨干扰,分析评价方案的优缺点,进一步改进改设计,进行实验探究。整个过程都是基于如何更好地完成实验目的——验证Ag+能够氧化I-,结合所学原理,逐层改进优化方案。最后根据速率和平衡原理,对异常细节现象深入分析,进一步活化所学原理。严密的思维活动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体会原理的指导功能。
    实验-原理整合复习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学科逻辑:如何从事实出发,联系原理分析现象、解释原因;如何从信息出发,联系原理预测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并评价;如何从物质性质出发,联系原理预测反应、设计实验、验证并评价。最后,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是化学学科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践深化理解原理,通过实践将原理内化为学科素养是原理教学的必由之路。
     
  • 发布日期:2020-08-06 09:01:23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