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期刊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 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 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摘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其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对经济法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本文在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思政育人融入经济法课程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经济法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
    经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对外贸易等经济部门及各种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经济法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经管类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平台,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备很好的普法性质。如果能将其自身蕴含的思政元素和经济法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会更有助于高校培养出视野开阔、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的经管类人才。
    如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导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在课程思政和创新教学的时代要求背景下,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课程思政的需求。
    1.更新传统输出模式的教学理念
    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法律类课程,包含了大量的法律术语。这对于没有任何法律基础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会相对困难。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教师多以填鸭式输出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且由于法学概念的抽象性,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乏味。在课程思政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首先更新生硬输出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给予更多信任,将课堂还给学生,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理念转变为学生主导型教学理念。只有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1]
    2.更新生硬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这一要求提出后,很多教师都对课程思政建设方式特别是价值塑造的融入进行了各方面探索。目前更多采用的是在课前展示名人名言、在课间播放励志短片、在课后插播励志小故事等课程思政方式,但这些方式多显刻意,有时候甚至跟课堂内容有所脱节,学生接受起来也相对排斥,并不能很好地将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其实,经济法课程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后可以融入到课程中去。例如,法律条文背后都有立法者的价值思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将法条背后的价值观提炼出来与学生进行探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法条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提高法治意识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局限于与知识点的融合上,在日常与学生交流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价值引导,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二、重设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来探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而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律课程,将其列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有法律专业知识,拥有经营管理岗位能力,具有法律素养的实用型人才,这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不谋而合。而经济法课程本身也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公平、公正、诚信、友善就是立法之本;经济法课程本身就具备法治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职业道德教育意义……将这些思政元素进行萃取,就能激发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要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因此,除了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学目标中应新增重设一个核心要素: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的人才——敢于追梦的青少年。
    因此,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某项知识本身,更要关注通过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学生是否提高了自身某种能力或者提升了某种素养。
    三、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法学概念本身就略显晦涩难懂,如果在教学内容上生搬法学专业或是对经管类各专业一概而论,并强行融入思政教育,很容易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失去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因此,要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经济法课程中,使经济法课程与思政课程发挥协同作用,就要针对经管类专业特性和经济法课程特性,找准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1.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因地制宜
    从经管类专业特性来看,经管类专业较多,包括财务管理类、工商管理类等,不同专业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侧重点也不同,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实际为“有关经济的法”,它并未集中体现于一部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各出版社的教材内容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专业之间教学内容的差异化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选择上。要在经管类不同专业中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特点和未来的就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选择和调整,例如“公司法”这一章节中,对于财务管理类和工商管理类学生在教学内容上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侧重了解“公司法”中的公司类型及股权结构设立,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则需侧重于了解公司设立过程、公司的组织构架及合同的审核;同时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或生活联系起来。例如,适时引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2]
    2.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法律知识任务点
    从经济法课程特性上看,经济法课程体系庞杂,囊括了一系列调整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课程涵盖了所有与市场经济运行相关的法律知识内容,专业性和综合性极强。但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大二阶段,前置课程基本缺失,学生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法人制度、财产所有权等经济法课程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不了解。在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情况下,学生在最初接触经济法课程时很难全面理解知识内容,学习起来容易出现混淆状况,知识衔接上也容易出现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懈怠情绪,这无疑增加为了思政教育的难度。因此,要对传统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课程所必需的基础法律知识点纳入经济法教学内容中,并且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将法律基础知识的补足任务交给学生,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在线上学习平台针对法律基础知识发布预习任务,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师课前线上答疑,这样就不用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既可以解决学生前置课程缺失的问题,又可以增长学生知识见识,培养学生奋斗精神,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增加课程实践实训环节
    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高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学生能够较深入地了解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方式,有效地把握提高本单位经济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办法。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只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当侧重于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不应该仅仅只是理论改革,还应该增加实践实训环节,通过参加法庭旁听、成立公司制定公司章程、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纠纷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进而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等职业素养。
    四、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也可以让思政元素的融入变得更为自然。
    1.故事教学法
    利用故事教学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更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进行融入。例如,可以将经济法课程内容,以几位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故事,按照课程内容从个人独资-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创业路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涉及经济法的方方面面,将各章节进行串讲。不仅可以将相对分离的各知识点进行衔接,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在学生心中埋下勇于追梦的种子。
    2.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多以教师单向分析案例为主,但在课程思政建设思想的指导下,要更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下广泛查找资料。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可以完成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再通过课堂讨论,就能激发理论知识和价值思维的碰撞。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涉及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时,引入消费者过度维权的具体案例,鼓励学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用法律武器客观理智地去维护自身权利,而不应该采取过激行为甚至超出法律允许范围进行维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3.情景模拟教学法
    教师通过构建生动教学情景,将教学内容还原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可以让学生清晰课程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例如,“合同法律制度”中,可以融合学生在教学楼自动贩卖机购物行为,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动贩卖机意思且投币后等于做出承诺,形成合同关系,之后可以引出合同分类原则、订立原则,帮助学生梳理具体合同法律制度内容,掌握违约责任承担知识。教师通过构建此种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契约精神。
    4.PBL教学法
    基于PBL模式下的模拟法庭、主题讨论等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自主思考,也更能够显示出学生的价值倾向,更有利于教师在讨论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进行积极引导。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树立学生自信、自律、友爱、诚信、团结合作的品质,能让学生自主总结实践活动背后的价值意义[3]
    五、完善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为课程效果评价环节, 经济法课程一般被列为考试课,考虑到课程性质,期末考查方式多以闭卷方式为主,课程最终成绩通常为平时成绩(此成绩更多情况下是以课堂出勤为主要依据)和卷面成绩的加权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仅局限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课程中的思想活动表现无法很好体现,无法检测课程思政是否有效推进。
    结合前文提到的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将评价体系升级为多维度评价体系,在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加入多种评价模式。例如,在每次分组任务后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的多重评价方式加以评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任务积极性,也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学生人文精神、批判精神。在评价内容上,也可采用多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针对评价体系的反思,还可征集学生意见,不仅有助于评价体系的不断改善和优化,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尊重。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建设应该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教师要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识,找到契合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并结合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发布日期:2023-02-24 08:48:05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