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学习园地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办公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辑远程办公
主编远程办公
在线期刊
过刊浏览
期刊基本信息
《新教育时代》
主管: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
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
刘锦泉
副总编辑:
李 伟
特约策划:
吴法源
特任编辑:
王若梅
编 委:
刘 妍
投稿电话:
022-23678800
投稿邮箱:
xjysdbjb@163.com
下载排行
巧用“叉线”维度添加画心理技术探究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关系 . .
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探究 . .
数学写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 .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实践探索 . .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德育素养 . .
论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
“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 .
更多>>
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近年来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交通运输业正向着多元化、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未来对高校培养的交通运输类人才有了新的要求。新工科作为新时期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战略,为传统专业转型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理念。本文对于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于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进行了探讨,旨在为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交通 人才培养 模式
一、新工科背景下探究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了应对新一轮的产业和科技变革,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国家在这次变革中的竞争力,教育部提出工程教育的2.0版本——新工科。自新工科提出以来,各高校纷纷加入这一行列,积极探究新工科建设的道路,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开启了我国在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探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产业变革的人才,关系着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未来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李克强总理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了“要使交通成为发展的先行官”。随着大数据、云计算、车联网以及智慧城市的发展,传统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越来越难适应新形势、新发展地对人才需求。
面对整个时代变革、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以及未来新型人才的需求,交通运输类专业需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出与新时代、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二、当前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上理念落后。在人才培养上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导、重课堂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仍占主导,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传统交通运输专业以学科为导向,人为设置了许多壁垒,缺乏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理念;培养思维定式,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以及德育等培养的融入。第二,轻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当前重学科建设而轻视课程体系建设较为突出。首先,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表现在课程体系架构不科学。其次,课程建设的水平不高,没有体现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创新性不高,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再则,课程问题偏少,学生可选性少,很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多学科交叉的整合。第三,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脱节现象明显。首先,实践教学比例低,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多、练得少,限制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方法运用少,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用不多,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发散思维的积极性。再则,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上,形式化较为突出,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建立,协同育人深度不够,难以形成以成果为导向、围绕着产业需求和企业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第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多年来,高校对学生评价以考试作为重要指标,很难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三、新工科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新形势下社会对于交通运输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紧扣未来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紧跟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立足于高校和地区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要围绕着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多学科交叉和整合能力特征的人才开展方案制定。
2.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注重不同教育模块的融合,形成渐进式的课程体系。首先,研究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间的融合。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要实现对专业教育的支撑,以实现多学科交叉整合的专业教育的达成。在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设定上,要注重对学生跨学科思维与跨界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将学科前沿知识、研究成果与产业发展趋势引入到专业课程中,实现专业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和创新性。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要注重课程类型的多样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以及课程内外的互补性,逐步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构建出以“基础培养——能力提升——创新塑造”的渐进式课程体系。
3.建立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协同育人效应的发挥。首先,要完善和健全校企协同育人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保障校外协同育人的效果。在组织建设上,要注重多级建设,从顶层规划、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不同层面建立组织保障。其次,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吸引企业参与教学,共同研究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和方案,商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变化,共同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再则,加强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通过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引导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平台共享,将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合而为一,实现高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
4.建立人才质量评价的新体系
为了能够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需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人才质量评价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要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养达成度等不同层面进行。
结语
新工科的提出为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为关键。在交通运输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应当深刻理解新工科的内涵,发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然后,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建立人才质量评价的新体系等方面融合新理念,打造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发布日期:2020-06-01 15:41:18 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