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近年来,新形势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速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并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试图概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的普遍问题,对如何完善课程设置给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利于增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在汉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重点。海内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师资匮乏,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需求。这样,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迎来了大好机会。各大高校在新形势的推动下,相继开设此专业,目前共有三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结合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及中国学三门学科。从专业定位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体现了“请进来”“走出去”双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复合型、实践性专门人才,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课程学习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良性发展、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述评
课程设置是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课程设置直接影响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以及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研究会一直伴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现将相关文献简要梳理如下:
1.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
崔希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他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交叉型学科,而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现代教育技术是学科基础,[1]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应涵盖以上几个领域,并结合八个模块及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2]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做了系统介绍,其中包括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同时,《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汉语教师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作了明确规定。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两项政策文件作为依据,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
王淑华分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主要变化:汉语为本、多语种为用、重视应用和实践等,并提出要针对这些改变对课程设置进行几方面的思考,如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地方特色等。[3]该文主要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内容的变化提出问题并进行阐述,没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系统分析。
刘文霞对近三十年来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4]该文强调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又要重视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技能培养,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
周艳芳以培养“特色型”和“实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入剖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结合大连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了一套“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理论类和实践类课程体系。[5]该文提出了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凸显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没有综合其他维度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分析。
石琳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进行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两方面,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较宽泛;市场需求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并针对性提出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建议。[6]该文通过案例阐述优化课程设置,对其内容及结构没有具体探讨。
2.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的研究
王皓宇以晋中学院为例,分析地方院校专业发展的局限。他强调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实现自身发展。由此,晋中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模块化教学体系:以语言文学类为基础,教学法为着力点,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7]但文中仅突出模块化体系,涉及每个模块的操作性没有展开论述。
潘玉华概括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其中,以昆明理工大学“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个案,提出“三化一特”课程体系,突出强调“课程设置模块化,能力培养核心化,实践教学主导化;以区域化、国别化为特色”[8],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程如何衔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汤洪基于“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差异,提出从四个模块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主要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文化类”“外语技能类”“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类”。他认为不能照搬旧的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前汉语国际传播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9]因此,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每一模块的课程内容,但缺少实施细则。
朱珠提出基于云南开放大学的地域优势,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开辟一条新路径,以期构建“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预备、核心、拓展、素质教育等课程,[10]但对此经验的课程体系全貌无法参考。
陈莉、孙永良从模块教学理论出发,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外语能力要求、外语课时设置比例、外语课程类别等展开论述,分析模块理论下外语课程设置的特点。[11]而如何协调外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没有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陈慧提出中华才艺课的重要性,然后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课程设置现状进行描述,提出问题,针对性给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其中包括考评模式和实验室建设模式。[12]该文就某一技能展开研究,但未能展现课程设置的全貌。
纵观这一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术界一直探索的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程设置,虽出现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但总体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从以上研究成果中,笔者总结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下面将一一呈现。
二、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影响很大,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分,没有形成独立的培养体系,多是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和外语课程简单地结合,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领域内无法被认可。
2.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汉语知识、文学文化知识、外语知识及技能训练等学时分配不合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以汉语为本,注重能力培养,而实际的课程内容中汉语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凸显,文学文化课程所占课时较多,而技能课所占课时较少,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3.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
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千差万别,学习者的国别、年龄、个性等差异对汉语教师有不同的要求。而我们的汉语人才培养基本采用相同的模式,课程教学多是讲授传统的内容,地域特色不鲜明,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人才培养忽略了实际就业情况,大多数毕业生没有从事相关工作,更多选择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而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匹配,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4.实践训练缺少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汉语国际推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较少,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部分高校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招收留学生数量少,没有稳定的海外实践基地或留学生培养机构,学生实践实习多在中小学完成,不能体现国际化。作为新兴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竞赛、活动较少,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三、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1.基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有明确的标准体系,从五个模块进行全面描述,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结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具体要求,摆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2.夯实汉语基础,重视能力培养
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要求具备扎实的汉语知识,而能力培养是核心。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基础课程,以语言类课程为辅助,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汉语知识,并形成系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外语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增加实践类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基础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3.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
社会人才需求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方向指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仅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还应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的岗位对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灵活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利用区域优势,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给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契机,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还要考虑汉语学习者的国别,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及外语课程,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
4.实现实践平台多样化
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实习实践类课程及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是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平台建设。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学校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参与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如汉语教学竞赛、文化考察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如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或高校联合培养等。
结语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所言,“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13]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在汉语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成为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重点。海内外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师资匮乏,无法满足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需求。这样,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发展迎来了大好机会。各大高校在新形势的推动下,相继开设此专业,目前共有三百多所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结合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及中国学三门学科。从专业定位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体现了“请进来”“走出去”双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复合型、实践性专门人才,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课程学习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使学习者通过学习进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良性发展、保障人才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述评
课程设置是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是有效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课程设置直接影响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标准,以及是否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课程设置的研究会一直伴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现将相关文献简要梳理如下:
1.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
崔希亮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他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交叉型学科,而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现代教育技术是学科基础,[1]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应涵盖以上几个领域,并结合八个模块及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2]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做了系统介绍,其中包括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同时,《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对汉语教师应获得的知识技能作了明确规定。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要以教育部颁布的两项政策文件作为依据,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
王淑华分析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主要变化:汉语为本、多语种为用、重视应用和实践等,并提出要针对这些改变对课程设置进行几方面的思考,如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地方特色等。[3]该文主要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内容的变化提出问题并进行阐述,没有对课程的设置进行系统分析。
刘文霞对近三十年来的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关问题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4]该文强调在汉语国际推广的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又要重视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技能培养,从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但如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
周艳芳以培养“特色型”和“实用型”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入剖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结合大连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实践,构建了一套“特色突出,实用性强”的理论类和实践类课程体系。[5]该文提出了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包含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凸显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特点,没有综合其他维度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分析。
石琳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进行调查,发现主要集中在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两方面,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很多: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较宽泛;市场需求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并针对性提出课程设置及就业指导建议。[6]该文通过案例阐述优化课程设置,对其内容及结构没有具体探讨。
2.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的研究
王皓宇以晋中学院为例,分析地方院校专业发展的局限。他强调地方院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实现自身发展。由此,晋中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模块化教学体系:以语言文学类为基础,教学法为着力点,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7]但文中仅突出模块化体系,涉及每个模块的操作性没有展开论述。
潘玉华概括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其中,以昆明理工大学“汉堡包”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个案,提出“三化一特”课程体系,突出强调“课程设置模块化,能力培养核心化,实践教学主导化;以区域化、国别化为特色”[8],并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课程如何衔接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汤洪基于“对外汉语”和“汉语国际教育”差异,提出从四个模块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主要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中国文化类”“外语技能类”“国际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传播类”。他认为不能照搬旧的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当前汉语国际传播的需求,调整课程内容。[9]因此,文中系统地阐述了每一模块的课程内容,但缺少实施细则。
朱珠提出基于云南开放大学的地域优势,在开放教育模式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开辟一条新路径,以期构建“突出操作性、倾向职业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预备、核心、拓展、素质教育等课程,[10]但对此经验的课程体系全貌无法参考。
陈莉、孙永良从模块教学理论出发,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外语能力要求、外语课时设置比例、外语课程类别等展开论述,分析模块理论下外语课程设置的特点。[11]而如何协调外语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没有提供可借鉴的方案。
陈慧提出中华才艺课的重要性,然后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华才艺课程设置现状进行描述,提出问题,针对性给出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其中包括考评模式和实验室建设模式。[12]该文就某一技能展开研究,但未能展现课程设置的全貌。
纵观这一阶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学术界一直探索的问题。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课程设置,虽出现了许多可供参考的经验,但总体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从以上研究成果中,笔者总结了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下面将一一呈现。
二、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清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专门人才,多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影响很大,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分,没有形成独立的培养体系,多是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课程和外语课程简单地结合,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领域内无法被认可。
2.课程结构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和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存在的普遍情况是汉语知识、文学文化知识、外语知识及技能训练等学时分配不合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以汉语为本,注重能力培养,而实际的课程内容中汉语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凸显,文学文化课程所占课时较多,而技能课所占课时较少,造成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
3.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
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需求千差万别,学习者的国别、年龄、个性等差异对汉语教师有不同的要求。而我们的汉语人才培养基本采用相同的模式,课程教学多是讲授传统的内容,地域特色不鲜明,导致所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此外,人才培养忽略了实际就业情况,大多数毕业生没有从事相关工作,更多选择在当地解决就业问题,而岗位需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匹配,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4.实践训练缺少平台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汉语国际推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较少,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突出。部分高校由于地域条件的限制,招收留学生数量少,没有稳定的海外实践基地或留学生培养机构,学生实践实习多在中小学完成,不能体现国际化。作为新兴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竞赛、活动较少,无法满足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求。
三、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1.基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明确培养目标
对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有明确的标准体系,从五个模块进行全面描述,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需结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具体要求,摆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2.夯实汉语基础,重视能力培养
在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中,要求具备扎实的汉语知识,而能力培养是核心。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加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基础课程,以语言类课程为辅助,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汉语知识,并形成系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外语技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增加实践类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基础知识转化为教学技能,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3.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
社会人才需求为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方向指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不仅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还应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结合不同的岗位对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素质,灵活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利用区域优势,开设地域文化课程,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给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契机,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此外,还要考虑汉语学习者的国别,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及外语课程,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
4.实现实践平台多样化
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实习实践类课程及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是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平台建设。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学校资源优势,鼓励学生参与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如汉语教学竞赛、文化考察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机会,如拓展海外实习基地或高校联合培养等。
结语
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正如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所言,“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13]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汉语国际推广的目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