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对于美术学科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小学生能否有良好的美术鉴赏能力,是小学生思想文化的外在表现。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学校应对提高小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学科加以重视,小学美术教师也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美术审美教育,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进而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本文主要对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做出简要概述,对提高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小学美术;审美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改也逐步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良好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文化层面,要力求在德、智、体、美、劳层面有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小学美术教育就是促进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重点科目之一,小学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学生画画技法的教学上,要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对审美能力提高的桎梏,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多种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将对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融入其中,重视对小学生鉴赏美术作品能力和美术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获得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概述
审美能力,指的是人感知美、感悟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每个人依据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自身的艺术素养以及审美偏好,在对某个人或某件物品进行鉴赏过程中产生的对美的感悟能力。针对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来说,其实就是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对于教师给出的美术作品,或在生活中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感知行为中产生的初步审美能力。
影响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形成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遗传因素的影响,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环境和教学,这两大因素相辅相成,相互结合,对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后天作用,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自主进行审美行为的良好环境,做好小学生在提高美术审美能力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关注美术审美能力量变的同时,不能放松对其质变的重视,从而促进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1]。
二、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综合思维能力
审美是小学生认识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而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其认识世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学习有了浓厚兴趣的加持,会大大提升效率。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一样适用,通过美术教学,小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兴趣会不断提高,不仅在课堂上愿意去主动探析美术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在生活中也会愿意主动去发现、去欣赏美。审美能力不仅是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是对生活中其他事物感知,想象,是一种集感官、情感、素养为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体系。所以提高美术审美能力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素养上的提高,还能让小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综合思维能力发展[2]。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人类文明的进步,鉴赏美术名作,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的呈现形式越来越丰富,不再局限于绘画、雕塑等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从原来的遥不可及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提高后,就能发现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并利用自己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反之,如果失去审美能力,小学生就难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不会去感知。因此,这就对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要求,要在美术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让小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正确的美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感受到生活中美丽事物的同时,也能及时对不良事件作出基本的判断,知道怎样做是好的,以此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可以简单地明辨是非,在教师的帮助下,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信念,通过美育提高审美能力,进而陶冶自身的情操[3]。
三、提高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策略
小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大部分依靠学校的美术教学,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认识到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美术教学的风向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差异性目标。总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整体特性出发,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依据实际教学进度,不断进行调整,这其中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差异性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美术学习、审美能力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学生学情、能力相匹配的差异性目标,可依据学情、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使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目标。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6课“巧用对称形”时,本节课整体目标为:(1)了解什么是对称形;(2)观察在生活中哪些设计用到了对称形,在美术作品中该如何利用对称形,让美术作品充满美感。在设计差异目标前,教师应考虑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也可以先做一个小测试,让学生自由发挥画一只小猫,通过学生上交的作品老师就可以掌握学生的学情和能力,以此再设立差异性的目标:(1)对于学习、审美能力较差的学生,简单临摹一些对称形,并尝试运用临摹的对称形;(2)对于学习、审美能力中等的学生,利用绘画、剪纸等形式设计对称形,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3)对于学习、审美能力较好的学生,自己利用对称形设计可以装饰家里的装饰品,完成后拍下照片,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
2.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发现美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小学美术教师基本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且课堂也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自主学习并创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并加强与学校内部、外部美术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生放于课堂的主体位置,由原来为学生讲解美,变为让学生自己发现美。小学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引导小学生发现美,进而帮助小学生提高美术审美能力。
例如,学校应组织美术教师定期到其他教师或其他学校进行听课学习,总结经验,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漂亮的建筑”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预习任务:(1)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自己经过的建筑,是否有自己喜欢的,该建筑都有哪些美丽的特点让你喜欢呢?(2)利用网络搜索漂亮的建筑并进行观察,上课时向同学们描述你所观察的建筑。在教学前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建筑的美。
3.调动学生热情,激发学习和审美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阶段,对一切事物都想去了解,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提升后自然就会激发兴趣。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和学生年龄特征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小学生对于美术作品鉴赏和美术技能学习的热情,提高其审美兴趣。教师在备课之前一定要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偏好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解,在备课时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比如使用生活化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等等。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因此老师在开展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教育时,可以以其学习和审美兴趣为切入点,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为提高小学生美术审美水平打造一个好的开端[4]。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5课“春天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在开始授课前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之前有没有春游过呢?在春游的时候,大家对哪些景色或者事情印象比较深刻呢?如果没有,那么你想象中的春游和看到的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由问题进行导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美术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和鉴赏审美兴趣。待学生们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著名山水景点春天的图片,或者一些名人作品,让学生进行鉴赏,并踊跃发言,提出自己对照片或美术作品中色彩搭配的见解。
4.欣赏优秀名作,提升美术审美境界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初期,对各类美的事物的认知和感受水平还不够完善,循序渐进地欣赏美术名作对于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小学生自身的持续积累,才能获得美术审美能力的不断进步,而由教师带领欣赏美术名作,是小学生积累美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周期性地欣赏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美术名作,小学生对美的感知力会逐步加强,对作品中的美学思考也会不断增多,逐渐深刻地理解美术名作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美术审美境界和美术审美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四年级下半学期的美术教学时,可以选择第1课“植物写生”、第8课“用彩墨画鱼”、第16课“画家梵高”等课时,在教学前或教学中增加专门的作品鉴赏课,教师无需对教材进行讲解,只需要在课前为学生搜集足够的和本课主题相关的美术名作,将鉴赏课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可以让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中,针对每件美术名作的色彩、构图、内涵等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审美见解,在课堂快结束时,老师对几件名作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让学生从中感悟,完善自己的审美思维,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5.运用课堂评价,促进美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不仅对于主要学科有重要意义,对于美术学科也有很大作用,每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的见解可以不同,但是小学生年龄还小,各种认知、思维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审美,这时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运用课堂评价,对小学生的审美做出评价,帮助每个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各抒己见,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对审美比较好的学生不要吝啬表扬,促进其美术审美能力进一步提升;对审美较差的学生,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帮助其找出自身在美术审美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教导其加以改善[5]。
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在对五年级下册“提袋的设计”中的学生作品进行教学评价时,首先,采取学生自评,可以让小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提袋进行自我审视,并说出自己设计的优点与不足,如色彩搭配和谐,但是元素过多有些乱。其次,进行学生互评,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观察和比较彼此设计的提袋,发现各自设计的亮点,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如甲同学认为乙同学设计的春节元素的提袋,主题非常鲜明,选择的元素也很贴切主题;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设计的星空主题的提袋,在色彩的选择上非常好,让人有置身星空下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之前的学生自评和互评也进行评价,表扬优点,找出问题,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评价下,对于美学产生清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审美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新课改在逐步落实,小学美术学科不应该再受到冷落,无论是社会、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育的优化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而美术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应试教育下,小学生往往都在为成绩而拼命学习主课,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出现,激活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术的兴趣,能够让小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增强创新意识能力,全方面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学习与审美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名作鉴赏活动,改进美术教学,激发小学生感知美、发现美的兴趣,加强对小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培养,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以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为素质教育和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