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现阶段普遍采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规范轮转的教育模式有统一的规章建制,能够确保培训的同质性和均一性,但缺乏对研究生求知探索创造力的激励,导致学生对现有临床痛点问题的主动探索能力培养不足,对卡脖子技术对临床医疗器械受到桎梏的感悟不深,使得医学生在创造力最旺盛的研究生阶段无法发挥主观创造性。国家目前也针对高校科研群体的主观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该背景下的创新型课程能增加医学生科研改变临床的认知程度,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破除捆绑自主创新的束缚因素等,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关键词:科研;临床;创新;创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R-4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呈扩张之势,在数量上迅猛增长,为了确保培养的同质性和均一性,应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给予统一规定,突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规范性[1-3]。但也因此带来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忽视问题。研究生阶段一般采用“基于统编教材和规范化轮转考试”的培养体系,导致学生对现有临床痛点问题的主动探索能力培养不足,对临床医疗器械受到桎梏的感悟不深,使得医学生在创造力最旺盛的研究生阶段无法很好地发挥主观创造性[4-5]。
国家目前针对高校科研群体的主观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特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该背景下本课题设置的创新型课程能增加医学生科研改变临床的认知程度,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破除捆绑自主创新的束缚因素等,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此外,现有统编教材内容滞后,使得学生无法了解学科最前沿的进展,考试过关的培养模式忽略了临床一线医生在医疗器械创新创造中的主导地位,对其未来的职业影响力造成了严重束缚。为此,我们采用创新型课程对突破卡脖子技术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 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在医学生的医工实践教育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
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外科学》教学大纲,在《外科学》第9版教材[6]的基础上参照各疾病的最新指南,加入疾病相关的诊疗设备最新进展(包括最新技术,硬件实现方法和最新医疗器械实例),为学生演示多媒体视频;另一个为相关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临床轮转之余要参与医工讨论,拆解医疗设备,提出临床痛点问题和解决方案。
2.方法
(1)教学方法 对2020年~2021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医工结合培养计划的研究生采用创新型课程进行教学。创新型课程即是指基于自编多媒体讲义,辅以课后医工交叉实践,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调研轮转科目内的诊疗设备最新进展(包括最新技术,硬件实现方法和最新医疗器械实例),在病房里进行实地调查,结束后回到教室通过幻灯对比前沿技术和目前临床实际使用的诊疗技术的差异;②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提出现有临床痛点问题、设计医工结合的解决方案,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由带教老师交付医工科进行进一步专业解释,反馈给学生;③组员在课后针对分配到的问题自行调研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访谈技术专家,查阅相关做出综述;④下次课程进行调研汇报,重点讲解相关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及医工结合方案等。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基地包括以下9个:①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脉冲电场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③北京科技大学;④郑州大学一附院;⑤树兰(杭州)医院;⑥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⑦浙江大学医学院;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⑨新疆石河子大学。
(2)评价方法 对2019年9月~2021年12月研究生匿名进行测试,在出科时再用相同问卷进行调研,比较二者的前后变化。在毕业时还将参加1次答辩口试,对出科考成绩及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3)统计学方法 分数变量表示为,感兴趣比率统计为百分率,t检验用于比较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学生出科考成绩的均值差异,P<0.05被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由SPSS完成,统计图的制作由Microsoft Excel完成。
三、结果
(1)选拔入手,2020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鼓励形成医学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2020年秋季进入“医工信”创新创业班。2020年底进行毕业课题指导,通过构建"医学,工程,信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2021年对研究生的课题设计进行过程管理和指导,具体实施方式为提供条件支撑研究生项目,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择优选拔,双向选择,选拔人数18人。与同年的仅授课组20名研究生同步进行对比观察。
(2)课程设计上,引入创新创业导师课程,带领试验组学生实地参观调研杭州的医疗器械企业7家,引导学术从医疗诊治手段和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的依存性出发,对医工结合医疗器械研发评判,对目前用于本院的医疗器械具的临床应用进行探索。
(3)创业导师辅导制,给学术一对一聘请医疗企业研发经验创业企业家9名,进行课题辅导,不打乱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导入校外专家授课模式。
(4)量化评价
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研究生18名(其中男生10人,占44%,女生8名,占56%),出科考平均分为(89.6±9.8)分,同学年仅课堂授课研究生20名(其中男生14人,占70%,女生6名,占30%)出科考平均分为(80.2±6.1)分,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研究生出科考平均分要高于同学年的仅课堂授课研究生(P<0.001)。
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研究生入科时对医工创新兴趣比率为22%(4人,占22%),同学年的仅课堂授课研究生对医工创新兴趣比率为30%(6人,占30%),经过一年的医工交叉培训,参与试验的18名研究生出科时对创新医工研发的感兴趣程度达到94%,较入科时有了较大提升(P<0.001);也高于同学年的仅课堂授课研究生(P<0.001)。
图 1 学习成绩和医工交叉兴趣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医工创新组的学生全部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的课题实施,参与率达到100%,一年投入36人月的研发实践。
四、讨论
美国西欧以色列日本的医疗器械占据全球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和创业研究的医生最多,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医学教育阶段引入了医工信交叉渗透和创新创业机制。我国的临床研究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很多,但没有突破性进展,至今尚无世界领先的、获得国家批准的在临床上应用的品牌,造成这种短板的原因包括缺乏联合研究,医学教育的引导政策支持不够,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共信结合医疗器械研发方面一片空白,缺乏无数据监控及管理规范,亟须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引导学生开展医工信结合的医疗器械研发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健康中国”“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为了有效地适应医学模式发展,需要从研究生阶段培养新医工结合的人才,以创新创业为引导,设计合适的课题,使得研究生把临床和科研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探索和培育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设计人才、研发人才、试用人才、评价验证人才,把医疗器械推动成为我国医学经济的增长点[7-9]。
本课题通过前期积累的新医工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专门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以科研临床结合为依托,以创新创业为升华,在医工结合模式下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医学转化应用落地。本教学改革的特点是聚焦研究生毕业课题设计形式,进行医工信结合的课题设计,给研究生阶段提供真正的创业机会,完成创新医疗器械设计研发,培养学生原始创新思维和动手设计制作能力。
医工交叉课程的内容形成持续更新的局面,从而不断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创新思维活跃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生的毕业评议中,着力形成多元化评价,不仅要考核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对研究生临床服务、临床工作质量、带教老师和患者评价等外部指标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使指标既能充分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共性,也能科学地体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差异。在学业考核方面,在完成出科考试和论文的基础上,还充分考核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融入口试和答辩等项目,并对其显露出的创新思想及时进行鼓励支持,促使其落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科研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医工交叉创新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以学生为本,真正追寻学生的兴趣、特长,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别校的优势专业、优势课程,本校学生既可受益,也可节省出盲目求全发展所花费的资源,以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数量,同时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产业界设施的利用,开展更多的富于成效的、深度的合作。
我国已是医学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医学研究生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临床发展脱节、培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和机制缺失等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其中,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重中之重。本课题顺应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现代医学发展必然趋势,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高医学生医工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实践,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深化和相关附属医院以及临床研究院与多个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出崭新的产学研转换机制,推出“医工结合”的专业发展的创新课程,是杭州这块创业热土培育下的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该“医工结合、贴近临床、注重创新,动手动脑”的医工交叉创新课程后,创新思维、医工交叉渗透了教学、科研、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程度好于书本教学的学生;该课程使得学生们对技术和创新的感兴趣程度增加,认知程度加深;增加临床实践认知,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动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特色,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在科研活动中形成创新性的观点打下基础,也能更好地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和专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临床兴趣和专科目标接受教育。医工结合新目标的确立,有效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推新了课程与专业设置,增加了访学和创业工场的新型培养方式方法,开辟了医工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路径。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科研;临床;创新;创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R-4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招生呈扩张之势,在数量上迅猛增长,为了确保培养的同质性和均一性,应在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给予统一规定,突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规范性[1-3]。但也因此带来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忽视问题。研究生阶段一般采用“基于统编教材和规范化轮转考试”的培养体系,导致学生对现有临床痛点问题的主动探索能力培养不足,对临床医疗器械受到桎梏的感悟不深,使得医学生在创造力最旺盛的研究生阶段无法很好地发挥主观创造性[4-5]。
国家目前针对高校科研群体的主观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特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该背景下本课题设置的创新型课程能增加医学生科研改变临床的认知程度,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导向,破除捆绑自主创新的束缚因素等,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造活力。此外,现有统编教材内容滞后,使得学生无法了解学科最前沿的进展,考试过关的培养模式忽略了临床一线医生在医疗器械创新创造中的主导地位,对其未来的职业影响力造成了严重束缚。为此,我们采用创新型课程对突破卡脖子技术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 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在医学生的医工实践教育中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资料与方法
1.资料
根据临床医学7年制《外科学》教学大纲,在《外科学》第9版教材[6]的基础上参照各疾病的最新指南,加入疾病相关的诊疗设备最新进展(包括最新技术,硬件实现方法和最新医疗器械实例),为学生演示多媒体视频;另一个为相关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临床轮转之余要参与医工讨论,拆解医疗设备,提出临床痛点问题和解决方案。
2.方法
(1)教学方法 对2020年~2021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医工结合培养计划的研究生采用创新型课程进行教学。创新型课程即是指基于自编多媒体讲义,辅以课后医工交叉实践,具体实施方法如下:①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调研轮转科目内的诊疗设备最新进展(包括最新技术,硬件实现方法和最新医疗器械实例),在病房里进行实地调查,结束后回到教室通过幻灯对比前沿技术和目前临床实际使用的诊疗技术的差异;②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提出现有临床痛点问题、设计医工结合的解决方案,不能当堂解决的问题由带教老师交付医工科进行进一步专业解释,反馈给学生;③组员在课后针对分配到的问题自行调研国内医疗器械企业、访谈技术专家,查阅相关做出综述;④下次课程进行调研汇报,重点讲解相关疾病的最新诊疗方法及医工结合方案等。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的基地包括以下9个:①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脉冲电场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③北京科技大学;④郑州大学一附院;⑤树兰(杭州)医院;⑥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⑦浙江大学医学院;⑧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⑨新疆石河子大学。
(2)评价方法 对2019年9月~2021年12月研究生匿名进行测试,在出科时再用相同问卷进行调研,比较二者的前后变化。在毕业时还将参加1次答辩口试,对出科考成绩及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3)统计学方法 分数变量表示为,感兴趣比率统计为百分率,t检验用于比较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学生出科考成绩的均值差异,P<0.05被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由SPSS完成,统计图的制作由Microsoft Excel完成。
三、结果
(1)选拔入手,2020年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动员,鼓励形成医学研究生创新创业的氛围,通过笔试、面试合格后,2020年秋季进入“医工信”创新创业班。2020年底进行毕业课题指导,通过构建"医学,工程,信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2021年对研究生的课题设计进行过程管理和指导,具体实施方式为提供条件支撑研究生项目,鼓励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择优选拔,双向选择,选拔人数18人。与同年的仅授课组20名研究生同步进行对比观察。
(2)课程设计上,引入创新创业导师课程,带领试验组学生实地参观调研杭州的医疗器械企业7家,引导学术从医疗诊治手段和医疗器械工程技术的依存性出发,对医工结合医疗器械研发评判,对目前用于本院的医疗器械具的临床应用进行探索。
(3)创业导师辅导制,给学术一对一聘请医疗企业研发经验创业企业家9名,进行课题辅导,不打乱原有教学计划基础上导入校外专家授课模式。
(4)量化评价
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研究生18名(其中男生10人,占44%,女生8名,占56%),出科考平均分为(89.6±9.8)分,同学年仅课堂授课研究生20名(其中男生14人,占70%,女生6名,占30%)出科考平均分为(80.2±6.1)分,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研究生出科考平均分要高于同学年的仅课堂授课研究生(P<0.001)。
2020~2021学年参与试验的研究生入科时对医工创新兴趣比率为22%(4人,占22%),同学年的仅课堂授课研究生对医工创新兴趣比率为30%(6人,占30%),经过一年的医工交叉培训,参与试验的18名研究生出科时对创新医工研发的感兴趣程度达到94%,较入科时有了较大提升(P<0.001);也高于同学年的仅课堂授课研究生(P<0.001)。
图 1 学习成绩和医工交叉兴趣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医工创新组的学生全部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的课题实施,参与率达到100%,一年投入36人月的研发实践。
四、讨论
美国西欧以色列日本的医疗器械占据全球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和创业研究的医生最多,成功之处就在于在医学教育阶段引入了医工信交叉渗透和创新创业机制。我国的临床研究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很多,但没有突破性进展,至今尚无世界领先的、获得国家批准的在临床上应用的品牌,造成这种短板的原因包括缺乏联合研究,医学教育的引导政策支持不够,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共信结合医疗器械研发方面一片空白,缺乏无数据监控及管理规范,亟须在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引导学生开展医工信结合的医疗器械研发和创新创业活动,在“健康中国”“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为了有效地适应医学模式发展,需要从研究生阶段培养新医工结合的人才,以创新创业为引导,设计合适的课题,使得研究生把临床和科研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探索和培育国产医疗器械创新设计人才、研发人才、试用人才、评价验证人才,把医疗器械推动成为我国医学经济的增长点[7-9]。
本课题通过前期积累的新医工结合的研究生培养经验,提高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专门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以科研临床结合为依托,以创新创业为升华,在医工结合模式下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医学转化应用落地。本教学改革的特点是聚焦研究生毕业课题设计形式,进行医工信结合的课题设计,给研究生阶段提供真正的创业机会,完成创新医疗器械设计研发,培养学生原始创新思维和动手设计制作能力。
医工交叉课程的内容形成持续更新的局面,从而不断更新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创新思维活跃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生的毕业评议中,着力形成多元化评价,不仅要考核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参与课题数量等内部指标,也要对研究生临床服务、临床工作质量、带教老师和患者评价等外部指标进行评价。在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要使指标既能充分反映研究生教育的共性,也能科学地体现出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差异。在学业考核方面,在完成出科考试和论文的基础上,还充分考核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融入口试和答辩等项目,并对其显露出的创新思想及时进行鼓励支持,促使其落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科研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医工交叉创新培养模式不仅仅关涉“教学”过程,更关涉“教育”过程,以学生为本,真正追寻学生的兴趣、特长,整合与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地域的优势,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别校的优势专业、优势课程,本校学生既可受益,也可节省出盲目求全发展所花费的资源,以加强优势学科、专业的建设。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数量,同时解决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产业界设施的利用,开展更多的富于成效的、深度的合作。
我国已是医学研究生教育大国,但医学研究生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临床发展脱节、培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和机制缺失等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其中,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成为重中之重。本课题顺应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的现代医学发展必然趋势,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高医学生医工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进行创业实践,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深化和相关附属医院以及临床研究院与多个生物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提出崭新的产学研转换机制,推出“医工结合”的专业发展的创新课程,是杭州这块创业热土培育下的科研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该“医工结合、贴近临床、注重创新,动手动脑”的医工交叉创新课程后,创新思维、医工交叉渗透了教学、科研、毕业设计、答辩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学生对该学科的掌握程度好于书本教学的学生;该课程使得学生们对技术和创新的感兴趣程度增加,认知程度加深;增加临床实践认知,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动维,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特色,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学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在科研活动中形成创新性的观点打下基础,也能更好地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和专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按照自己的临床兴趣和专科目标接受教育。医工结合新目标的确立,有效调动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推新了课程与专业设置,增加了访学和创业工场的新型培养方式方法,开辟了医工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路径。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