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竞赛法,利用成就需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会让其更加乐于学习英语。竞赛法可分为小组竞赛法、男女生竞赛法等。但运用不当,竞赛法就会产生以下误区,如:单一的竞赛使课堂“生闷”、多数学生不参与、少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形成为奖品而竞赛的心理等。
关键词:竞赛 动机 兴趣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英语教学,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做文章,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目的。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在12—15岁之间,情绪易激动、易兴奋。教育心理学里谈到:当一个人聚精会神处于迫切渴望学习的状态时,也就是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当人的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学会各种技能。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满足他们这种成功的需求,会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感受,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呢?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竞赛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最大能动性。 关于竞赛法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王蔷提到,“英语学科能力”是以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的、关涉不同层次认知活动和思维品质的一个系统概念[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情感策略的定义为:“对英语学习主动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学习的情趣,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有合作的学习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2]。”龚亚夫在《英语教育新论》中指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法、考试成绩等,随时都有可能得到激发或受到打击而忽高忽低[3]。
(1)定义
什么是竞赛法?竞赛法就是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用各种方法组织有效的比赛,将知识点和任务融合在竞赛题目中,以名次先后决定参赛者的输赢。
(2)竞赛法的形式
竞赛法的形式有很多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按座位分的小组竞赛法,按性别分的男女生竞赛法,而适合长期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则是按成绩平均分配组员的“之字型”小组竞赛法。本文所讲的竞赛法侧重于小组竞赛法,尤以“之字型”小组竞赛法为主。
(3)竞赛法的原则:目标明确、组织有效、指令明确、评价合理、人人参与、良性竞争。
(4)为什么用竞赛法?
竞赛法的优势主要是简单易行,不需要准备道具,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可长时间使用。
从理论角度说,小组竞赛法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理论显示,动机与
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小组竞赛法不能滥用。“当动机从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时,成绩通常也相应提高,但是当动机水平变得极高时,成绩要么停止提高,要么变得更差[4]。”
决定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是成就需要。心理学家莫瑞(Murray,1938)确定了成就需要的人格维度,他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希望完成困难的事情;掌握、操纵或组织……克服障碍并达到高标准;超越自我。”
二、“之字型”小组竞赛法
1.分组原则
按照学期初的摸底考试成绩分组,为了使每组的实力均匀、组与组之间具有竞争力,按“之”字型分组。例如,某班学生为42人,由名次从高到低,第1名到第6名分别为6个组的组长(暂定,可选择较有领导力、责任感强的学生),接着,第7名到12名则从第6组至第1组反顺序归组,组员数以偶数为宜,如下表:
表1:之字型竞赛法分组示意表
分好组后,学生给自己小组命名,自主组成他们自己的“学习团队”。各个小组之间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反馈、测验等进行良性竞争。这种相对固定的小组既易于操作,更有利于班级学生的长期合作学习。
另外,这种固定的小组最好能持续一个学期以上,这样既有利于组员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又能使学生产生对小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操作模式
课堂是学习的大本营,而在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小组竞争的形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大声整齐地背诵课文
在英语学习里,有大量的输入,才有输出,而背诵课文或课外精选篇章正是许多老师采用的方法。然而,如何有效地检查背诵效果呢?
教师布置背诵任务后,在课堂上检查时,则采用小组一齐背诵的方式,每组组员在讲台上一字排开背诵,老师计时,每次抽查两组比赛,以用时短及大声整齐的程度评分,获胜者加入平时分。
这样,教师能够很快检查出每个学生的背诵情况。作为学生,因为要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背诵,而且背诵情况直接影响小组成绩,自然都会认真准备。
(2)分工合作,展示课文
广州市初中班级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牛津版英语,阅读量大,在一些篇章的处理上,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主题“educational exchanges”, 以教育交流为主线,介绍了新西兰、泰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情况。
在这个单元的处理上,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小组分工将课文展示出来的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一个小组为例:
Task 1:An introduction of Japan
Student 1: brief introduction
Student 2: universities in Japan
Student 3: food and transport in Japan
Student 4: all kinds of cost in Japan
Student 5: environment in Japan
Student 6: feedback of the content in the textbook
Task 2: A play about Japan
这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一个课本剧,要求对话要涉及课本的所有内容,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向该小组提问,问题与课文相关。
(3)就课文话题进行辩论或讨论,两组间PK,锻炼口语
“之字形”小组的优势是组员相对固定、实力均匀、优秀生可以带动差生。而通过辩论或各抒己见讨论的方式,既可以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延伸,更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很好地提高口语水平。这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背诵环节(第2到第4课时)结束后(第5到第7课时)进行,作为课前热身。
(4)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自行消化单词和词组
上海牛津版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单词和词组的学习也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难题,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完全掌握。因此,可以发挥小组能动性,将识记单词和词组的任务交与小组。当然,如果学生不够自觉,那么,教师必须多加监督。
例如,每周两次小组学习时间(如利用周二和周五自习课的20分钟),进行听写和改错,学到哪,听到哪,并即时改错、重听;同时,各组分工,将每个单元的单词和词组的中文部分打印出来,人手一份,每学完一个单元,就由组长组织听写。
3.评价方式
有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学生才能够保持对竞赛源源不断的兴趣。
(1)每次的竞赛都纳入小组的平时分:测验成绩占60%,作业占20%,竞赛得分20%;
(2)每次的测验都评出前5名(Top5)、进步前5名(Progress5),并在小组平均分的基础上额外加分,评出优胜组和进步组,发表扬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3)教师根据成绩的反馈,分层布置作业。
①层次大致分三层:前5名,后10名及中间的学生。注意,后10名不公布名次,可称之为“friends”或“challengers”,以鼓励的方式对其提出完成作业的相应要求。
②作业安排:前5名,要求轮流在堂上做演讲或两两之间对话,并脱稿。演讲完后每组问一个相关问题,由演讲者作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积累课外词汇。基础作业可由其自行有选择性地完成。 “challengers”要求认真完成所有基础性练习,同时,由小组组员一对一地进行检测和督促。中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后,可选择演讲或增加额外阅读练习,挑战“Top 5”。所有作业全收全改。
正是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英语教学课堂更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厚、积极性更高,教师也很乐意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然而,竞赛法的运用也出现了不少误区。事实证明,只有恰当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竞赛法的积极作用。
4.运用效果
实践证明,“之字形”小组竞赛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长期(可一学期为一周期)运用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小组的归属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更在英语学习上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学生在背诵课文上变被动为主动,每节课前都热切地期待着这一环节;后进生在优秀生的“一对一”帮扶下,有一定的进步,不少进入了“P5”的行列。
三、操作误区
1.单一的竞赛使课堂“生闷”
因为竞赛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显得活泼、热闹,所以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喜欢将竞赛法进行到底。然而,长时间的“动”会使学生过于疲惫,反而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适得其反。因此,竞赛法必须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才更好。如把竞赛法和学案法结合运用,能够动静皆宜,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2.少数学生抢答,多数学生不参与
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反应快,积极举手发言。这时,课堂上容易出现“一边倒”:总是那些同学在抢着发言,而其他比较被动或不愿主动举手的同学则成了“旁观者”。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均衡发展。所以,在采用小组PK的时候,教师可提出要求,每个同学只能回答一次问题,同时,鼓励平时少发言的同学多举手发言,这些同学回答问题后,可大力表扬,激发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中,一些同学滥竽充数,甚至出现冷场
不难发现,在竞赛法的四人小组活动中,会出现个别学生不参与的现象,到最后的展示环节,总是固定的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这时,教师对小组分工合作的指引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发挥作用。例如,学生A担当组长,负责组织和发问;学生B负责记录;学生C负责画画或找资料(按照讨论内容而定);学生D负责发言。而这种分工并不是固定的,每节课可以轮换,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
4.为竞赛而竞赛,频繁使用竞赛法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过于频繁地使用竞赛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负面的条件反射,将竞赛当成了一种习惯,为竞赛而竞赛,忽略了学习本身,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新鲜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所以,竞赛法的形式应该更丰富,如辩论、角色表演、对话展示、“一起来找茬”等,同时,要注意使用的频率,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竞赛法,如果教学内容本身已经很有趣。
5.“报酬效应”, 形成为奖品而竞赛的心理
不少老师在比赛完之后会给予学生实物奖励,如糖果、文具等,学生拿到奖品很开心,时间长了,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会先问“今天有什么奖品啊”等,形成了为奖品而竞赛的心理。
适当的奖励是可行的,但如果这成为一种习惯做法,反而会削弱学生对竞赛本身的兴趣。汤笑的《解读心理效应》中提到:孩子完全处于兴趣从事某项活动,若对此加以报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效率,这就叫‘报酬效应’。
当期望获得报酬成为他们的新刺激、新兴趣时,负诱导效应抑制了本来的竞赛兴趣。因此,在比赛之后的评价机制中,教师的客观评价、建议以及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帮助。
6.忽略后进生
目前,课堂中竞争机制的引入,似乎遗忘了一个角落:后进生。一些老师主观上认为,后进生参与竞争的效率不高,与其参与浪费时间,不如不让他们参加;同时,后进生本身感到在竞争中经常落后,乃至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其实,只要教师在竞赛这一环节中,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创造特殊的有利于后进生竞争的氛围,往往能够让后进生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参与意识。
教无定法。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处于身体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竞赛法适当运用,会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竞赛 动机 兴趣 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英语教学,让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做文章,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目的。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在12—15岁之间,情绪易激动、易兴奋。教育心理学里谈到:当一个人聚精会神处于迫切渴望学习的状态时,也就是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当人的大脑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最有利于学会各种技能。
中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满足他们这种成功的需求,会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感受,从而激发起他们参与学习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呢?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竞赛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最大能动性。 关于竞赛法的定义及理论依据 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王蔷提到,“英语学科能力”是以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认知过程为基础的、关涉不同层次认知活动和思维品质的一个系统概念[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情感策略的定义为:“对英语学习主动和积极的态度,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学习的情趣,主动参加各种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有合作的学习意识,愿意与他人分享各种学习资源[2]。”龚亚夫在《英语教育新论》中指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法、考试成绩等,随时都有可能得到激发或受到打击而忽高忽低[3]。
(1)定义
什么是竞赛法?竞赛法就是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用各种方法组织有效的比赛,将知识点和任务融合在竞赛题目中,以名次先后决定参赛者的输赢。
(2)竞赛法的形式
竞赛法的形式有很多种,最常使用的方法是按座位分的小组竞赛法,按性别分的男女生竞赛法,而适合长期运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做法则是按成绩平均分配组员的“之字型”小组竞赛法。本文所讲的竞赛法侧重于小组竞赛法,尤以“之字型”小组竞赛法为主。
(3)竞赛法的原则:目标明确、组织有效、指令明确、评价合理、人人参与、良性竞争。
(4)为什么用竞赛法?
竞赛法的优势主要是简单易行,不需要准备道具,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准备,可长时间使用。
从理论角度说,小组竞赛法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理论显示,动机与
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小组竞赛法不能滥用。“当动机从低水平提高到中等水平时,成绩通常也相应提高,但是当动机水平变得极高时,成绩要么停止提高,要么变得更差[4]。”
决定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是成就需要。心理学家莫瑞(Murray,1938)确定了成就需要的人格维度,他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希望完成困难的事情;掌握、操纵或组织……克服障碍并达到高标准;超越自我。”
二、“之字型”小组竞赛法
1.分组原则
按照学期初的摸底考试成绩分组,为了使每组的实力均匀、组与组之间具有竞争力,按“之”字型分组。例如,某班学生为42人,由名次从高到低,第1名到第6名分别为6个组的组长(暂定,可选择较有领导力、责任感强的学生),接着,第7名到12名则从第6组至第1组反顺序归组,组员数以偶数为宜,如下表:
表1:之字型竞赛法分组示意表
组别 | G1 | G2 | G3 | G4 | G5 | G6 |
名次 | 1 | 2 | 3 | 4 | 5 | 6 |
12 | 11 | 10 | 9 | 8 | 7 |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
24 | 23 | 22 | 21 | 20 | 19 |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
36 | 35 | 34 | 33 | 32 | 31 |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
48 | 47 | 46 | 45 | 44 | 43 |
另外,这种固定的小组最好能持续一个学期以上,这样既有利于组员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又能使学生产生对小组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2.操作模式
课堂是学习的大本营,而在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小组竞争的形式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大声整齐地背诵课文
在英语学习里,有大量的输入,才有输出,而背诵课文或课外精选篇章正是许多老师采用的方法。然而,如何有效地检查背诵效果呢?
教师布置背诵任务后,在课堂上检查时,则采用小组一齐背诵的方式,每组组员在讲台上一字排开背诵,老师计时,每次抽查两组比赛,以用时短及大声整齐的程度评分,获胜者加入平时分。
这样,教师能够很快检查出每个学生的背诵情况。作为学生,因为要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背诵,而且背诵情况直接影响小组成绩,自然都会认真准备。
(2)分工合作,展示课文
广州市初中班级使用的教材是上海牛津版英语,阅读量大,在一些篇章的处理上,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主题“educational exchanges”, 以教育交流为主线,介绍了新西兰、泰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情况。
在这个单元的处理上,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小组分工将课文展示出来的方式,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一个小组为例:
Task 1:An introduction of Japan
Student 1: brief introduction
Student 2: universities in Japan
Student 3: food and transport in Japan
Student 4: all kinds of cost in Japan
Student 5: environment in Japan
Student 6: feedback of the content in the textbook
Task 2: A play about Japan
这部分要求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一个课本剧,要求对话要涉及课本的所有内容,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向该小组提问,问题与课文相关。
(3)就课文话题进行辩论或讨论,两组间PK,锻炼口语
“之字形”小组的优势是组员相对固定、实力均匀、优秀生可以带动差生。而通过辩论或各抒己见讨论的方式,既可以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延伸,更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很好地提高口语水平。这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可以在背诵环节(第2到第4课时)结束后(第5到第7课时)进行,作为课前热身。
(4)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自行消化单词和词组
上海牛津版英语教材词汇量大,单词和词组的学习也成为了教师和学生的难题,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并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完全掌握。因此,可以发挥小组能动性,将识记单词和词组的任务交与小组。当然,如果学生不够自觉,那么,教师必须多加监督。
例如,每周两次小组学习时间(如利用周二和周五自习课的20分钟),进行听写和改错,学到哪,听到哪,并即时改错、重听;同时,各组分工,将每个单元的单词和词组的中文部分打印出来,人手一份,每学完一个单元,就由组长组织听写。
3.评价方式
有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学生才能够保持对竞赛源源不断的兴趣。
(1)每次的竞赛都纳入小组的平时分:测验成绩占60%,作业占20%,竞赛得分20%;
(2)每次的测验都评出前5名(Top5)、进步前5名(Progress5),并在小组平均分的基础上额外加分,评出优胜组和进步组,发表扬信。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
(3)教师根据成绩的反馈,分层布置作业。
①层次大致分三层:前5名,后10名及中间的学生。注意,后10名不公布名次,可称之为“friends”或“challengers”,以鼓励的方式对其提出完成作业的相应要求。
②作业安排:前5名,要求轮流在堂上做演讲或两两之间对话,并脱稿。演讲完后每组问一个相关问题,由演讲者作答。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和积累课外词汇。基础作业可由其自行有选择性地完成。 “challengers”要求认真完成所有基础性练习,同时,由小组组员一对一地进行检测和督促。中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后,可选择演讲或增加额外阅读练习,挑战“Top 5”。所有作业全收全改。
正是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英语教学课堂更生动活泼,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厚、积极性更高,教师也很乐意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方式,然而,竞赛法的运用也出现了不少误区。事实证明,只有恰当地运用,才能充分发挥竞赛法的积极作用。
4.运用效果
实践证明,“之字形”小组竞赛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长期(可一学期为一周期)运用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对小组的归属感,培养了互助合作精神,更在英语学习上达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学生在背诵课文上变被动为主动,每节课前都热切地期待着这一环节;后进生在优秀生的“一对一”帮扶下,有一定的进步,不少进入了“P5”的行列。
三、操作误区
1.单一的竞赛使课堂“生闷”
因为竞赛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显得活泼、热闹,所以不少教师在授课时,喜欢将竞赛法进行到底。然而,长时间的“动”会使学生过于疲惫,反而会削弱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适得其反。因此,竞赛法必须与其他方法交替使用,效果才更好。如把竞赛法和学案法结合运用,能够动静皆宜,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2.少数学生抢答,多数学生不参与
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反应快,积极举手发言。这时,课堂上容易出现“一边倒”:总是那些同学在抢着发言,而其他比较被动或不愿主动举手的同学则成了“旁观者”。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均衡发展。所以,在采用小组PK的时候,教师可提出要求,每个同学只能回答一次问题,同时,鼓励平时少发言的同学多举手发言,这些同学回答问题后,可大力表扬,激发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3.小组讨论中,一些同学滥竽充数,甚至出现冷场
不难发现,在竞赛法的四人小组活动中,会出现个别学生不参与的现象,到最后的展示环节,总是固定的几个成绩好的学生站起来发言。
这时,教师对小组分工合作的指引就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发挥作用。例如,学生A担当组长,负责组织和发问;学生B负责记录;学生C负责画画或找资料(按照讨论内容而定);学生D负责发言。而这种分工并不是固定的,每节课可以轮换,让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
4.为竞赛而竞赛,频繁使用竞赛法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过于频繁地使用竞赛法,容易导致学生形成负面的条件反射,将竞赛当成了一种习惯,为竞赛而竞赛,忽略了学习本身,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新鲜感,对学习的兴趣减退。所以,竞赛法的形式应该更丰富,如辩论、角色表演、对话展示、“一起来找茬”等,同时,要注意使用的频率,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竞赛法,如果教学内容本身已经很有趣。
5.“报酬效应”, 形成为奖品而竞赛的心理
不少老师在比赛完之后会给予学生实物奖励,如糖果、文具等,学生拿到奖品很开心,时间长了,我们却发现一些学生会先问“今天有什么奖品啊”等,形成了为奖品而竞赛的心理。
适当的奖励是可行的,但如果这成为一种习惯做法,反而会削弱学生对竞赛本身的兴趣。汤笑的《解读心理效应》中提到:孩子完全处于兴趣从事某项活动,若对此加以报酬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与效率,这就叫‘报酬效应’。
当期望获得报酬成为他们的新刺激、新兴趣时,负诱导效应抑制了本来的竞赛兴趣。因此,在比赛之后的评价机制中,教师的客观评价、建议以及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帮助。
6.忽略后进生
目前,课堂中竞争机制的引入,似乎遗忘了一个角落:后进生。一些老师主观上认为,后进生参与竞争的效率不高,与其参与浪费时间,不如不让他们参加;同时,后进生本身感到在竞争中经常落后,乃至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其实,只要教师在竞赛这一环节中,降低对后进生的要求,创造特殊的有利于后进生竞争的氛围,往往能够让后进生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克服自卑心理,强化参与意识。
教无定法。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还处于身体发育期的初中生来说,竞赛法适当运用,会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