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应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高职医学课程思想建设能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促使职业素养养成。融入课程思想“探秘三大营养物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及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思想;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传统的“学科式”医学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教学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各学科间课程内容出现部分重复,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及时,注重理论知识授课,忽略学生自主学习及人文素养,因此,加快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医学教育是实施健康中国及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教育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结果是检验教育过程的途径,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
一、医学院校课程改革
1.医学课程设置模式转变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医学课程设置由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逐渐向“器官-系统”模式转变,医学课程应尊重传统的学科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必要合理整合。2000年,中国医科大学整合了9门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教学实施研究发现,学生对基础医学系统知识、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后期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均有积极意义。医学多学科整合教学以疾病为主线,突出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利于长学制医学教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这一矛盾问题,但是会出现让学生形成以系统器官产生疾病而忽略“健康”的真正涵义。人们对健康和疾病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教育应培养既有专业高素质能力,又有良好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及社会角色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1]。
全球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注重以卫生系统需求为
导向,能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胜任的合格医生,课程的制定者对多种评估学生胜任力的评价有一定标准,教师实施教学紧跟评估关注课程结果,以便摸索出每门课程的胜任力及医学课程共性的胜任力,进行大规模医学课程改革。医学课程章节知识点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命题,结合医学学生毕业后岗位胜任力考核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目标教学”进行任务驱动,进行量化分析,及时反馈梳理知识点与胜任力的衔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主要针对临床实践能力、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及医生职业素质做了具体目标,要求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高尚的医德医风、信赖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这样培养的医学生能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健康中国的战略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2.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定位
高职医学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基层医疗培养技能实用型医学人才。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应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保障高职医学教学高效进行。技能实用型医学人才在教学培养阶段,应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专业课是医学相关课程,文化课是基础素质课程[2]。高职医学学生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基础薄弱,课程改革需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及规律。高职医学院校创新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减少医学基础实验课课时,增设社区实践实训,并对基层医疗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明确实训内容及实践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对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观念、工作职责及相关知识技能有了具体认识和理解,带教老师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目标,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提高。
3.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不同医学专业和课程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工学结合”职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医学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合理发展。高职医学教育是培养国家基层医疗需要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为了更好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高职医学院校满足不同层次生源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从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提升课程质量,挖掘课程思想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使职业素养品质符合当代时代发展的人才需要[3]。
二、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想建设
1.课程思想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应将育人和育才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让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者的研究及行动指标。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想建设,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培养养成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学科知识、不断自我学习、勇于创新专研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使我国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4]。
2.职业素养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医学生为适应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所需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职业素养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临床沟通、人文关怀等专业业务素养。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开设的职业素养类课程较少,学生也对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认识度弱,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各专业课程任务重,如只注重医学课程的学习,缺乏医学职业素养的渗透,那么“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就无法真正做到育人、育才。合理巧妙将课程思想融入医学课堂,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素养协同发展,使“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持续发展。
三、课程思想在高职医学检验“生物化学”的教学——以“探秘三大营养物质”为例
1.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知识点抽象难懂,不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课堂角色体验难实现,实践技能操作的感官性与对象性体现不明显;教学互动效率低,以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评价单一性,过程持续性的评价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实现等。
2.高职医学检验“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想教育重要性
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医学校教师充分发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职医学检验“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时,融入科学轶事、时事热点、身边小事、实验安全、工作严谨、团队合作等“润无声”的内容,提升学生逻辑、评判、循证、创新思维[5]。
3.“三大营养物质”的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养成,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混合式教学具体流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该教学内容遵循整体性原则,三大营养物质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从物质的食物来源、机体消化吸收、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任务总共有三大模块:模块一机体的功能物质——糖:糖的分解代谢;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测定—poct实验,模块二机体的储能物质——脂类;脂肪的代谢;肝脏中的酮体生成(理实一体),模块三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理实一体);氨基酸代谢。每个教学任务2课时,共16个课时。通过对三大营养物质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机体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及临床应用知识,通过理实一体的学习,提高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
4.引入课程思想元素
(1)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我国生物化学家奠基人吴宪,1929年首次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提出符合我国居民的膳食方案。1965年中科院和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研究团队首次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牛胰岛素,它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坚实基础。蛋白质变性中引入吴宪做出的巨大贡献,血糖来源与去路中引入我国人工合成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牛胰岛素,这些成就体现了科学家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的无私精神。教师通过讲解科学家的优秀案例,使学生感受民族自信,为我国事业发展做出贡献[6]。
(2)探索科学知识,塑造辩证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剧烈运动后肌肉为什么会酸疼?教师通过情境共鸣,引出教学内容:肌肉酸疼的原因,是产生了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样生成的?与糖代谢有什么关联?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探索,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堆积引起肌肉酸痛。剧烈运动,肌肉运动中糖的代谢是无氧氧化,乳酸才会产生得多。糖代谢有无氧氧化,那么有有氧氧化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无氧氧化与有氧氧化的异同点,提示学生应有逻辑辩证思维[7]。
肥胖是当今大家关注的问题,肥胖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怎样有效控制体重?脂肪的代谢可以给出答案。有效减重,主要是脂肪的分解代谢。有些激素能引起脂肪动员加强,引起脂肪分解代谢完成,因此有些“减肥药”会添加违禁药物使脂肪分解代谢加强。通过学习脂肪的分解代谢,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减肥方法是非常重要,用科学思维指导健康生活[8]。
(3)培养合作能力,坚定专业自信
血糖测定过程中,静脉采血时,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测定时,分工合作能培养团队协作-人际关系;数据整理分析时用严谨科学态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教学中,熟练的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能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职业技能和自主学习,实验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医患沟通和小组分工能培养良好团队意识、人际沟通和人文素质。通过实验教学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不断加强,他们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坚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掌握专业本领[9]。
(4)树立生命观念,助力健康中国
糖、脂类、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的主要组成物质,也是机体代谢的主要物质。它们是关于“生命的课程”,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机体中糖和脂类代谢异常,会导致高血糖、低血糖、高血脂。关注代谢疾病—“三高”,关心民生健康问题,指导科学的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行为方式,助力健康中国。利用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10-11]。
结语
立足课程思想的教学实施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特点、课程思想建设及融入课程思想的“生物化学”之“探秘三大营养物质”的混合式教学,探索职业教育思想课程开发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促使学生道德高尚、品格健全、技能精湛。混合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了教师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信息化能力,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思想;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传统的“学科式”医学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教学中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各学科间课程内容出现部分重复,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及时,注重理论知识授课,忽略学生自主学习及人文素养,因此,加快医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医学教育是实施健康中国及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生岗位能力的需求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教育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结果是检验教育过程的途径,而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必要。
一、医学院校课程改革
1.医学课程设置模式转变
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医学课程设置由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逐渐向“器官-系统”模式转变,医学课程应尊重传统的学科知识,进行知识体系的必要合理整合。2000年,中国医科大学整合了9门基础医学课程,通过教学实施研究发现,学生对基础医学系统知识、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后期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均有积极意义。医学多学科整合教学以疾病为主线,突出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利于长学制医学教学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这一矛盾问题,但是会出现让学生形成以系统器官产生疾病而忽略“健康”的真正涵义。人们对健康和疾病逐渐有了新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医学教育应培养既有专业高素质能力,又有良好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及社会角色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1]。
全球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注重以卫生系统需求为
导向,能日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为了更好地培养社会胜任的合格医生,课程的制定者对多种评估学生胜任力的评价有一定标准,教师实施教学紧跟评估关注课程结果,以便摸索出每门课程的胜任力及医学课程共性的胜任力,进行大规模医学课程改革。医学课程章节知识点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命题,结合医学学生毕业后岗位胜任力考核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目标教学”进行任务驱动,进行量化分析,及时反馈梳理知识点与胜任力的衔接。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主要针对临床实践能力、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及医生职业素质做了具体目标,要求医学生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高尚的医德医风、信赖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这样培养的医学生能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健康中国的战略新任务、世界医学发展的新要求。
2.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定位
高职医学院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基层医疗培养技能实用型医学人才。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应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职业实践为主线”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保障高职医学教学高效进行。技能实用型医学人才在教学培养阶段,应处理好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关系。专业课是医学相关课程,文化课是基础素质课程[2]。高职医学学生有一定学习能力,但基础薄弱,课程改革需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及规律。高职医学院校创新课程设置增加实用性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减少医学基础实验课课时,增设社区实践实训,并对基层医疗所具备的基本技能进行明确实训内容及实践实训考核要求。学生对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观念、工作职责及相关知识技能有了具体认识和理解,带教老师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目标,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提高。
3.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不同医学专业和课程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体验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块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发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利用“工学结合”职业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活动,让医学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合理发展。高职医学教育是培养国家基层医疗需要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为了更好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高职医学院校满足不同层次生源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从重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提升课程质量,挖掘课程思想元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使职业素养品质符合当代时代发展的人才需要[3]。
二、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思想建设
1.课程思想
高职学校人才培养应将育人和育才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让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者的研究及行动指标。高职医学院校的课程思想建设,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培养养成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学科知识、不断自我学习、勇于创新专研等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使我国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4]。
2.职业素养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医学生为适应医务工作者职业发展所需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知识、临床技能等基本职业素养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临床沟通、人文关怀等专业业务素养。目前,高职医学院校开设的职业素养类课程较少,学生也对开设的职业素养课程认识度弱,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高职医学院校由于各专业课程任务重,如只注重医学课程的学习,缺乏医学职业素养的渗透,那么“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就无法真正做到育人、育才。合理巧妙将课程思想融入医学课堂,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与职业素养协同发展,使“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持续发展。
三、课程思想在高职医学检验“生物化学”的教学——以“探秘三大营养物质”为例
1.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知识点抽象难懂,不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课堂角色体验难实现,实践技能操作的感官性与对象性体现不明显;教学互动效率低,以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学评价单一性,过程持续性的评价在教学环节中不能实现等。
2.高职医学检验“生物化学”课程中思想教育重要性
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医学校教师充分发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高职医学检验“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思想时,融入科学轶事、时事热点、身边小事、实验安全、工作严谨、团队合作等“润无声”的内容,提升学生逻辑、评判、循证、创新思维[5]。
3.“三大营养物质”的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养成,通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效率,激发学习潜能。混合式教学具体流程: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过程。该教学内容遵循整体性原则,三大营养物质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从物质的食物来源、机体消化吸收、生理功能及代谢过程,通过对教材资源的整合,教学内容任务总共有三大模块:模块一机体的功能物质——糖:糖的分解代谢;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血糖测定—poct实验,模块二机体的储能物质——脂类;脂肪的代谢;肝脏中的酮体生成(理实一体),模块三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理实一体);氨基酸代谢。每个教学任务2课时,共16个课时。通过对三大营养物质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机体中营养物质的代谢及临床应用知识,通过理实一体的学习,提高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
4.引入课程思想元素
(1)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
我国生物化学家奠基人吴宪,1929年首次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提出符合我国居民的膳食方案。1965年中科院和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研究团队首次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质,牛胰岛素,它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做出了坚实基础。蛋白质变性中引入吴宪做出的巨大贡献,血糖来源与去路中引入我国人工合成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牛胰岛素,这些成就体现了科学家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科学探索的无私精神。教师通过讲解科学家的优秀案例,使学生感受民族自信,为我国事业发展做出贡献[6]。
(2)探索科学知识,塑造辩证思维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剧烈运动后肌肉为什么会酸疼?教师通过情境共鸣,引出教学内容:肌肉酸疼的原因,是产生了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样生成的?与糖代谢有什么关联?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探索,剧烈运动后肌肉产生大量乳酸,乳酸堆积引起肌肉酸痛。剧烈运动,肌肉运动中糖的代谢是无氧氧化,乳酸才会产生得多。糖代谢有无氧氧化,那么有有氧氧化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无氧氧化与有氧氧化的异同点,提示学生应有逻辑辩证思维[7]。
肥胖是当今大家关注的问题,肥胖会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怎样有效控制体重?脂肪的代谢可以给出答案。有效减重,主要是脂肪的分解代谢。有些激素能引起脂肪动员加强,引起脂肪分解代谢完成,因此有些“减肥药”会添加违禁药物使脂肪分解代谢加强。通过学习脂肪的分解代谢,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减肥方法是非常重要,用科学思维指导健康生活[8]。
(3)培养合作能力,坚定专业自信
血糖测定过程中,静脉采血时,掌握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测定时,分工合作能培养团队协作-人际关系;数据整理分析时用严谨科学态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教学中,熟练的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能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职业技能和自主学习,实验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医患沟通和小组分工能培养良好团队意识、人际沟通和人文素质。通过实验教学的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不断加强,他们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知更加清晰,坚信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掌握专业本领[9]。
(4)树立生命观念,助力健康中国
糖、脂类、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的主要组成物质,也是机体代谢的主要物质。它们是关于“生命的课程”,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机体中糖和脂类代谢异常,会导致高血糖、低血糖、高血脂。关注代谢疾病—“三高”,关心民生健康问题,指导科学的健康饮食和良好生活行为方式,助力健康中国。利用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自豪感[10-11]。
结语
立足课程思想的教学实施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以高职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特点、课程思想建设及融入课程思想的“生物化学”之“探秘三大营养物质”的混合式教学,探索职业教育思想课程开发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促使学生道德高尚、品格健全、技能精湛。混合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丰富了教师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信息化能力,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