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着重强调了学生运算能力形成在数学核心素养构成中占据重要位置。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重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先进教学方法引入,以保证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养成,使其具备条理性特点。同时,教师需明确学生计算能力与分析能力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习规律适应大有裨益。基于此,文章将针对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与剖析,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结合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实况分析发现,小学教师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某些教师为迅速提升学生解题正确率,过于依赖“题海战术”,对学生个体差异性、接受能力、实际需求的关注度存在明显不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
[1]。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解题结果,对学生如何得出结果的过程并无过多关注。长此以往,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迅速减退,对学生综合能力养成十分不利。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学生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养成、计算能力形成,才是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需要明确的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是较为复杂的,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规定,学生本身所具备的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能力、推理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意识、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等11项都属于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之列。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面临挑战本研究将深入探讨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这将包括运算技能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下降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1.运算技能不足在小学阶段,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等都有显著的差异,这是由于学生自身发展速度以及生活和学习环境不同所导致。教师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中,一般采用题海战术或统一授课模式,对于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度存在严重不足,这种培养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算技能,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也会产生影响,没有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对教育活动开展、学生发展均十分不利
[2]。
2.学习方法不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没有扎实的掌握对所学知识。其归根结底,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教师也并未重视学生对所学内容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习效果,仅仅想要通过对教育辅助工具的利用来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练习,学生也只是通过大量做题,达到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水平的目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同时对教师开展下一次教育活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3.学习兴趣下降在当前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以教材内容讲授、练习册练习为主,简单来说,都是对于基础知识的灌输以及练习题的完成。在布置练习任务前,教师要对相关知识点以及例题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精准计算习题任务内容。这种授课形式及任务布置方式较为单一,学习过程也较为枯燥,对于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并没有明显作用,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产生厌学心理,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
三、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本研究将提出一系列强化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同时关注教师的提高,为数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课堂氛围活跃能够使学生解题体验感得到及时提升,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了解学生学习特点、性格特点等,以便于创设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堂活动氛围,让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计算变得更有趣味性、灵活性以及生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3]。
例如,在“大数的认知”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在初期时,都会有不适应问题产生,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往学习中,数字呈现都较小,学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那么,在这一课中,教师就需要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能够更快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提升学生关于大数加减乘除的计算能力。教师在讲述如各城市人口数量、粮食生产总量、景区占地面积等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快乐超市”的问题情景活动,教师是这个超市的店主,而各个学习小组学生扮演客户。教师在“希沃白板”设置虚拟情境,并给景区占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等“商品”标价,客户们走进超市发现,所有商品价格都是以十万、百万、千万形式标注的,店主要求,每个人必须买2样商品,并且要能够清晰读出上面所表达“价格”,并计算两种商品总价,以积分制计算成绩,限制时间,看看哪一小组能够在有限时间内积累更多分数,拿到更多商品。这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学生在上述条件、氛围影响下,大数认读、计算能力就会有明显提升,数学思维也会更加发散,学生解题体验也就会随之产生上升。
2.科学安排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些教师过度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让学生全面掌握所学过的内容,这样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才不会出现丢分问题。然而,这种形式并不利于学生内在数学思维逻辑培养、计算能力养成,难以提升学生学习综合效率与质量,长期下去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对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充分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加工与整理每单元知识点,使每单元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其中内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数学核心素养
[4]。
- 可利用分层递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教学计算速度与质量。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功能,其效果要优于课时教学。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需要坚持先整体再分层的原则展开教学。此处的“分层”并非以单元内容拆分,以零碎的方式进行表现,而是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对教材知识进行分层递进处理,使其前后能够形成一个整体,遵循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方式,依据知识存在的逻辑关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螺旋上升的特征,并非直线式推进,教材的编排也会表现出对于同一内容进行多次呈现的特征
[5]。教师唯有对数学内容的前后联系熟练,发现新知识的潜概念,才能有效衔接知识,将不必要的重复减少,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递进式的发展。基于学生当前已有的知识与前概念,整合设计单元内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乘法分配律学习中,仅仅给学生展示题干,学生很难直接理解题目并深入计算解题,这时教师就需注重层层递进。首先,为学生讲授基础性理论知识,而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探寻运算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分配规律也能够提升学生运算准确度与数感,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构建模型。换言之,这正是学生掌握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过程。
此外,在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等单元的学习中,也可以将具体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多种多样的图形,在大多数生活场景中出现图形通常都是组合而成的复杂图形,其由多个简单规则图形构成,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复杂图形的组合图形分解(添补)为简单图形,化繁为易,并以此为依托,让学生进行更为直观的面积计算,促进学生结合图形数据计算提升自身数感及计算能力。
第二,可以借助作业设计完善单元整体知识结构体系。适当地布置作业是加强知识记忆和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内容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保障学生全面理解数学知识,并带有引导学生探索和启发的目的,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在作业设计上也应适当减少习题数量,增加观察题比例,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掌握课堂内容。在作业设计中融入生活素材是在数学教学中不断累积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渗透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内涵并强化计算能力。
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倍数与因数”一单元的学习中,也可以对单元作业布置进行深入探索,在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单元知识设计,往往会分为新知学习、新知练习与巩固练习等。基于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单元教学,规整为知识建构、探究学习、整理与练习以及综合拓展,以这种遵循教学流程形式,保证单元作业布置更具关联性。比如:
(1)观察下列算式,探讨它们之间的因数、倍数关系。
5×8=40 2×30=60 5×10=50
(2)在6、16、18、20、26、30、46这些数中,哪个是“6”的倍数
通过以上这种简单作业内容设置,帮助学生认识本单元教学中,倍数与因数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然,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有自主探索、计算、研究等环节,这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相关知识学习中更迅速地投入。教师设计作业内容可以是一些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如可利用希沃白板。希沃白板软件包含了神器移动、思维导图等功能,其中,神器移动功能应用可以作用于最小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连线题目、填空题目之中
[6]。而对于思维导图构建功能的使用,可以在倍数与因数单元知识讲授中,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思维导图核心,并在此基础之上向外延伸导图、剖析典型题目与知识,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知识体验、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涉及“公因数”“公倍数”学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因数倍数之间关系的教学开展课堂活动,通过多媒体动画形式制作出展现公因数、公倍数关系的动画,并向学生展示,然后带领学生用卡纸自制道具,如8个小橙子能够组成一个大橙子,而教师带领学生自制的纸箱中假如有5个大橙子,需要用多少个小橙子来换呢?这里求的是5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在这种实际活动的参与、体验中,能够更迅速地内化相关知识,提升计算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3.鼓励解题总结,培养解题思维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之中,短时间内难以与题目解答相脱离,而为了规避学生在问题解答之中出现重复性错误问题,教师需要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解题总结,以便于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计算水平提升。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晰计算教学科学性与重复机械计算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错题目录,这种错题目录需要学生将自身解题过程中的思路、难点等均撰写到上面,在题目运算、解答已经完成,学生已经知道正确答案之后,看看其自身是否能够针对自身解题思路中所遇到难点问题进行清晰解答,以此来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思维拓展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之中取得长远进步,其核心素养、计算能力、运算水平也会在日积月累中有明显提高。比如,在小学六年级“分数混合运算”一单元的学习中,易错题有:(1)比120少1/4是多少?120比哪个数少1/4?(2)六年级人数200人,比四年级多五分之一,四年级有多少人?(画线段解答)诸如此类的习题。教师就可在此类习题讲解中,先给学生讲清解题思路及重点,而后在学生已经对题目解答有充分认识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题目记录到错题集上,并重新计算,计算完毕再让学生给班级同学讲解,这一过程就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解题思维、提升运算能力、改善学习体验。学生也能够在此基础之上处理好数四则关系以及抽象算力、具体算法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学科中的各种挑战。
结语综上所述,在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培养,需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带动,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走进教学活动之中,完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在本研究中,重点探讨了如何将多种创新教学模式融入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中,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