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使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得到充分落实,本文提出了幼儿园混龄班生活教育区域课程组织方法,探索出混龄班区域活动中开展生活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和分类方法,并从混龄班生活教育区域环境搭建方法、材料投放技巧、幼儿入区形式、教师指导方法等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推动了生活教育理念向实践层面落实。
关键词:生活教育 幼儿园 混龄班 区域活动 生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1]。”教育离不开生活、来自生活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目前,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落实中普遍存在对生活教育理念认识不足、落实力度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不固定、方式随机、目标分散等问题,致使生活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混龄教育对于幼儿的学习生活、日常生活的习惯养成、社会性的培养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在混龄班区域活动中,开展生活教育能更好地落实生活教育理念,让幼儿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在生活区里解决各种多样的生活问题来获取经验,极大地实现生活教育的价值。
一、幼儿园混龄班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教育内容及目标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建构,首先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从直接经验逐步过渡到间接经验,并且在建构幼儿经验体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各类经验的意义。
[3]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和需要,幼儿园混龄班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教育课程内容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服务类活动、艺术美化类活动、节日文化类活动。
1.基于幼儿日常生活满足自我需要的活动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内容,结合幼儿园生活教育现状制定具体目标见表1所列:
表1 满足自我需要的活动目标内容
目标维度 |
具体目标 |
情感目标 |
1. 愿意尝试自己做事,体验自我服务的成就感。 2. 喜欢参与扣扣子、系鞋带等活动,提高自主意识。 3.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 |
认知目标 |
1.认识各种生活中的用具,获得其相关知识和经验。 2.了解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种事情的方法,愿意主动完成。 |
能力目标 |
1.学习自我照顾的方法,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2.通过生活活动的操作,发展手部精细动作,增强动手能力。 |
生活教育是对幼儿一日生活中偶发的教育事件进行教育,最根本的课程目标就是提升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4]。满足自我需要的活动可分为仪容仪表、清洁卫生、饮食制作三大类,全面提升幼儿自我照顾的能力。
(1)仪容仪表类。指幼儿通过整理修饰容貌、服饰等外观,达到外貌的仪表端庄、仪容整洁的活动,如梳头发、扣纽扣、系鞋带等。
(2)清洁卫生类。指通过对自己身体、服饰的清洁和卫生整理,达到衣着外貌的整洁大方、清爽干净的活动,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屁股擦鼻涕的正确方法。”
(3)饮食制作类。通过了解食物的各种制作方法,运用切、拌、炒、煎等方法制作食物,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活动。
2.激发幼儿美化生活的活动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自我服务工作后,幼儿需要进行更为复杂、更高需求层次的活动,因此,能激发幼儿美化生活的活动应运而生。幼儿通过参与此类活动,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提升美化生活活动的目标见表2所列:
表2 美化生活的活动目标内容
目标维度 |
具体目标 |
情感目标 |
1. 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热爱生活。 2. 喜欢参与生活美化活动,愿意制作小物品增添生活的幸福感。 3. 体验动手活动的乐趣,提升动手的成就感。 |
认知目标 |
1.了解美化生活的小装饰品的制作方法。 2.了解环境中物品的养护、清洁方法。 |
能力目标 |
1. 尝试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插花、工艺作品等制作。 2. 体验参与各种家事活动,会使用简单的生活工具。 3. 主动照顾环境中的物品,与环境产生积极链接。 |
依据目标将激发幼儿美化生活的活动分为两大类:
(1)美化自我。美化自我的活动是指通过幼儿关注自身外貌品质的变化,从而运用梳、穿、缝、剪等动作技能,主动完成美化自我、修饰自我的活动,如梳发髻、串项链、制作衣服等。
(2)美化环境。美化环境的活动是指幼儿对环境进行清洁整理,或主动参与生活环境的修饰工作,让环境更美好、洁净的活动。可以创设条件让幼儿进行擦镜子、植物照顾等工作,提升幼儿对环境维护的责任感。
3.传承文化的传统节日活动坚持从幼儿生活出发、紧密联系幼儿生活的原则,选择与幼儿日常吃、穿、住、行、玩相关的民俗文化元素与活动。依据社会领域目标,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课程需要,设计目标内容。(表3)
表3 传统节日活动目标内容
目标维度 |
具体目标 |
情感目标 |
1.喜欢各种节日活动,愿意主动参与操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 2.了解各节日活动的习俗和来历等,愿意主动亲近中国文化。 3.热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民族自豪感。 |
认知目标 |
1.了解各节日活动的不同风俗、饮食习惯等。 2.知道各地不同的节日文化差异。 3.了解家乡饮食文化和节日民俗文化。 |
能力目标 |
1. 尝试制作传统特色食物和节日风俗物件。 2. 能合作完成食物的制作。 |
利用传统节日活动的契机,结合生活教育区域创设节日生活课程。围绕各节日不同习俗,通过和幼儿一起进行节日环境布置、制作节日食物和装饰品,感受节日文化气息。例如,端午节挂龙舟、放艾草、作香包、品粽子;春节挂灯笼、剪窗花,包饺子,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在一系列节日活动中,幼儿走进中国文化,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幼儿园混龄班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教育内容选择原则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结合幼儿生活的需求,提取幼儿生活中课程资源,转变为可供幼儿操作的区域材料,应遵循如下原则。
日常性原则。选择贴近幼儿真实生活的场景,尊重和重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从生活中提取课程,在课程中发现生活。
延展性原则。幼儿的发展是呈延续性的。随着幼儿动作水平、思维模式的不断进步,其生活体验会在基本生活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呈螺旋状上升。
主题性原则。幼儿需要完整的经验模式进行发展,片段式的经验不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课程内容中,要注意以主题的形式呈现,推动幼儿完整经验的发展。
三、幼儿园混龄班区域活动中生活教育课程实施途径有学者提出了丰富且具体的生活教育方法,如情景模拟、强化消退、榜样激励
[5]。针对幼儿园混龄班区域活动中开展生活教育,可以专设生活教育区域,以达到生活教育课程的连贯、系统、有针对性。
1.搭建生活教育区域环境教师构建以幼儿生活化区域活动为途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年龄、兴趣点等特点,确定生活化区域活动。
(1)生活教育区域环境创设的原则在生活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环境创设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方面。
温馨舒适。给幼儿创设家一样温馨舒适的环境,增加能营造氛围的台灯、照片、摆件、厨房用品等物件,吸引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开放自主。让幼儿自主决定物品怎样呈现、环境如何增添,自己要干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完全享受空间的开放与自主。
科学有序。混龄班幼儿存在年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在环境创设方面,要考虑到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使环境适用于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
真实安全。在环境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充分考虑到幼儿爱动、爱探索、好奇心强、安全意识弱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安全、原生态、自然的环境材料。
(2)生活教育区域环境创设的方法①搭建基础区域。生活场景的再现中进行模仿、探究、重塑,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在班级开辟专设的生活教育区,投放“洗毛巾”“擦皮鞋”“擦镜子”等生活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专设家庭小厨房,配备石磨、烤箱等用具,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教育环境中享受劳动成果。
②创设主题区域。除基本材料投放外,依照幼儿经验获取整体性发展原则,尝试开设不同主题区域,如 “编织坊”“擦鞋屋” 等不同主题的区域环境,融入角色特点,投放主题式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完整生活经验的提升。
③传统文化特色区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包含很多贴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以尝试将环境创设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让幼儿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认识中国文化,感受美好生活。
2.投放生活教育区域材料生活教育课程的落实要依照材料的投放来实现,投放可遵循以下原则:
保证安全性。提供符合安全指标的材料。例如:首先,投放边角比较尖锐的瓶罐时,要进行安全加工改造。其次,要选择尺寸适合孩子使用的用具,并进行正确的示范,教会孩子使用工具。
体现丰富性。幼儿在不断地主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因此,要保证材料选择的丰富性。
兼顾层次性。在了解每个幼儿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考虑个体差异性,在活动区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供幼儿选择,使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自我调整学习。
注重生活性。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来自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例如,为女生提供假发模型,练习梳头编辫子,使幼儿的工作充分和生活相衔接。
渗透游戏性。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化材料,能吸引幼儿的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活动。例如,在小厨房设置情景模拟游戏,客人可以根据菜单预约订餐,由小厨房厨师做美食,送餐员进行派送,将教育内容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
3.生活教育区域开展形式区域活动强调的是幼儿的自由、自主和自选活动,在常规区域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混龄入区模式,创造条件使孩子之间有更多链接,促进大与小及同伴之间的互动。例如,尝试“捆绑卡位”“邀约式”等入区形式,投放“大手拉小手操作流程”图示,幼儿根据提示卡结伴入区,由大孩子指导、带领小孩子操作。大孩子在带领帮助中建立了自信,获得了成就感;小孩子在跟随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四、幼儿园混龄班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教育指导方法关注教师在区域中的观察指导能力,提高区域效能,保障生活教育质量。教师应在幼儿生活区的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仅是指导者、引导者,而且是幼儿的玩伴、调解员、参与者和冷静的旁观者。要正确地把握介入的时机和适时退出的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教师教育艺术的真正价值,最终使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全面和有效的发展。为了能使幼儿更多地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功感,为幼儿提供一种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即自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它是开展区域活动的前提,只有儿童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生活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凸显。教师鼓励的眼神、微笑的面容、及时的示意等,都让幼儿感到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更加主动、愉快地投入到游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