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群体不断壮大,而近几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就业形式略显严峻,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时心理问题不断凸现。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成因,并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推动大学生就业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就业 心理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G444 文献标识码:A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将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位,可见高校就业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的高校毕业生达到 1158 万人,比 2022 年增长 82 万,堪称“史上最难毕业季”。从数据可以看到,毕业生人数在不断递增,就业难的问题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关系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更是社会稳定和学生个人心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00 后”是自由独立开放自信的一代,但同时也是情感脆弱的一代。作为新生代的主力军,他们经历了非常态化下的学习模式,如线上课、线上作业,甚至连招聘都改成线上招聘、线上面试等,在这样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如何加强和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建设,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本研究将通过探索“00 后”就业心理的表现与成因,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路径,推动心理健康与高质量就业协调发展
[2]。
一、“00 后”特征与就业心理分析在学习上,不断改革的高考制度和十几年如一日的学习让他们获得的知识面非常广,锻炼了他们较强的个人学习能力,很多的理论知识在互联网上看一遍,甚至听一遍就懂,对自己喜欢和关注度较高的事物,可以在没人的帮助下了解得十分透彻。相对于“80”“90”喜欢向专业人士请教或咨询,他们更热衷于自己研究,自己去寻找答案,但在真实的实践中实践能力相对偏弱,动手能力不足,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
在生活上,大部分“00 后”在生活上有着较高质量的追求,他们适应能力较强,能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环境,并懂得如何利用新环境的特点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却言行上不愿与人进行过多的语言交流,但在外人面前总是显得彬彬有礼,这又恰恰体现了“00 后”独处的性格和独立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
在就业心理上,“00 后”的就业心理,既有以往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又有新时期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在就业过程中,他们比较强调自我意识,喜欢表现自我,但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让他们感到无助,能力又不足以改变现实环境,从而导致缺乏自信 产生自卑心理,他们时常会用贬低自我价值和降低就业标准等方法来满足就业需求,久而久 之逐渐形成“00 后”就业心理困境。就当下而言,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存在着迷茫和畏惧心理、依赖和盲从的心理、自我认知不足和就业期望值高的心理
[3]。
二、“00 后”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1.个人原因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戈登·舒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提出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他们发展相关技能,缩小、界定和实践自己的职业选择的黄金时间。所以在校期间,“00 后”学知识、学技能,就是希望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他们大多数人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可以顺利找到一个自己期望的就业岗位,他们对自己所学技能或者专业充满信心,因此,常常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会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打得措手不及。“00 后”缺少对自己个人价值观、性格特点、能力等方面有客观充分的认知。同时,他们所学知识理论偏多、实践偏少,再加上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现实中出现眼高手低的人不在少数,在求职过程的屡次碰壁中,慢慢产生了对自己否定、迷茫和畏惧心理。
2.家庭原因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00 后”的父母大部分是“70 后”,大部分“70 后”基本都是接受过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们更加舍得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从孩子高考后的选学校、选专业,到毕业后的选职业他们都很热衷参与其中,并站在自己角度给出的见解。但“00 后”在大学期间通过长时间的集体生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朋友结识、兴趣爱好的培养等活动,会对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的认知都会有一定的改变,而此时家族中的长辈或者父母在其就业选择时给出许多意见和建议,导致他们容易放下自我职业追求忽视自身实际能力和优势,一味听从父母意见迎合父母和长辈喜欢的职业,产生依赖和盲从的心理。
- 学校原因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地方,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学生尽快走上就业岗位,使学生“学有所用,用其所学”是高校应尽的义务。高校通常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类型的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的缺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课时量少、内容有偏差、教师欠专业、理论多实践少、活动少、赛事少,在学期总结的时候,有的学生对该课程的印象不深刻,而课程教学内容上主要针对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对求职失败后如何正确进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知识是少之又少,并且该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主要还是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少有创新,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与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有明显的滞后性,这也使有的学生在就业时显得很茫然,产生焦虑心理。另外,学校不能针对市场的需求对专业及时进行调整,使得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差距,也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4.社会原因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很多的知名企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一二线城市的用人单位虽然没有直接明说,但招聘的基本上都是双一流名校毕业生或者留洋回国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这让很多刚从普通高校毕业的“00 后”望而生畏,给他们心理上造成不小的压力。其次,由于高职学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新高,经济的增长又较为缓慢,职场的饱和状态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只减不增,有人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出现一些社会和职场的不良风气,这些都导致社会底层的“00 后”毕业生倍感压力又无可奈何。同时,社会上大部分的招聘会多以盈利为目的,无形中又拉高了“00 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
[4]。
三、“00 后”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与对策1.提升个人能力,端正就业心态
作为“00 后”大学生,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坦然面对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打击和挫折,放弃“一步到位”和“唯 薪酬论”的思想,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职业,在学好专业的同时,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是克服就业的心理障碍,做好就业心态的调整,树立一个良好的科学的就业观,保持 客观、积极的态度,可以用一些加强信心、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等方法,以良好的心态对待 就业。
二是要借助辅助工具,从气质、性格、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倾向等多方面了解自己,要对自己有正确、客观、全面的评价,学会正确分析自我的优势和不足,做到理性分析,以免在职业选择时存在个人和职业需求的认知偏差,做到从实际出发、从自身出发,避免盲目从众、追求完美和高期望值。
三是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早树立目标职业,并时刻关注目标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应随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目标职业的需求及时做出调整和修改,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及早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树立职业目标,少走弯路减少迷茫,还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分析目标职业在行业内的发展前景。
四是挖掘个人潜力,努力提升综合能力,注重可迁移能力和跨界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要多参加各种赛事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多参加社团、学生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主动培养自己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其他竞争者拉开差距,
在就业大军中立于不败之地[5]。2.给予支持与理解,减轻就业压力
一是家庭中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少进行攀比。刚步入社会又没有工作经历的“00 后”, 对职场有着既期待,又迷茫、恐惧的复杂的心理,作为长辈可以多给予一些关心和支持与鼓励,因为父母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因此,要帮助他们疏导不良情绪,不要在孩子求职过程中与其他已经找到工作的同龄孩子的进行职业攀比,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二是减少孩子依赖感,培养竞争意识。有些“00 后”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很多事情父母都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安排,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其自我意识和依赖性较强,凡事以自己为中心,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求职过程中要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竞争意识,减少对父母的依赖。
三是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提供合理化建议。大部分“00 后”的大学生的社会磨砺少、经历少,家长在孩子择业出现困难和迷茫时,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不要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给出合理化建议,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决定,让孩子作出理性判断和决策。
3.紧跟社会需求,改进就业课程
一是学校要拓宽就业服务体系。秉承“三全”育人的原则,加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就业服务渠道。加强与企业合作深度,增加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开展线上招聘,主动与招聘网站合作,设置招聘专区,实现远程咨询、视频面试等服务,从根源上减少和改变“00 后”后慢就业、缓就业、怕就业、不就业的不良心理。
二是调整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做好就业情况跟踪和统计,减少市场已经饱和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的人才培养,合理设置专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专业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指引并帮助“00 后”找到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和环境。
三是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配备专任教师,加大课时量,课程内容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心 理等内容,组织和开展就业相关的赛事和实践活动、模拟训练,增加“00 后”就业和择业 的心理技能训练。增加就业心理咨询服务的长效机制,对就业择业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 时疏导,重视“00 后”就业心理健康的指导教育,达到舒缓就业心理压力,增加就业心理韧性。
4.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就业环境
一是用人单位要参与高校人才方案建设,宏观调控供与求的关系。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的叠加造成了社会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变大,要缩小差距平衡就业市场与“00 后”毕业生之间的供求关系,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通过政校企合作的方式尽可能地加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政府参与人才市场的管理,扫除不正之风,并根据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用缓解就业压力来减少滋生的心理问题。
二是增加社会招聘场次,放宽招聘要求。适当增加免费的社会招聘场次,帮助“00 后” 降低就业成本,减少“00 后”毕业生心理落差感。
就业工作关乎着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毕业生的个人前途与命运。“00 后”毕业生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群体,在面对残酷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环境下,难免会滋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面对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时,“00 后”毕业生除了要懂得自我调适建立信心外,家庭、学校、社会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他们适应环境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就业择业,争取早日走上心仪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