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化教学是通过运用生活知识进行德育知识的导入,通过对生活的认识,挖掘出教学的情景,再通过情景创造问题来解释知识,关联内容,发展学生思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以“学生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并结合时代热点,与当前的社会热点,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保证学科课程目标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自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注重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使初中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知识,从而促进情感、价值观和综合素养的提高。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的深入发展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融合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白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本文对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多种教育方式融合生活教育理念,促进初中学生道德方面的修养内涵,为祖国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1.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现实,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所以,只有把道德和法治教育生活化,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对教育内容有更深入了解。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建设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入手。这样有助于学生加强理解能力,从而增强其道德与法治综合素质。
2.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实践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其更加注重对初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实践型应用人才。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入发展,融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不仅从理论上让学生道德素质有所提升,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
3.生活化教学促进师生有效交流
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中学德育、法制教育中,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谆谆教导之下,学生能够快速地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从而了解当前社会所倡导的良好素质,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二、生活化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行性1.例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现状
调查发现,各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师资短缺,一是由于难以招收到专业的师资,二是被分配到道德和法治教育的老师,大部分是“兼职”状态。由于缺乏对各专业的培训,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专业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兼职”教师只能“现学现卖”“照本宣科”,缺乏对课本的深入了解。想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一是,教师要切实落实生活即教育思想,把生活与现实相结合,使其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提高核心素养。二是,学校要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专心研究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以此促进课程质量的高质量提升,杜绝一师身兼多职的现状。
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可行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的历来强调立德树人。教师在初中生身上进行德育、法制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与法治课堂不是单纯地讲授、灌输思想,而是以立德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切入点,熟悉环境、人物、事物,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为了实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采用“生活”的方式,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将一些与道德素质和法治建设相关的内容放大化,对学生进行讲道理、摆事实的讲课方式,使初中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问题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知道应该采用哪些办法来化解危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基础原则分析1.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贴近的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仅靠传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如果不能使学生对教材进行有效的理解,该门课程则会失去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生活情景来加深对教材中的道德和法治建设的认识。这样,老师就可以避免在课堂上进行无谓的讲解,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学习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习“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引以“集体生活”为主题,放大集体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正确、积极的方法处理难题;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生的原因,妥善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会用法律的途径保障自己的权益。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原则
初中生在思想上更加独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来进行妥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针对学生的现实特征和需求,设计出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方法,使其在思想等方面得到正确引导,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比如,道德与法治在学习“走进法制世界”时,教师应以理解各类法律法规和实际执行情况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法律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例如,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法律知识时,教师可以从实例出发,通过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还必须使同学们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并严格遵守法律,并且不能做出违法的行为。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创设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1.选取生活素材,使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新课实施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后续的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许多老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视程度不高,常常在教学初期就使用一些枯燥乏味的词汇来进行描写。这种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也很难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对于新鲜的东西总是好奇的,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把自己熟悉的生活元素融入到课堂中,通过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问题来吸引初中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授“友情与成长”时,教师让同学们先把自己和好友的合照做成PPT,然后拿出来在教室里演示。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有所领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其对道德和法律的认识。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与国家、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认同素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情绪调控的含义,并帮助他人调整情绪,教师可以选用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给隔离病房的患者们送上写着温暖的便条,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老师也可以提出疑问:“把病毒隔离,却不能隔绝爱,让患者感受到信心,感受到爱心,缓解了紧张的情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生会说:“做一个有情感的人,可以帮助家人和周围的人,也让自身能够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再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初中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到,这是一种“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开展案例教学,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案件都有关于生活的知识。这样,老师就能对学生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将学到的知识融合到生活中,增长自身的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1).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中生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人生阅历的局限,在接受理论时,往往很难仅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当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件的时候,学生又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因此,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的开设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依照学到的知识来保护自己。光靠语言是很难改变初中生的思想的,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让初中生改变自己的观点,产生新的想法。
对于中学生来说,实践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具吸引力,因此,可以通过引导中学生参加实践来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比如,在“走进法制世界”的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们看一段庭审的录像,然后再展示一些与现实相关的案件,让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查阅相关的材料,来判断案件的主角是不是犯法,触犯了什么法律。当主角犯法时,老师会鼓励同学们在教室里组织模拟法庭,亲身体验实践,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初中生的法律素质。此外,模拟法庭还能使学员在实际中体会到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意义。实际实习比理论更有吸引力,抓住教学中的生活元素,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场景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正确认识,提高初中生的思维能力。
- .以个案探讨提高课堂互动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以个案的形式探讨,丰富课堂互动,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与探究中,掌握道德与法制的内涵,并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集体成长的课程中,老师会让同学们先找出团体生活与个人生活的差异,然后让同学举出集体生活的事例,
(3).“回归生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生活”。教师应将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随时的应用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哪些事情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学生应该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采用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事例。在“亲情之爱”课程中,老师可以安排家庭家务、家庭体验类的家庭作业,让初中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3.利用信息技术,使师生交流有效化
当前的素质教育下,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丰富的教育空间。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教授中,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或者虚拟再现一些社会上存在的道德痛点问题,引导学生大胆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而且还能把学生的想法融入到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指导和引导学生的行为。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对抖音、微博、微信等信息技术平台的运用非常娴熟,老师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平台与同学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作为学生最佳的学习榜样,要时刻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师也要深入了解,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道德理念知识。尤其是思想方面的内容,更要注重积极方面的引导,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所以,中学道德和法治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而且还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热爱生活,提升品位。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者,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道德与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时刻关心学生,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和法制教育的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以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在《推动和平与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讲授前,将重点放在收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的信息。进而延伸到我国有关妇女和儿童的相关立法,并将其扩展到具体的个案,为初中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在课堂上创造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结语本文认为,初中道德和法治课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推动初中生思想品行为基本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把现实生活与中学德育、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在中学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重视教育和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如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感受道德价值,促进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