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数学在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设计相关问题,发挥问题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提问的方式较为单一,且问题设计不够合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课堂提问方式的有效创新。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课堂提问;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我们发现课堂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课堂提问作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可以及时地反映出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对学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更正和补充。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具体事例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然后针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观点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对以前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并对数学知识产生新的认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互动,这样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在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分析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在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疑惑,进而更准确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一些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以重点知识为中心,展开思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首先教师要将本节课中的相关概念以及定义教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能够运用到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其创设问题情境以及思考问题的空间,进而自主思考,大胆质疑。
二、及时追问
追问是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也是教师教学引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展现问题答案,教师可以就问题答案的正误给予评价,同时提出其他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纠正或深入探究。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在交互电子白板上展现了海上生明月的场景。在学生观看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在月亮升起的过程中,直线和圆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初步透过直观现象获得数学结论。之后,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随机选择学生,鼓励学生作答。一位学生给出了三种位置关系,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追问:“这三种位置关系中,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有怎样的变化?”在问题的驱动下,该学生给出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基于此,教师再次追问:“能否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呢?”该学生积极思考,迁移已有经验,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行描述。在此过程中,若该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则把握时机,鼓励其他学生加以完善。如此追问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可以提高其思维水平。此外,学生因教师的一次次肯定建立自信心,有利于积极体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准确把握知识增长点,适当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比重
通过研究发现优质课课堂中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重约是低认知水平问题的1.5倍,且高认知水平问题较低认知水平问题更易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所以教师在预设课堂提问的问题时,适当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重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参照维果茨基把认知水平分为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观点,高认知水平问题的设计不宜停留在太易的已知区或太难的未知区,而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而准确把握知识的增长点的前提是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情来把握学生的已知区,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摸透学生的旧知识。然后教师需要深入剖析和钻研教材,将教材中孤立的知识点编织成知识网络,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有效把握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提问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重难点是激发学生高阶思维的主要着力点,二者对于教师准确定位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最近发展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预设需要结合教学目标、学情以及教学重难点来准确把握知识增长点,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着眼于学生“跳一跳”能达到的高度,并力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当然,对于一节课而言,除了高认知水平问题外,低认知水平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各问题类型的比例。比如,教师可以以记忆型、理解型等低认知水平问题为支架,循序渐进,逐渐向高认知水平问题迈进,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化,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四、趣味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做任何事时,兴趣都是最好的教师,兴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模式,也仍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兴趣是推动学生展开学习的“催化剂”,对于感兴趣的事物,学生会主动对这件事情进行探索、思考,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不断进行探讨,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例如:讲解“二次函数”的相关概念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二次函数的图形展示,利用生动有趣的几何直观图进行演示,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像演示,可以使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这样的图像是怎样得出来的?如何进行画图?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的从学生的口中被提出。因此,良好的教学情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良好的教学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敢说,敢提问。
五、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解决.此外,教师还可以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进行提升,与此同时,在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中,使得学生能够创新出新的解题思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提升,实现学生问题培养的小学目标.例如在对“锐角三角函数”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中含有直角三角形以及其他三角形方面的知识,这之前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知识掌握的相对较好,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进行学习.在分组的过程中,将不同层次学生放置在一组,平衡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使得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进行学习,学习较好的学生可以带动组内其他成员共同学习,对“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并对课本中的符号进行理解,根据所学的内容,对正弦值以及余弦值等进行求解.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此种学习的氛围下提升学习的效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将对“锐角三角函数”相关知识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与总结.在与学生合作的基础上,能够产生更多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进行探讨,提升学习的问题意识.
六、探究问题,强化理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全面考虑问题,设计探究性问题,即确保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并不一定唯一,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确保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能让学生的思维与能力都得到锻炼与发展。教师要通过提问让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展开深层次的探究,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定三角形全等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深层含义。其中,与AAS对应的是SSA,而SSA并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师可以就此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在判定全等三角形时AAS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而SSA不行,你能说明二者的区别吗?”然后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SSS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而AAA不行,这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如何说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究,而不是只将注意力放在已经证明过的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上。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思路与想法,听取他人的补充与意见,从而高效地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享自己组讨论的过程、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最后的学习成果,让小组互相解决问题,使学生充分交流,营造热闹、和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再予以专业的、全面的点评与总结,再次分析难点,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强化数学提问技巧应用
以往的数学课堂提问具有低层次、高频率的特点,这种提问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新课改要求下,不仅要深化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价值,还必须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应用。第一,数学课堂提问本身是一项极具技巧性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按照“及时提问”“精简提问”“适当提问”的要求进行提问,且在提问中应注意保持和蔼的态度,减少学生的压力,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第二,互动性是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特征,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平行线、相交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教室为环境,问学生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和相交线,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室环境的详细观察,这种从身边发现数学知识的提问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第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堂提问技巧应用层面,教师应系统考虑学生在数学基础、互动态度、认知能力等层面的差异,重视问题的层次性设计,按照由浅及深的要求进行提问。以“正多边形和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展开提问。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堂导入时展示图片,并提问:“图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有哪些?”“正多边形和圆该怎样划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提问“一个正多边形可同时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吗?正多边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与自身的边数有关系吗?”在这种分层次的提问模式下,能使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确保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第四,在课堂提问技巧应用中,教师应遵循激励原则,即对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以此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极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融入提问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的模式。只要确保提问能够恰到好处,就能够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中,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内容,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教学是一门思想与行为的艺术,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对待,深入理解提问的艺术性,掌握提问技巧与方法,让这门艺术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