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论文是探讨本人于2020年9月,黑龙江省新高一学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到目前为止已经使用一年半时间。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通过外出学习和实践应用,对历史新教材教学策略有了一些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教学策略;黑龙江
一、学习提升教育理念通过参加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教育局、教研院组织的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现场观摩学习活动,在两天时间里去青岛西海岸新区一中和二中,跟岗听课三节,参与教研组、备课组深入交流两次。实地学习感受教育大省、强省山东省改革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获益匪浅。
山东省新教材、新高考情况
2017年 |
已毕业 |
旧教材 |
新高考 |
2020年毕业 |
2018年 |
高三 |
旧教材 |
新高考 |
2021年毕业 |
2019年 |
高二 |
新教材 |
新高考 |
2022年毕业 |
2020年 |
高一 |
新教材 |
新高考 |
2023年毕业 |
表内情况简述说明一下,山东省是2017年进入新高考的,当时的模式是使用旧教材,进行新高考,2020年有了第一届旧教材新高考的毕业生。而到了2019年高二学生开始使用新教材实行的是新高考。
在与两所学校教研组老师交流中,他们都提到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是非常不适应的。课时紧,教材内容多,他们比我们难的地方还有,面对新高考如何考,合格性考试考查难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让人急躁、茫然、感觉没有头绪,不知如何应对。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是他们的应对策略之一。学校组织备课组、教研组学习《新教材、新高考的实施意见》,组织大家讨论,集思广益、谈想法、谈认识,统一思想,让大家认识到,这些不适应都是暂时的,只要老师们认真学习,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去不断应用和调整,就能逐渐克服这些困难,实现向新教材、新高考的顺利过渡。
在交流中,他们反思总结历史新教材教学中,教师在讲课中普遍存在两大误区:误区一,教师讲解时,会不自觉地深化拓展知识点,导致难度过大,学生接受困难,课时任务完成不了,课程推不下去。误区二,讲课时教师往往面面俱到,没有进行科学取舍,使教学内容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也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这两个问题,他们反思总结,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和方法。方法一:大家认识到《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从字面上看就是纲领和要点,从历史课程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分析,它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我们只需要讲清楚基本知识点,构建基本历史框架即可,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对它的递进和拓展应在讲授选择性必修三本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时进行。方法二:是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进行取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听的一节课为例,这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这节课时间跨度将近400年,共有12个知识点,在过去的讲解中,至少得两节课才能完成,现在要求一节课讲完,那么该门课的老师是怎么处理的呢,他的依据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重大建设和民族交融的新成就。按照这一要求,这节课重要讲解、探讨的知识点就变为对大运河的评价和唐朝民族关系原则和方法的分析,这样取舍就做到了删繁就简,解决了面面俱到,课时不够的问题,也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
另一节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的第七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这位教师对第一个知识点选官制度创新是这样处理的,他只把魏晋南北朝与隋唐进行了对比,没有对所有选官制度的演变进行深化和拓展,在课后交流中,我们询问他为什么没有对选官制度进行深化和拓展,他给我们拿出了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介绍在这本书里有对古代制度,包括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有专门的深化和拓展。所以在讲纲要时,讲清基本知识点就可以了。
本人上网查阅整理了2020年山东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发现21个考点都是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基本知识点,也询问了高二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情况,老师们介绍这样的讲解,学生是能通过合格性考试的。
外出学习回来后,本人和历史教研组其他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按照历史课程标准进行取舍,讲清楚基本知识点就可以了,不去拓展和深化。
在交流中,新区二中教研组在习题讲解上的一个做法,引起了我的关注。举例说明一下。我们常规的讲题方法是教师告诉学生怎么审题,答案如何,让学生记下去。他们的处理是给学生创设参与讲题的条件,教师拿出两名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去分析这两份答案的审题和答题情况。学生这时就会说,第二个学生答得好,是因为进行了归类归纳,按照类别、数量、技艺水平,第一个答案就是照抄材料;还会有学生说,第二个答案不全,没有说到文字的出现。所有的前面材料归纳用完以后,学生的关注点就会放在墓主人这里。如果同学们没有发现,老师可以提醒第二个同学的答案中写到了墓主人可能地位高,这个是不是答案,通过这样的提醒,同学们就能注意到审题上题中要求的是从题中给的出土文物中归纳信息,题中文物没有出现墓主人,所以这个答案和题中问题无关。通过这样的创设,学生就实际感受到审题和答题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也知道了什么样的答案是好的答案。长期以往地训练,学生就在练习中学会了审题和答题。
在听课中,两所学校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相同的做法,也给我以启发。我们总埋怨学生不会答题,不会找角度,不会使用学科语言去答题,那么我们是否去引导和示范怎么用学科语言去答,从什么角度去答,给学生做引领和示范呢。这两所学校的老师在引领示范上做得都很好。他们先给角度和标准的学科语言,然后让学生记忆,马上提问学生去模仿回答。刚开始学生肯定是说不好的,历史语言的应用也是不熟练的,但教师去帮助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然后教师再去做引领和示范,学生再去记忆、模仿,这样长期的一个训练过程,学生就会从简单记忆模仿变为熟练掌握和应用了,学习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从山东回来后,本人重新研读了2017版历史课程标准,发现无论是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学科素养要求、课程目标建构都是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进行的。山东的改革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各方面培养目标和考查要求进行的,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用好课程标准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实践转变教学方式外出学习是为了将学来的经验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所以,本人尝试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一,鼓励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也会反馈他们提出的问题。反馈问题时,我们发现备课时认为学生应该会的内容,有时他们并不清楚,而有些我们认为较难理解的内容,他们却是能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学情,教学、备课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我们也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的解答,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在高考题中找到答案,同时得到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要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表述,避免出现对历史绝对化认识的倾向,这些结论是学生自己通过研究得到的,尤为难能可贵。
转变二,鼓励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
历史知识学完后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受外出学习的启发,我们认为思维导图是归纳历史结构的一个好方法。于是我们先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学法指导,然后让学生进行绘制。先从一个单元开始,最后到几个单元。我们发现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他们的创造力、领悟力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把学到的零散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了对历史的整体、全面认识。
转变三,鼓励学生合作讲解试题。
在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上,我们鼓励学生合作讲题。考试后让学生整理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整理后写到黑板上讲给同学,就使大家真正知道了这道题到底考查的是什么,材料背后对应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实现了由一个答题者转变为一个出题者的身份的转换和思维角度的转换,只有知道了考的是什么,学生才能更好地解答。以往每道题都需要教师讲,课堂效率很低。现在学生讲解之后,课堂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以选择题为例,24道题,20道题左右,他们能通过相互帮助,自己去消化和理解了,可能需要我们教师讲解的只剩下4、5道题了。除了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去整理对应的考查点,就是在暑假留的作业中,学生也以小组为单位,以书面形式把作业试题中对应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上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
三、重视备课,关注三个环节现在虽然还没有进入新高考,但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实践反思,不断调整,指导教学。
1.重视情境导入、带领学生感知历史
精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教研组老师备课的共识。一段历史故事、一首唐诗宋词,播放历史短片,引用一段历史史料……都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情境之中。在讲解《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一课,引用“英国使团代表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的一句话,“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新课盛衰两大主题。《屹立于民族之林》一课,导入中引用2019年外交部发布的建交国家,引出我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演变。
2.重视教学立意,渗透史鉴铸魂功能
“立意”是一堂历史课的灵魂和中心,承载了教师的教育价值与理念。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我们“以春天的故事”立意;讲到《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我们以“统一”立意;讲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我们以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立意;讲到《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我们以“民族独立复兴”立意;讲到《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以“文化自信”立意。这些设计就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紧扣时代脉络,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体悟历史。
3.重视史料应用,厚植学生爱国情怀。
当今的高考无情景不考查,我们的教学就要做到无情景不教学。我们历史在高考考查中的情境就是历史史料,所以我们在备课时中重视历史史料的选取。在我们的历史课堂,老师们善于结合史料和最新的时政热词,引导学生们实现认知的提升,涵养家国情怀。
四、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参加高考评卷。我们和哈师大历史系建立了长期的高考评卷合作关系。通过评卷,我们了解了学生答题情况,使我们对学生答题指导有了针对性。积极参加省、市、校级的各种专题讲座,我们承担了省级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市级新教师培训、新课标培训、高考考前模考讲座、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讲座任务,在对教学、教材使用方面反思、总结,深化了对教学的理解。积极参加国家、省、市、校级的观摩课、骨干教师展示课、精品课等活动,在活动中,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张冰老师《辛亥革命》获得国家级“优质课”一等奖;她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在齐齐哈尔市首届“飞鹤杯”高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王晓凯老师《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荣获市级优质课;刘懿鑫老师在2021年“奋进杯”教学精品课大赛获得市级一等奖。
我们还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新教材培训活动、全市历史学科中心组活动、全市联考的命题审题、全市新教材的集体备课、全市各项大赛活动的评委工作。
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专题讲座是历史组一直在坚持做的,从一个小的专题到高考的选择题、材料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讲座;从高考题评卷感悟分享到学生分层辅导讲座;到目前为止有5500多人次受益。
结语以世界眼光学历史,以中国情怀涵素养。我们希望在新教材使用的历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们深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