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自身学习效果得以稳步的提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形成浓厚的兴趣。当然,学生对待事物兴趣的浓厚程度通常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与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采取巧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指导,通过灵活、新颖方式,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融入更多的乐趣,以此有效激发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断优化和提高课堂教学质效。鉴于此,笔者介绍了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原则,结合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探索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仅供参阅。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刚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年龄尚小,心智尚未成熟,且未能建立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兴趣是促使他们进行一切活动的来源。但同时,该年龄段的儿童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走神,影响学习效率。小学是学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在这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比较喜欢新奇有趣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理念,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喜悦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培养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不管哪一学科,只要是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过于单一,使得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学习兴趣。即使很多学生都能够熟悉地背诵课文,但是没有领会文章的学习意图和教育意义,语文学习流于表面,未能实现语文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先进教模式革新,全面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推动下,提高自主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全面优化语文学科综合素养[1]。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我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针也在不断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探索者和解惑者。教师在语文课堂实际教学当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征,结合学生个体化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创新式教学[2]。
例如,在进行《司马光》一课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司马光相关的资料,在上课时对其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述司马光的人物特点,并引入课文学习,整节课堂通过有目的的提问,给予学生们正确指导与引导,不断强化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当中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结合学生特征,因材施教,实现班级所有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情趣的高效培养。例如,一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此,教师需要在知识点讲解中注意一些问题抽象化处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有的学生语言基础比较差,教师就要多注意让他们从基础开始,多进行课外阅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问、多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语文学科知识中更加深入的东西。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乐趣,只有学生乐意学,教师乐意教,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3.发挥教师引导效用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做事缺乏长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及学生人生路当中的引路人,其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并正确运用自己的职责。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不断探索现代化新型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的平等交流;基于课外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做到课内外结合[3]。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还保留了单一传输的授课模式,但这种教授模式使课堂中可留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时间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观念,使学生思维容易固定化,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与实际脱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学习的现象与效果所致的。现行的大多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存在喧宾夺主的状况,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同学们在坐位上听讲,课堂活跃性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同学们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学习学习兴趣下降。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1.巧妙设计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知识内容都是以描写任务和描述事件为主,适当融入了一些具有哲理性和教育价值的寓言故事。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之前,巧妙设计教学导语,充分发挥课堂导入效用,实现知识有效传递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指导学生课前主动的预习,同时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地设计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导语,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学信息高效传输[4]。
例如,进行《小柳树和小枣树》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需从学生角度着手,设计灵活生动、代入感强的导语。首先,教师可以为同学出示两个谜语来,进行课题的引入:第一,绿色长长的头发,在风中摇曳,你可认识此姑娘?答案:小柳树;第二,婆婆园里站,身上裹着红鸡蛋;鸡蛋不煮可食,不加白糖蜜蜜甜。答案:小枣树。其次,语文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以下导入语的设计: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观察过柳树与枣树吗?柳树与枣树是邻居?而在他们间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事情,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篇课文。最后,教师通过动画与导语结合的方式,使用有趣的语言描述和生动的动画展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开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心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他们的生活经历及经验有限,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接受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会依靠视觉思维,需借助学习及感知外部图像,实现自身抽象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想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当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科学运用当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性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活化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大熊猫和银杏树等有关视频,让学生切实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初步掌握古生物基础知识,同时形成动物保护意识。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之上获得情感启迪,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达到知识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3.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灵活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实践能够产生更正确的体会,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和阅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深入体会教材传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帮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重塑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讲述了中国伟大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同志,于执行潜伏任务过程中,被敌人的炮火打中火烧身体,却为战斗胜利坚持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故事,歌颂了邱少云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对象,使得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不到提升。当代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积极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要不断探索挖掘新教学方式,建设积极、良性学习氛围,多与学生主动沟通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坐井观天》一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文中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探讨自己的疑虑问题,或者自身的感想,同时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在此期间,小学语文教师需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培养自主性思考能力,开拓其学习思路,促使其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效性。
5.善用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渴望别人关注、期望获得别人表扬的性格特点,小学生们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好胜心,期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应该不局限于课堂中,可以多观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善用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性格特点,挖掘学生的特色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千万不要小看一句短短的“你很棒”“你做的很好”等句式,短短的一句鼓励或表扬,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善用表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关注的感觉,会觉得教师是公平的。教师善用表扬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保持上进的状态,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6]。
6.布置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点,深化课本内容掌握与了解,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需要秉持趣味性原则进行作业的设置,以此强化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的完成课后作业。
例如,在进行《黄山奇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结束以后鼓励学生从自身认知与理解出发,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奇石,并根据奇石的形状命名,并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奇石及其名称;选择最具创意的石头名字,给予该石头学生相应的表扬,以鼓励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7.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舒适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由和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汉语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制作课件,或者利用语言等方式,建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激发每一位同学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其以轻松心态,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优质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解《鸟与牵牛花》时,教师预先准备好有关的教学材料或者教学视频,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交流,不断探索,通过向学生呈现教学图片,结合自然语言、灵动音乐以及有趣故事,介绍主题,激发学生听的欲望,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凤凰、牵牛花、小草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
8.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玩,他们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文字性的语文知识容易失去学习热情。结合这一点,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媒介形态,它打破了时间和工件的限制,且多媒体资源丰富,不仅有文字性的资源,还有图片、视频等资源,借助这类资源,教师可以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应有的热情,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主要讲述中国伟大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表达了周恩来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伟大理想。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感受周恩来总理理想的伟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当时社会的纪录片和影视片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述周恩来总理定下这一志愿的原由,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理解革命者的伟大。
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独立学习和敢于探索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有效设计课堂指导环节,巧妙设计课堂导语、创设教学情景、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灵活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布置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及时参与评价及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刚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年龄尚小,心智尚未成熟,且未能建立好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兴趣是促使他们进行一切活动的来源。但同时,该年龄段的儿童天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容易走神,影响学习效率。小学是学生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在这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比较喜欢新奇有趣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理念,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喜悦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兴趣培养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不管哪一学科,只要是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也就是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在素质教育方面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过于单一,使得小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少学习兴趣。即使很多学生都能够熟悉地背诵课文,但是没有领会文章的学习意图和教育意义,语文学习流于表面,未能实现语文教育陶冶情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先进教模式革新,全面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推动下,提高自主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全面优化语文学科综合素养[1]。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我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针也在不断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趣味化教学,引导学生成为教学的探索者和解惑者。教师在语文课堂实际教学当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征,结合学生个体化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创新式教学[2]。
例如,在进行《司马光》一课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与司马光相关的资料,在上课时对其进行提问,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述司马光的人物特点,并引入课文学习,整节课堂通过有目的的提问,给予学生们正确指导与引导,不断强化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2.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当中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特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结合学生特征,因材施教,实现班级所有学生语文学科学习情趣的高效培养。例如,一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对此,教师需要在知识点讲解中注意一些问题抽象化处理,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有的学生语言基础比较差,教师就要多注意让他们从基础开始,多进行课外阅读。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问、多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语文学科知识中更加深入的东西。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语文学习乐趣,只有学生乐意学,教师乐意教,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3.发挥教师引导效用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发育完全,做事缺乏长性,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及学生人生路当中的引路人,其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并正确运用自己的职责。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评价观;不断探索现代化新型教学方式,促进师生的平等交流;基于课外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成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做到课内外结合[3]。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观念滞后
教师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导致在实际教学中还保留了单一传输的授课模式,但这种教授模式使课堂中可留给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时间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观念,使学生思维容易固定化,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与实际脱离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由于教师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学习的现象与效果所致的。现行的大多数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都存在喧宾夺主的状况,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同学们在坐位上听讲,课堂活跃性严重不足。久而久之,同学们会对语文学习产生不良情绪,进而导致学习学习兴趣下降。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1.巧妙设计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知识内容都是以描写任务和描述事件为主,适当融入了一些具有哲理性和教育价值的寓言故事。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开始之前,巧妙设计教学导语,充分发挥课堂导入效用,实现知识有效传递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指导学生课前主动的预习,同时结合学生特点,科学地设计出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导语,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学信息高效传输[4]。
例如,进行《小柳树和小枣树》课程教学活动时,教师需从学生角度着手,设计灵活生动、代入感强的导语。首先,教师可以为同学出示两个谜语来,进行课题的引入:第一,绿色长长的头发,在风中摇曳,你可认识此姑娘?答案:小柳树;第二,婆婆园里站,身上裹着红鸡蛋;鸡蛋不煮可食,不加白糖蜜蜜甜。答案:小枣树。其次,语文教师需要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以下导入语的设计: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观察过柳树与枣树吗?柳树与枣树是邻居?而在他们间发生了非常有趣的事情,想知道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阅读这篇课文。最后,教师通过动画与导语结合的方式,使用有趣的语言描述和生动的动画展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开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身心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他们的生活经历及经验有限,需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接受能力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会依靠视觉思维,需借助学习及感知外部图像,实现自身抽象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想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当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及认知水平,科学运用当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性的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活化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大熊猫和银杏树等有关视频,让学生切实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初步掌握古生物基础知识,同时形成动物保护意识。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正确解读文本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之上获得情感启迪,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达到知识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3.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灵活语文课堂教学形式
实践能够产生更正确的体会,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和阅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期间,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多样化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深入体会教材传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帮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重塑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
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讲述了中国伟大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同志,于执行潜伏任务过程中,被敌人的炮火打中火烧身体,却为战斗胜利坚持一动不动,在烈火中牺牲的故事,歌颂了邱少云同志崇高的革命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聆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纪念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革命英雄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过去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教学对象,使得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得不到提升。当代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要积极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要不断探索挖掘新教学方式,建设积极、良性学习氛围,多与学生主动沟通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坐井观天》一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文中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若干个小组,鼓励学生探讨自己的疑虑问题,或者自身的感想,同时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在此期间,小学语文教师需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学习时间,指导学生培养自主性思考能力,开拓其学习思路,促使其体会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内容,提升教学教学和学生学习有效性。
5.善用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有渴望别人关注、期望获得别人表扬的性格特点,小学生们都有比较强的自尊心,好胜心,期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应该不局限于课堂中,可以多观察,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善用表扬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性格特点,挖掘学生的特色和长处,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千万不要小看一句短短的“你很棒”“你做的很好”等句式,短短的一句鼓励或表扬,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善用表扬,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被教师关注的感觉,会觉得教师是公平的。教师善用表扬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全面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保持上进的状态,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6]。
6.布置趣味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点,深化课本内容掌握与了解,形成深刻的记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布置时,需要秉持趣味性原则进行作业的设置,以此强化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的完成课后作业。
例如,在进行《黄山奇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堂结束以后鼓励学生从自身认知与理解出发,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奇石,并根据奇石的形状命名,并在课堂上与师生分享奇石及其名称;选择最具创意的石头名字,给予该石头学生相应的表扬,以鼓励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7.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舒适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自由和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汉语知识,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学习内容。教师可通过制作课件,或者利用语言等方式,建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激发每一位同学的课堂学习兴趣,使其以轻松心态,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优质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解《鸟与牵牛花》时,教师预先准备好有关的教学材料或者教学视频,通过阅读指导学生交流,不断探索,通过向学生呈现教学图片,结合自然语言、灵动音乐以及有趣故事,介绍主题,激发学生听的欲望,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凤凰、牵牛花、小草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精神。
8.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的年龄小、好玩,他们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文字性的语文知识容易失去学习热情。结合这一点,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媒介形态,它打破了时间和工件的限制,且多媒体资源丰富,不仅有文字性的资源,还有图片、视频等资源,借助这类资源,教师可以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对课堂始终应有的热情,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中,主要讲述中国伟大总理周恩来在少年时期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表达了周恩来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的伟大理想。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感情,感受周恩来总理理想的伟大,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当时社会的纪录片和影视片段,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述周恩来总理定下这一志愿的原由,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理解革命者的伟大。
结语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生独立学习和敢于探索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有效设计课堂指导环节,巧妙设计课堂导语、创设教学情景、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灵活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布置趣味性的课后作业、教师及时参与评价及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