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伴随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缺口逐渐加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地方服务的重要载体,有责任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达到服务乡村振兴的目的。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方式因其师资力量的多元性、教学场地的延伸性、校地融合的共赢性而成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首选方式。本文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为例,介绍其在产教融合理念下,通过采用课程体系改革、“乡村课堂+设计竞赛”、“村校共建基地+科技服务”的方式,探索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从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今,乡村建设已经经历了17年,乡村建设内容也从美丽乡村发展到数字乡村、未来乡村。伴随乡村建设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大。针对人才缺口问题,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采取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服务乡村的高质量人才。目前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践[2]、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3]、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4,5]等。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以某一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或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主,针对高校以二级学院为单元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案例比较缺乏。高校的二级学院因其专业构成更多元、课程组成更丰富、师资力量更全面、科技服务范围更广,更适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广。
本文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为例,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产教融合理念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的具体措施。2018年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四位一体”架构、“五个一批”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三个融合体制建设。2021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搭建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上出台的文件,都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众多高校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指明方向[6.7.8]。
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手段
面对高校设计类学生普遍缺乏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现状问题,通过村校合作共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方法,能够快速提高设计类学生服务乡村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必要手段。目前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周期为4年,远远滞后于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受课程时长限制,实践课程的作品规模都比较小,以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形式表达为主,作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略有欠缺,导致教学与行业需求不相符。村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调整高校的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平衡,把课堂搬进乡村,让学生感知乡村,让设计改变乡村,只有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乡村设计的全过程,才能激发学生“懂乡村、爱乡村、爱设计”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
2.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路径
村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是对高校现有师资力量的补充,是扩展教学空间的有效途径,是产教融合方式的一种创新。目前村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有多种模式,例如共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开设乡村人才培训班、创新创业联盟等。高校在合作中提供科学技术,乡村提供经费支持和实践场地,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村校双方共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瓶颈问题,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
3.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相关战略的出现,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各大院校积极对接乡村的现实需求,从技术、评价指标、政策制度、公共服务多个角度,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以产教深度融合为载体,为乡村建立一支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农民,为高校培养一批“一懂两爱”的服务乡村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将科学技术顺利融入乡村的实际建设中,促使乡村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校落实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高各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可持续合作。
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浙江大学支持办学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下设11个二级学院,其中设计学院包含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建筑设计4个专业。自设计学院成立以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路径。
1.服务原则
(1)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大战略,乡村振兴的舞台也足够宽广,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的责任,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课程大纲,为“小乡村”这个“大舞台”贡献力量。
(2)坚持共建共赢发展原则
积极对接乡村建设需求,成立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平台等等。针对乡村环境的现实问题,进行实践教学,发挥高校学者及学生的集体智慧,协助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文化品牌塑造、公共环境更新、建筑营造等项目,实现共建共赢。
(3)具有可持续的服务原则
在充分评估企业经营范围、规模、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合作的校外企业,为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提供稳定保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项目范围尽量涵盖学院的每个专业,学院鼓励以“在场、在地、在研”的方式,确保校企合作项目的顺畅衔接,达到可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目的。
2.实践路径
(1)设计课程群体系建设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以“设计点亮乡村”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特色,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出智能产品创新设计和智慧人居环境设计两大教学方向。其中智能产品创新设计方向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服务乡土文化保护及传播、乡村文化品牌创意设计和传播推广、服务设计等等。智慧人居环境设计方向包括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主要服务乡村环境更新、乡村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等等。
现有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修课、专业模块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共六部分组成。经过三次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有关乡村设计的多个方向逐渐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和主修课之中,并且在模块课和特色课中均设立“设计点亮乡村”的专题,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乡村生活,感知设计如何振兴乡村。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学院还形成了乡村品牌课程组、乡村文化课程组、乡村社区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由4个专业的1-2门课程构成,将乡村设计内容细化分解再深入研究,通过学生和老师的智慧为乡村发展提出最优方案。
(2)“乡村课堂+设计竞赛”模式
学院采取“乡村课堂+设计竞赛”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一方面,将课堂搬入乡村,教师带领学生对乡村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通过村民访谈、村领导讲解、村域资料收集,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梳理乡村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同时,任课教师还会聘请从事乡村振兴的企业设计师走进课堂,分享设计案例、解读设计要点、点评学生设计方案,在乡村精英和行业精英的共同关注下,学生能够快速融入乡村振兴的相关设计中,学习过程有趣又有收获。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课程作业的完成要求与设计竞赛成果提交要求一致,设计竞赛能够通过线性梳理、逻辑思辨、理念构思、成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系统参与设计全流程。
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大学生把新理论、新观念、新资讯带入乡村,撬动乡村的产业发展;乡村为学生们提供了“第二课堂”,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传统课堂重理论讲授缺少实践练习的空白,使学生认识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乡村是“出卷人”,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就是“乡村实践答卷”。以乡村文化课程组为例,课程组选择宁波市象山县东门渔村为研究对象,以东门渔村的渔文化保护与传承为课程内容。通过环境设计专业的“乡村设计与理论”课程,开展渔村老街的环境更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插画设计”课程,开展东门渔村的渔故事插画绘本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VI设计”课程,开展东门渔村海产品视觉形象设计,三门课的学生作品全部参与设计竞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课程成果最终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海洋创意大赛优秀奖6项、学生发表论文2篇、教师获得东门渔村委托项目1项。课程组的优秀成果正在转化为乡村文化产品,为东门渔村的文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3)“村校共建基地+科技服务”模式
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引下,设计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同时,也不断探索高地深度合作机会。一方面,去乡镇参观与交流,积极推介科研成果,寻求与校外机构合作机会。2021年,学院与象山县茅洋乡、宁海县越溪乡、象山县象山影视城分别签订共建教学与创新实践(实习)基地,达成地方服务项目4项,累计经费50万元。与慈溪弘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继续在学院设立乡镇建设与生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地方服务的任务。在宁海县下枫槎村,专业教师带领团队和村民,共同打造陶艺自主创业品牌,激发民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努力申报服务乡村的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21年,学院共立项3个宁波市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研经费达900万元,研究内容涵盖数字乡村、乡村共富机制和技术、未来乡村生活场景建设等等。其中研究团队在慈溪市五姓村的数字乡村项目,入选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观察节目,未来5年将跟踪报道课题研究进展。在与乡镇不断合作互动中,学院的科研能力得到认可,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不断攀升,
结语
产教融合理念是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措施。地方高校在其理念的指引下教学场所的边界更模糊,人才培养方式更多样,融合体制和机制更创新,企业主体地位更突出。乡村作为一个社会“大课堂”,需要地方高校的无数“小单元”共同参与建设。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乡村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从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今,乡村建设已经经历了17年,乡村建设内容也从美丽乡村发展到数字乡村、未来乡村。伴随乡村建设内容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也大。针对人才缺口问题,国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采取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服务乡村的高质量人才。目前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践[2]、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协同发展[3]、农林院校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4,5]等。这些研究多集中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以某一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或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主,针对高校以二级学院为单元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案例比较缺乏。高校的二级学院因其专业构成更多元、课程组成更丰富、师资力量更全面、科技服务范围更广,更适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广。
本文以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为例,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产教融合理念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的具体措施。2018年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四位一体”架构、“五个一批”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三个融合体制建设。2021年宁波市政府发布《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搭建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上出台的文件,都说明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众多高校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指明方向[6.7.8]。
二、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必要手段
面对高校设计类学生普遍缺乏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现状问题,通过村校合作共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方法,能够快速提高设计类学生服务乡村的综合能力,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必要手段。目前高校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更新周期为4年,远远滞后于乡村建设的发展速度。受课程时长限制,实践课程的作品规模都比较小,以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形式表达为主,作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略有欠缺,导致教学与行业需求不相符。村校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调整高校的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平衡,把课堂搬进乡村,让学生感知乡村,让设计改变乡村,只有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乡村设计的全过程,才能激发学生“懂乡村、爱乡村、爱设计”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
2.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路径
村校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是对高校现有师资力量的补充,是扩展教学空间的有效途径,是产教融合方式的一种创新。目前村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有多种模式,例如共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开设乡村人才培训班、创新创业联盟等。高校在合作中提供科学技术,乡村提供经费支持和实践场地,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村校双方共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和发展瓶颈问题,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
3.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载体
乡村振兴相关战略的出现,为高校科研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方向,各大院校积极对接乡村的现实需求,从技术、评价指标、政策制度、公共服务多个角度,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以产教深度融合为载体,为乡村建立一支具有科学素养的新型农民,为高校培养一批“一懂两爱”的服务乡村专业人才,通过人才将科学技术顺利融入乡村的实际建设中,促使乡村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校落实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提高各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可持续合作。
三、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管理、宁波市人民政府举办、浙江大学支持办学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下设11个二级学院,其中设计学院包含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建筑设计4个专业。自设计学院成立以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系统谋划学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路径。
1.服务原则
(1)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大战略,乡村振兴的舞台也足够宽广,地方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的责任,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课程大纲,为“小乡村”这个“大舞台”贡献力量。
(2)坚持共建共赢发展原则
积极对接乡村建设需求,成立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平台等等。针对乡村环境的现实问题,进行实践教学,发挥高校学者及学生的集体智慧,协助开展乡村规划设计、文化品牌塑造、公共环境更新、建筑营造等项目,实现共建共赢。
(3)具有可持续的服务原则
在充分评估企业经营范围、规模、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基础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合作的校外企业,为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提供稳定保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项目范围尽量涵盖学院的每个专业,学院鼓励以“在场、在地、在研”的方式,确保校企合作项目的顺畅衔接,达到可持续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目的。
2.实践路径
(1)设计课程群体系建设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以“设计点亮乡村”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特色,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出智能产品创新设计和智慧人居环境设计两大教学方向。其中智能产品创新设计方向包括工业设计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服务乡土文化保护及传播、乡村文化品牌创意设计和传播推广、服务设计等等。智慧人居环境设计方向包括环境设计专业和建筑设计专业,主要服务乡村环境更新、乡村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等等。
现有专业课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主修课、专业模块课、专业特色课、专业实践课、毕业设计共六部分组成。经过三次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有关乡村设计的多个方向逐渐渗透到专业基础课和主修课之中,并且在模块课和特色课中均设立“设计点亮乡村”的专题,同时结合第二课堂和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乡村生活,感知设计如何振兴乡村。为了促进学科交叉,学院还形成了乡村品牌课程组、乡村文化课程组、乡村社区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由4个专业的1-2门课程构成,将乡村设计内容细化分解再深入研究,通过学生和老师的智慧为乡村发展提出最优方案。
(2)“乡村课堂+设计竞赛”模式
学院采取“乡村课堂+设计竞赛”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设计作品的实用性。一方面,将课堂搬入乡村,教师带领学生对乡村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通过村民访谈、村领导讲解、村域资料收集,让学生从专业角度梳理乡村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同时,任课教师还会聘请从事乡村振兴的企业设计师走进课堂,分享设计案例、解读设计要点、点评学生设计方案,在乡村精英和行业精英的共同关注下,学生能够快速融入乡村振兴的相关设计中,学习过程有趣又有收获。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设计竞赛,课程作业的完成要求与设计竞赛成果提交要求一致,设计竞赛能够通过线性梳理、逻辑思辨、理念构思、成果展示等环节,让学生系统参与设计全流程。
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锻炼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大学生把新理论、新观念、新资讯带入乡村,撬动乡村的产业发展;乡村为学生们提供了“第二课堂”,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传统课堂重理论讲授缺少实践练习的空白,使学生认识到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乡村是“出卷人”,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就是“乡村实践答卷”。以乡村文化课程组为例,课程组选择宁波市象山县东门渔村为研究对象,以东门渔村的渔文化保护与传承为课程内容。通过环境设计专业的“乡村设计与理论”课程,开展渔村老街的环境更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插画设计”课程,开展东门渔村的渔故事插画绘本设计;工业设计专业的“VI设计”课程,开展东门渔村海产品视觉形象设计,三门课的学生作品全部参与设计竞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课程成果最终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海洋创意大赛优秀奖6项、学生发表论文2篇、教师获得东门渔村委托项目1项。课程组的优秀成果正在转化为乡村文化产品,为东门渔村的文旅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3)“村校共建基地+科技服务”模式
在产教融合理念的指引下,设计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同时,也不断探索高地深度合作机会。一方面,去乡镇参观与交流,积极推介科研成果,寻求与校外机构合作机会。2021年,学院与象山县茅洋乡、宁海县越溪乡、象山县象山影视城分别签订共建教学与创新实践(实习)基地,达成地方服务项目4项,累计经费50万元。与慈溪弘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继续在学院设立乡镇建设与生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地方服务的任务。在宁海县下枫槎村,专业教师带领团队和村民,共同打造陶艺自主创业品牌,激发民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努力申报服务乡村的各类科研项目,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2021年,学院共立项3个宁波市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研经费达900万元,研究内容涵盖数字乡村、乡村共富机制和技术、未来乡村生活场景建设等等。其中研究团队在慈溪市五姓村的数字乡村项目,入选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观察节目,未来5年将跟踪报道课题研究进展。在与乡镇不断合作互动中,学院的科研能力得到认可,服务意识不断增强,成果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不断攀升,
结语
产教融合理念是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措施。地方高校在其理念的指引下教学场所的边界更模糊,人才培养方式更多样,融合体制和机制更创新,企业主体地位更突出。乡村作为一个社会“大课堂”,需要地方高校的无数“小单元”共同参与建设。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