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将初中英语教学同本土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对学生而言具有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智慧、培养与提升文化自信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初中英语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不足之处,阐述初中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合原则、融合策略,权作抛砖引玉之举。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岁月积淀的瑰宝,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敬天爱人等精神,在时下依然有积极意义。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初中英语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英语学科承担着重要的传承文化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增加课堂互动比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文化融合指的是不同形态的文化彼此吸收、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对不同文化优秀内容、特质的吸收与包容。
1.提升课堂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习便事半功倍。英语的学习枯燥、乏味,需要学习语法知识,记忆大量的词汇,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有显著的故事性、审美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使英语知识更加生动、立体、生活化,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2.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漫长岁月的积淀,在时下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国人责无旁贷。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重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抵御西方文化侵蚀,提升民族自信,通过系统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助力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1]。
二、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则
1.积累素材巧妙融合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寻可作为融合教学的素材。围绕学生学情,从中筛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讲述,助力学生更加轻松掌握英语知识,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西方乐器相关的英文词汇piano、violin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乐器,待学生回答完毕后,为学生播放民乐演奏视频,要求学生说出演奏所用的民族乐器,引入这些乐器对应的英文词汇,如琵琶(pipa)、排箫(pan flute)等。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词汇。
2.创新融合
本土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要灵活,避免生硬插入,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二者的融合既要考虑素材的贴合性,也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学情。通过情境创设为代表的创新融合方式,为学生营造趣味、活泼的课堂氛围,使英语课堂充满本土传统文化的韵味。对现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益拓展,使枯燥的英文知识生活化、趣味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学习教材中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可适当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端午节等,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以实效性为出发点
本土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要讲究实效性,一方面是要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和设定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实现二者的自然融合,确保融合教学能为学生服务,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融合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英语交流水平与传统文化水平的同步增长[2]。
4.以学生为本
围绕学生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既要找寻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内容,也要立足全局角度,把握教学层次,避免融合内容设置过深、难度过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拓展教学方法,融合教学以趣味教学、生活化教学为主,便于学生的吸收和掌握。
三、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初中英语教学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可对学生进行本土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助力学生辩证地思考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掌握英语语法、词汇,帮助学生加速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本土优秀文化与精神的熏陶。具体来看,二者融合教学的策略主要如下。
1.完善教材内容
纵观国内现行的几个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为西方文化,少有本土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深入挖掘现有教材,从中找寻传播本土优秀文化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整合课内外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合理拓展实践教学渠道。以完善课内教学内容的方式,多管齐下,助力学生在英语的系统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更多地从教材外取经,结合社会热点、文化热点,找寻那些能广泛引起大众关注的话题,与中华传统文化连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简化英语学习难度,并加速学生英语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进而有效实现知识的掌握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此外,还要通过实践情境的学习和应用,切实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助力学生体悟本土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
以Unit“Good morning”的学习为例,该课主要从西方国家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着手,引导学生学习西方见面打招呼的礼仪以及涉及的英文词汇。教师在课前大量收集中国古代与现代不同地区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以及对应的影像资料,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先向学生们提问“你们见到长辈如何打招呼,见到同学如何打招呼”,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们踊跃回答之后,向学生们展示教师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各地区人们打招呼的素材,使学生们对我国见面礼仪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之后进行当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了解西方国家人们打招呼的方式,要求学生们将中外打招呼的方式进行对比,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但了解到中国人对不同辈分和亲疏远近关系的人打招呼的方式有所区别,而且古代人打招呼基于自身身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手势(作揖)、体式(鞠躬、欠身等)等。通过与教材内容相关传统文化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当堂课所教学知识点的印象[3]。
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自身的素养以及言传身教的水准,直接关系着教学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力度。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教学意识先进,教学方法多样,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开融合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受到持续的激发。从这一角度来看,初中英语融合本土传统文化教学的成败受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明显。因此,教师要以教学需求为出发点,利于课余时间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综合素养。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不可厚此薄彼。教师对中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以及认可偏差,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为确保本土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要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发掘本土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了解到初中英语教学并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是借由语言知识的学习,实现文化内核的输出,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将英语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发展、传承、传播本土优秀文化的重任。
其次,提升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传统文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准地把握英语教学各阶段的知识点、重难点,还需要对本土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方能找寻本土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切入点,并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思维、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课内外资源的调用等,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具体来看,对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教师需要客观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观的不同;第二,了解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人行为规范以及公序良俗要求的差异;第三,认可本土文化;第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发展思维。总体而言,教师要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应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探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英语教学知识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4]。
3.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要变更传统英语教学的思维,对教学重点做适当的倾斜,深挖教材知识点,以举一反三的拓展思维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例如在讲解国外民俗、节日时,因为学生们学习过一些相关的词汇,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国有哪些类似的民俗、节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收集与月饼相关的历史典故、做法等,并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研究的成果,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
之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学习与本土民俗、节日相关的英文词汇,引导学生以对比的方式鉴赏东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准。具体的教学可围绕多媒体素材展示、悬念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模拟人物对话、阅读、命题写作等方式展开。
例如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准备西方文化的教材内容,以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阅读内容,可以是古诗歌的译文,也可以是中国名胜古迹的英文介绍等,以文字配合图片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当堂课学会的新词汇和语法知识,阅读课内与课外内容。通过系统的阅读,让学生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并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知识的巩固应用[5]。
例如在口语训练时,教师在备课阶段收集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资源,并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当堂课的教学要求,开发和设计口语练习资源,如将一些简单的古诗词翻译成英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诵读,并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翻译和复述,实现本土传统文化与英语的同步学习。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为其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又如教师为学生们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们做导游,为前来交流学习的英国学生代表团讲解长城的历史故事、历史背景与景点构成,具体以模拟对话的形式展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排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小组成员中有人扮演英国学生代表团的成员,有人扮演导游,有人扮演本校接待团的成员,合理地设计生活化的对话,增加对话趣味性,并要求对话的设计清晰准确,且能够较好地完成向外来访问同学介绍长城景点的任务,最后每个小组依次上台表演。由各小组派代表为其他小组的表演打分,分数前三名的小组成员可以获得由教师提供的小奖品一份。这种课内教学活动,充分融合了写作、阅读、表演、实践等学习形式,并以竞赛的方式布局实施,是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综合考验。
4.拓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
除了课内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为学生引入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样化拓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内化,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化、艺术类的知识竞赛,以及用英文表述的成语竞赛等。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认真准备比赛内容,加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们制作一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物品、画作等,在教室内各处进行张贴展示,并配上中英文释义,以文化符号搭建融合教学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6]。
结语
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引导下,关注初中英语教学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以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系统英语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传统文化;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岁月积淀的瑰宝,其中蕴含的自强不息、敬天爱人等精神,在时下依然有积极意义。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初中英语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围绕立德树人的教学要求,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英语学科承担着重要的传承文化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增加课堂互动比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素养的综合提升。
一、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
文化融合指的是不同形态的文化彼此吸收、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对不同文化优秀内容、特质的吸收与包容。
1.提升课堂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习便事半功倍。英语的学习枯燥、乏味,需要学习语法知识,记忆大量的词汇,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有显著的故事性、审美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穿插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使英语知识更加生动、立体、生活化,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2.利于传承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漫长岁月的积淀,在时下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依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国人责无旁贷。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切入点,重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抵御西方文化侵蚀,提升民族自信,通过系统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助力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1]。
二、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原则
1.积累素材巧妙融合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寻可作为融合教学的素材。围绕学生学情,从中筛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讲述,助力学生更加轻松掌握英语知识,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学习西方乐器相关的英文词汇piano、violin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乐器,待学生回答完毕后,为学生播放民乐演奏视频,要求学生说出演奏所用的民族乐器,引入这些乐器对应的英文词汇,如琵琶(pipa)、排箫(pan flute)等。通过对比学习的方式,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相关的词汇。
2.创新融合
本土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要灵活,避免生硬插入,使得教学效果适得其反。二者的融合既要考虑素材的贴合性,也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学情。通过情境创设为代表的创新融合方式,为学生营造趣味、活泼的课堂氛围,使英语课堂充满本土传统文化的韵味。对现有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有益拓展,使枯燥的英文知识生活化、趣味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例如学习教材中有关圣诞节的内容时,可适当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如春节、端午节等,丰富课堂内容,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以实效性为出发点
本土传统文化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融合要讲究实效性,一方面是要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和设定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实现二者的自然融合,确保融合教学能为学生服务,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则要通过融合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英语交流水平与传统文化水平的同步增长[2]。
4.以学生为本
围绕学生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选择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可接受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既要找寻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教学的内容,也要立足全局角度,把握教学层次,避免融合内容设置过深、难度过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拓展教学方法,融合教学以趣味教学、生活化教学为主,便于学生的吸收和掌握。
三、初中英语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通过初中英语教学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可对学生进行本土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助力学生辩证地思考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掌握英语语法、词汇,帮助学生加速知识内化,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本土优秀文化与精神的熏陶。具体来看,二者融合教学的策略主要如下。
1.完善教材内容
纵观国内现行的几个版本的初中英语教材,大部分内容为西方文化,少有本土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深入挖掘现有教材,从中找寻传播本土优秀文化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整合课内外资源,引入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活动,合理拓展实践教学渠道。以完善课内教学内容的方式,多管齐下,助力学生在英语的系统学习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更多地从教材外取经,结合社会热点、文化热点,找寻那些能广泛引起大众关注的话题,与中华传统文化连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简化英语学习难度,并加速学生英语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进而有效实现知识的掌握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此外,还要通过实践情境的学习和应用,切实提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助力学生体悟本土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
以Unit“Good morning”的学习为例,该课主要从西方国家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方式着手,引导学生学习西方见面打招呼的礼仪以及涉及的英文词汇。教师在课前大量收集中国古代与现代不同地区人们打招呼的方式以及对应的影像资料,在课前导入环节可以先向学生们提问“你们见到长辈如何打招呼,见到同学如何打招呼”,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们踊跃回答之后,向学生们展示教师收集到的我国古今各地区人们打招呼的素材,使学生们对我国见面礼仪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之后进行当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了解西方国家人们打招呼的方式,要求学生们将中外打招呼的方式进行对比,以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学生们不但了解到中国人对不同辈分和亲疏远近关系的人打招呼的方式有所区别,而且古代人打招呼基于自身身份的不同还有不同的手势(作揖)、体式(鞠躬、欠身等)等。通过与教材内容相关传统文化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当堂课所教学知识点的印象[3]。
2.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师自身的素养以及言传身教的水准,直接关系着教学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融合力度。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教学意识先进,教学方法多样,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展开融合教学,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受到持续的激发。从这一角度来看,初中英语融合本土传统文化教学的成败受教师自身素养影响明显。因此,教师要以教学需求为出发点,利于课余时间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跨文化综合素养。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文化平等的观念,不可厚此薄彼。教师对中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以及认可偏差,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为确保本土传统文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教师要客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发掘本土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并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了解到初中英语教学并不只是理论知识的传递,更是借由语言知识的学习,实现文化内核的输出,助力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将英语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民族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发展、传承、传播本土优秀文化的重任。
其次,提升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传统文化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精准地把握英语教学各阶段的知识点、重难点,还需要对本土传统文化有较深的认知和理解,方能找寻本土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之间的切入点,并灵活应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思维、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课内外资源的调用等,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具体来看,对教师提出了四点要求:第一,教师需要客观认知中西方文化差异、价值观的不同;第二,了解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个人行为规范以及公序良俗要求的差异;第三,认可本土文化;第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发展思维。总体而言,教师要在融合教学过程中应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探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英语教学知识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4]。
3.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要变更传统英语教学的思维,对教学重点做适当的倾斜,深挖教材知识点,以举一反三的拓展思维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例如在讲解国外民俗、节日时,因为学生们学习过一些相关的词汇,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问学生我国有哪些类似的民俗、节日,通过提问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们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收集与月饼相关的历史典故、做法等,并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小组讨论、研究的成果,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
之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补充,学习与本土民俗、节日相关的英文词汇,引导学生以对比的方式鉴赏东西方文化,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准。具体的教学可围绕多媒体素材展示、悬念式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模拟人物对话、阅读、命题写作等方式展开。
例如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准备西方文化的教材内容,以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拓展阅读内容,可以是古诗歌的译文,也可以是中国名胜古迹的英文介绍等,以文字配合图片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当堂课学会的新词汇和语法知识,阅读课内与课外内容。通过系统的阅读,让学生领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并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知识的巩固应用[5]。
例如在口语训练时,教师在备课阶段收集大量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资源,并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当堂课的教学要求,开发和设计口语练习资源,如将一些简单的古诗词翻译成英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诵读,并学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翻译和复述,实现本土传统文化与英语的同步学习。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为其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又如教师为学生们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们做导游,为前来交流学习的英国学生代表团讲解长城的历史故事、历史背景与景点构成,具体以模拟对话的形式展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编排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小组成员中有人扮演英国学生代表团的成员,有人扮演导游,有人扮演本校接待团的成员,合理地设计生活化的对话,增加对话趣味性,并要求对话的设计清晰准确,且能够较好地完成向外来访问同学介绍长城景点的任务,最后每个小组依次上台表演。由各小组派代表为其他小组的表演打分,分数前三名的小组成员可以获得由教师提供的小奖品一份。这种课内教学活动,充分融合了写作、阅读、表演、实践等学习形式,并以竞赛的方式布局实施,是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综合考验。
4.拓展多样化传统文化活动
除了课内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为学生引入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样化拓展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内化,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文化、艺术类的知识竞赛,以及用英文表述的成语竞赛等。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认真准备比赛内容,加深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们制作一些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物品、画作等,在教室内各处进行张贴展示,并配上中英文释义,以文化符号搭建融合教学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6]。
结语
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引导下,关注初中英语教学与本土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以课内、课外教学资源为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系统英语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接受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助力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