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高职资助育人是当前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事业发展之下,形成的对于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同时加强对于贫困生能力、素质以及品德的塑造和良性引导。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高职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当中的现实价值,最后结合高职资助育人实际情况,提出了供给侧视域下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供给侧 地方红色文化 高职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视,通过建立学生资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部分,也需要承担起资助育人的重任。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之下,为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资助育人当中的育人部分逐渐得到重视,而地方红色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一、高职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经济帮扶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受到更多重视的情况之下,高职资助育人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为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使得贫困学生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将解决学生经济问题放置在首要位置,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倾向经济帮扶,而忽视了对于育人方面的重视,及其发展性功能。此外,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领导以及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对于资助育人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更有甚者认为资助育人就是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补助,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作用的发挥,甚至可能会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不良心态,甚至是迷茫、抑郁情绪等,不利于学生未来持续发展。而资助育人并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工作人员,发放相应资助基金,而且资助育人工作仅由学校部分管理部门负责,严重缺乏对于接受资助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视。此外,在实际进行资助育人的过程中,为保障相应资助程序的公开性以及透明性,缺乏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的建设和引导,无法将育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受资助学生实际情况之间进行有机连接,没有在学校内形成资助育人教育合力,甚至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等不良情况,影响了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
2.价值引导存在问题
所谓资助育人,顾名思义,主要包括经济资助以及育人工作两个部分,但是由于高职学校过于重视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其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资助育人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育人工作主要体现在感恩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念引导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实际进行助学金申请的过程中,为获得助学金,存在学生虚报家庭情况等问题,导致资助育人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很多高职学校在价值引导过程中,其引导教育浮于表面,育人逻辑较为简单,十分容易使得经济困难的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凭什么只有接受助学金的学生必须参加各种感恩教育”等不良思想,不仅不符合资助育人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学生个人性格、品德的塑造。
3.资助育人方式单一
在当前供给侧视域下,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保障资助育人得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对于育人方式的重视。当前,大多数高职学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多为政策讲座、教育宣传等,育人方式相对较为简单,而且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接受资助的学生大多为被动参与,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此情况之下,学生十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无法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效果相对较差[1]。
二、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当中的现实价值
在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相关政策以及执行发展不断成熟的情况下,经济资助已经逐渐成型,为确保资助育人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于其育人功能的重视。而地方红色文化作为展开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不仅包含着我国的优秀思想文化,而且相较于传统说教式育人方式,地方红色文化的科学融入,还能够丰富实际育人方式,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的作用,实现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良好引导。
1.奠定文化根基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学校资助育人逐渐加强了对于育人以及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视,而地方红色文化,作为展开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不仅能够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展开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而且还能为资助育人奠定相应文化根基。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其本身有着极强的地域性,隶属于高职院校所在地或者区域,与学生之间的地理距离相对更近,通过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当地文化、历史的了解,并且还能够深入体会城市奋斗历史以及中华儿女的精神,为资助育人提供新时期背景下的先进、正确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帮助受资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理性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以此更进一步了解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避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以及错误理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地方红色文化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为其奠定了丰厚的文化根基,对于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2.丰富育人内容
地方红色文化是地方多年发展进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独属于当地的特色红色文化,其中,不仅蕴含着中华儿女多年来的奋斗心血,以及坚强不屈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包含着大量、丰富、真实的案例故事等,为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外丰富的育人资源也能够改变传统资助育人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得资助育人教育工作能够更加丰富和饱满。在革命先辈多年艰苦奋斗之下,才形成了当前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此类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知恩感恩、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并将实际生活与红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进一步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2]。
3.强化育人效果
相较于传统说教式资助育人方式,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丰富资助育人教育的内容、形式,同时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引导,不仅能够减少传统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丰富程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配合程度。与此同时,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当地发展历史的了解,进而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达到强化育人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回报社会、学校以及国家。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职资助育人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路径
在供给侧视域下,高职学校不仅应重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应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视,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行业有用的人才,并使得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因此,为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促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在融合地方红色文化,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贫困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地方红色文化特点,将地方红色文化精准、合理、科学地融入到实际育人工作当中。
1.强化教师认知
教师队伍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纽带,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想要全面保障资助育人效果,促使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得到良好融合,就需要加强教师对于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红色文化的认知,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所在,同时深刻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融合对于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效果的积极作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认知基础。
首先,教师应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强教育工作者其本身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在此过程中,高职学校应组织资助育人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地方红色文化,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本质,并加强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意义作用的研究,同时组织相应培训和宣传活动,促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资助育人工作当中育人的重要性,以此强化教师自身动力。
其次,加强对于教师育人工作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师明确育人工作意义,以及红色文化融合作用的情况之下,为确保相关育人工作的顺利性和有效性,将相关育人理念和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准确地传输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于贫困学生实际情况、思想状态以及心理特点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相应育人工作开展的方式和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将地方红色文化转变为丰富、生动教育资源的策略。
最后,在开展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主体,合理进行育人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设计,科学融合地方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3]。
2.挖掘育人内容
地方红色文化为高职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真实案例,在实际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为保障相关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应充分挖掘资源内容,保障育人教育目的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基于资助育人其本身的情感教育目的,在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从情感角度出发,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历史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以此缩短历史人物、故事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强化红色历史文化的感染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当中,纠正学生思想方面的错误认知,并逐渐形成勇于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理念。另一方面,应在当前资助育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社会以及行业对于供给侧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地方红色文化特点、资源情况等,合理进行教育资源结构调整,并针对红色文化,构建相应资助育人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人物的成长史,并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与社会实际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红色文化融合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丰富育人方法
灵活多样的资助育人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学生接受育人教育过程中的抵触情绪,同时强化学生的互动体验,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当地红色故事,以情动人,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等丰富育人方法,以此强化学生参与到育人活动当中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例如,举办红歌会、观看红色电影,参观地方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还可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讨论活动、话剧活动等,通过情景再现等多样化教育方式,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弱化资助育人的说教性,同时强化学生自身主体感受,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在奋斗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和情况,对学生的心灵以及思想产生强烈冲击,并以此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远大理想追求,以及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4]。
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视域下,想要提升高职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应加强对于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和完善,而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具有奠定良好文化根基,丰富育人内容、强化育人效果的作用价值,有助于促使资助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融合的过程中,应首先强化资助育人教师队伍的认知和认同感,深入挖掘育人内容,同时丰富育人方法。相信随着对地方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合理融合,高职资助育人水平和效果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供给侧 地方红色文化 高职 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逐渐加强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问题的重视,通过建立学生资助体系,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得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部分,也需要承担起资助育人的重任。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之下,为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资助育人当中的育人部分逐渐得到重视,而地方红色文化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一、高职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1.过于重视经济帮扶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受到更多重视的情况之下,高职资助育人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为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使得贫困学生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高职资助育人工作始终将解决学生经济问题放置在首要位置,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更加倾向经济帮扶,而忽视了对于育人方面的重视,及其发展性功能。此外,很多高职学校的教师、领导以及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对于资助育人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更有甚者认为资助育人就是给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补助,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作用的发挥,甚至可能会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不良心态,甚至是迷茫、抑郁情绪等,不利于学生未来持续发展。而资助育人并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工作人员,发放相应资助基金,而且资助育人工作仅由学校部分管理部门负责,严重缺乏对于接受资助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视。此外,在实际进行资助育人的过程中,为保障相应资助程序的公开性以及透明性,缺乏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的建设和引导,无法将育人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受资助学生实际情况之间进行有机连接,没有在学校内形成资助育人教育合力,甚至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等不良情况,影响了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
2.价值引导存在问题
所谓资助育人,顾名思义,主要包括经济资助以及育人工作两个部分,但是由于高职学校过于重视经济资助,而忽视了其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资助育人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其育人工作主要体现在感恩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念引导等多个方面。但是在实际进行助学金申请的过程中,为获得助学金,存在学生虚报家庭情况等问题,导致资助育人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很多高职学校在价值引导过程中,其引导教育浮于表面,育人逻辑较为简单,十分容易使得经济困难的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甚至出现“凭什么只有接受助学金的学生必须参加各种感恩教育”等不良思想,不仅不符合资助育人的初衷,而且不利于学生个人性格、品德的塑造。
3.资助育人方式单一
在当前供给侧视域下,社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保障资助育人得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对于育人方式的重视。当前,大多数高职学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式多为政策讲座、教育宣传等,育人方式相对较为简单,而且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接受资助的学生大多为被动参与,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在此情况之下,学生十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无法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情感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效果相对较差[1]。
二、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资助育人当中的现实价值
在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相关政策以及执行发展不断成熟的情况下,经济资助已经逐渐成型,为确保资助育人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于其育人功能的重视。而地方红色文化作为展开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不仅包含着我国的优秀思想文化,而且相较于传统说教式育人方式,地方红色文化的科学融入,还能够丰富实际育人方式,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的作用,实现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良好引导。
1.奠定文化根基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职学校资助育人逐渐加强了对于育人以及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视,而地方红色文化,作为展开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不仅能够为资助育人工作的展开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而且还能为资助育人奠定相应文化根基。一方面,地方红色文化其本身有着极强的地域性,隶属于高职院校所在地或者区域,与学生之间的地理距离相对更近,通过在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科学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当地文化、历史的了解,并且还能够深入体会城市奋斗历史以及中华儿女的精神,为资助育人提供新时期背景下的先进、正确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帮助受资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理性的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以此更进一步了解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效避免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以及错误理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地方红色文化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为其奠定了丰厚的文化根基,对于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2.丰富育人内容
地方红色文化是地方多年发展进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独属于当地的特色红色文化,其中,不仅蕴含着中华儿女多年来的奋斗心血,以及坚强不屈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包含着大量、丰富、真实的案例故事等,为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此外丰富的育人资源也能够改变传统资助育人方式单一的问题,使得资助育人教育工作能够更加丰富和饱满。在革命先辈多年艰苦奋斗之下,才形成了当前的社会生活环境,通过此类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困难、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知恩感恩、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并将实际生活与红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进一步突出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2]。
3.强化育人效果
相较于传统说教式资助育人方式,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丰富资助育人教育的内容、形式,同时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价值引导,不仅能够减少传统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抵触情绪,同时还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丰富程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配合程度。与此同时,还能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进一步帮助学生加强对于当地发展历史的了解,进而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自豪感,达到强化育人效果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回报社会、学校以及国家。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职资助育人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路径
在供给侧视域下,高职学校不仅应重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也应加强思想教育的重视,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行业有用的人才,并使得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素质。因此,为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促使资助育人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在融合地方红色文化,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结合贫困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地方红色文化特点,将地方红色文化精准、合理、科学地融入到实际育人工作当中。
1.强化教师认知
教师队伍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纽带,对于资助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想要全面保障资助育人效果,促使地方红色文化能够得到良好融合,就需要加强教师对于资助育人工作以及红色文化的认知,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关键所在,同时深刻认识到地方红色文化融合对于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效果的积极作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认知基础。
首先,教师应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加强教育工作者其本身对于地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在此过程中,高职学校应组织资助育人相关教育工作者,学习地方红色文化,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本质,并加强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意义作用的研究,同时组织相应培训和宣传活动,促使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资助育人工作当中育人的重要性,以此强化教师自身动力。
其次,加强对于教师育人工作能力素质的培养,在教师明确育人工作意义,以及红色文化融合作用的情况之下,为确保相关育人工作的顺利性和有效性,将相关育人理念和红色文化思想内涵准确地传输给学生,还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于贫困学生实际情况、思想状态以及心理特点方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相应育人工作开展的方式和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将地方红色文化转变为丰富、生动教育资源的策略。
最后,在开展进行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主体,合理进行育人工作方式和方法的设计,科学融合地方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3]。
2.挖掘育人内容
地方红色文化为高职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真实案例,在实际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过程中,为保障相关资源运用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应充分挖掘资源内容,保障育人教育目的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确保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基于资助育人其本身的情感教育目的,在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从情感角度出发,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文化历史真实、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以此缩短历史人物、故事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强化红色历史文化的感染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于红色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当中,纠正学生思想方面的错误认知,并逐渐形成勇于追求、不懈奋斗的精神理念。另一方面,应在当前资助育人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社会以及行业对于供给侧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地方红色文化特点、资源情况等,合理进行教育资源结构调整,并针对红色文化,构建相应资助育人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人物的成长史,并将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与社会实际进行有机融合,提高红色文化融合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丰富育人方法
灵活多样的资助育人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学生接受育人教育过程中的抵触情绪,同时强化学生的互动体验,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当地红色故事,以情动人,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主题活动等丰富育人方法,以此强化学生参与到育人活动当中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例如,举办红歌会、观看红色电影,参观地方红色文化纪念馆、博物馆等,还可以组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讨论活动、话剧活动等,通过情景再现等多样化教育方式,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之间的距离,弱化资助育人的说教性,同时强化学生自身主体感受,使得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革命先辈们在奋斗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和情况,对学生的心灵以及思想产生强烈冲击,并以此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远大理想追求,以及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追求理想的精神,保障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4]。
结语
综上所述,供给侧视域下,想要提升高职教育水平,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应加强对于高职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和完善,而地方红色文化的融合,具有奠定良好文化根基,丰富育人内容、强化育人效果的作用价值,有助于促使资助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融合的过程中,应首先强化资助育人教师队伍的认知和认同感,深入挖掘育人内容,同时丰富育人方法。相信随着对地方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合理融合,高职资助育人水平和效果都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