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视角,阐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我校大学英语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现状开展调查,旨在探索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策略,以期有助于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大学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中国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 H319.3文献标识码:A   “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文化英语教学 1.背景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战略。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英语作为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需要积极主动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 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通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大学英语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和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因此,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前沿阵地的大学英语课堂的重要内容。
2.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文化生态不平衡,大学英语教育过于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输入,忽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学生无法有效输出母语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教授认为“应该把中国文化的表达教育贯穿于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重视母语和母语文化在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正迁移作用,平衡‘传承’和‘学习’的生态关系”。“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学内容过多侧重西方文化。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技能提升和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质上,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双向的,是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互动。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的文化远远超出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教学甚至是寥寥无几。很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认为英语知识与英语文化才是最重要,将跨文化交际误以为“与西方人交流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优秀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很多学生可以流利自如与西方人谈论西方文化,而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2)教师的中国文化教育意识薄弱。英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英语语言能力,也要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主要是以英语文化导入为主,过多强调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的差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储备不足,无法用英语表达或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这种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误以为“英语的知识和文化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无法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
(3)教材的中国文化资源匮乏。大学英语教材是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直接途径。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主要选取国外书籍或报刊,涉及教育、生活、科技等等,从不同角度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强调文字的原汁原味。恰恰相反,教材中涉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很少,即使有也只是有少数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内容。王艳、张俊强对《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材关于西方文化的文章占70%,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只有3篇,其中2篇是关于中西对比,真正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仅1篇。其他大学英语教材如《全新版进阶英语》《新世纪英语》系列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同样很少,学生从教材中习得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非常有限,自然无法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从而无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背景下,课题组针对我校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开展调查研究,旨在探索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有助于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
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校214名2021级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来自历史学、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与服务等专业班级的学生。
2.研究工具及设计
课题组根据张为民、朱红梅的《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测试》,编制《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卷》(以下简称《测试卷》)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测试卷包括经典国粹、中国概况、科技成就、中国烙印、中国现代社会、民俗与节日、中国饮食、国学与名著8个版块。测试卷共40小题,每题2.5分,题型为选择题。测试题和调查由教师在U校园发布,学生在课堂上统一完成。受试学生214名,提交214份,回收率100%。
3.研究结果
课题组根据U校园的测试情况,对214份测试卷进行数据分析,测试卷题目类别总体答题情况,见表1。为了解学生各题的掌握程度,节选部分测试题目答题情况,见表2所示。
表1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卷》题目类别总体答题情况
题目类别 题目数量(N) 正确率(%)
经典国粹 4 56.5
中国概况 4 69.5
科技成就 5 45.8
中国烙印 5 47.8
中国现代社会 10 57.8
习俗与节日 4 66.75
中国饮食 3 59
国学与名著 5 37.6
 
 
 
 
 
 
 
 

 
表2《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卷》题目答题情况(节选)
题号/测试题目 正确率(%) 题号/测试题目 正确率(%)
1.文房四宝 26 集体主义 20
7. 生肖 60 11.孔子 47
15 诗经 1.9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 84
26. 清明节 54 29. 药膳 17
30. 筷子 96 31.和谐社会 77
33. 命运共同体 39 34. 一带一路倡议 32
38人民至上 66 思政教育 90
 
 
 
 
 
 
 
 
 
                  
三、研究发现
 1.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
在40道测试题中,平均得分为53.6,没有一道题的正确率是100%。正确率排首位的版块是中国概况(69.5%)。令人遗憾的是第2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的正确率仅84%。部分学生对中国的全称英语表达不熟悉,这对于承担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角色是巨大挑战。习俗与节日的正确率是66.75%,内容包括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团圆等英语表达。仅第25题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达到 88%,清明节、团圆的正确率低于60%。学生能流利谈论西方的情人节、感恩节,而对于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亟需加强。“科技成就”正确率仅为45.8%,其中包括: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Shenzhou XII manned spacecraft)、空间站核心舱(core module of the space station)、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ite Navigation System)等国家最新成就,说明学生不够关注时事和国家科技的最新发展,更不要说英语表达。“国学与名著”版块的正确率最低,仅为37.6%,答题率最低的是15题诗经(The Book of Songs),仅有 1.9%的同学答对。大部分学生对《论语》《红楼梦》等国学和名著的英语表达不熟悉,是因为从中学到大学,教材或教学很少涉及到相关的英文介绍。
40道测试题正确率排前5的题分别为:23题筷子(chopsticks, 96%)、40题思政教育(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90%)、25题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 88%)、2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84%)、16题四大发明(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83% )。这些表达是因为生活常用或常见的,翻译难度不大。近60%的学生不知道孔子的英语表达为Confucius,这说明学生缺少对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了解,更不用说进行推广中国语言文化的孔子学院。大学数学生无法用英语准确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热点、时事词汇,如第33题“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的正确率仅为39%; 32%的学生答对第34题“一带一路倡议”(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仅20%的学生答对第36题“脱贫”(poverty alleviation)。由此可见,我校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较薄弱,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基于语言、主题、或项目的任务,鼓励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
2.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内容欠缺
课题组根据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编制《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统计。结果发现,97.2%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68.8%)和“有必要”(28.4%)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98.4%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74.5%)和“有必要”(23.9%)学习中国文化与英语表达。这是因为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是考核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翻译能力,这使得学生在平时学习和日后备考都更加重视。《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要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调查》结果显示,61.42%的学生表示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程度为“一般”,24.67%的学生认为“很少”,而10.8%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针对教师在课堂补充中国文化知识的程度而言,27.5%的学生表示“总是”,31.1%的学生表示“有时”,35.7%的学生表示“偶尔”,4.5%的学生选择“几乎没有”。关于教师在作业布置、考核涉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18.8%的学生表示“总是”,21.9%的学生选择“有时”,20.5%的学生选择“从不”。尽管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进行诸多研究和探讨,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不足,文化生态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较严重。这很大程度上由于我校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还在摸索适合我校转型的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四、提高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策略
1.开展“线上+线下”和“课内+课外”的教学模式
     《指南》指出:倡导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信息化时代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优质资源。教师充分利用“MOOC+多元平台”,整合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突破教材的局限性,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另外,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还需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打通“课内+课外”,举办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艺术节、微视频等比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
2.优化测试与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而且主要是西方文化知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忽视中国文化的学习,缺乏用英语表达和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指南》指出发挥测试对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升。近年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段落翻译是考核中国文化的翻译能力,增强了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除了在终结性测试中进行考核之外,还可在过程性评价中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考核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程度,如慕课学习、课前展示、微视频制作、小组讨论等。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及时作出反馈,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
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旨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外语教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学应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教学资源,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育教学贯穿到英语教学中,培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达到思想育人目标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育目标相统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