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秋千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开展广泛的一项民间游戏,拥有深厚文化底蕴。本研究以《全唐诗》《全宋词》和《历代曲话汇编》等出版物中的古代文学作品与《武林旧事》《古今艺术图》《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等历史文献为资料,对其中涉及秋千内容的作品进行了梳理,以期由古代文学作品的视角分析古代秋千运动的休闲文化内涵。研究认为,古代秋千的休闲文化可基于雅文学和俗文学两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休闲文化主要体现于崇尚技艺、动静有度的娱憩文化、节日狂欢文化与独特的女性游乐文化。
关键词:秋千游戏  民族传统体育  休闲体育
中图分类号: G898.1 文献标识码:A
秋千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数千年来,作为人们休闲娱乐、锻炼身心的一项游戏活动,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休闲文化。本研究拟从古代文学作品入手,梳理古代秋千习俗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休闲文化内涵,以期为这一民俗活动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秋千形象
1.诗歌词赋中的秋千
在唐代,秋千多于清明、寒食节日开展,成为民间一项节庆游乐活动,杜甫的《清明二首》中便有“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的诗句[1],杜甫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间遭到贬谪,漂泊于西南地区,留下了大量描绘民间风俗景物抒怀的作品,《清明二首》中便描绘了普及于民间的秋千习俗,借着万里山河皆相同的秋千表达对故园的怀恋[2]。同样描写清明寒食秋千的还有唐代韩偓、元稹、王建等人的作品。如韩偓的《寒食夜》中描绘了寒食节夜晚民家“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的曼妙图景;元稹的《寒食夜》也同样记录了清明时荡秋千的民俗——“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今年不是明寒食,暗地秋千别有期[3]”。而王建的诗句“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迟。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斩新衣踏尽,还似去年时”, 则将包括秋千在内的清明节的风俗景象记述得更加详细。
宋代,秋千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在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出现了供人们或玩耍、或观赏的秋千娱乐项目,这一变化在宋代文献的记载中多有体现。譬如在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了民间秋千娱乐项目的出现:“蒋苑使有小圃,不满二亩……春时……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4]。”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提及东京城中“自转龙弯东去陈州门外.园馆尤多”,在这些酒寮宾楼之中,“有亭榭.曲折池塘秋千画舫[5]”,应是用来供酒客观赏、玩耍的。当时城中可谓“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踘踈狂”,一派热闹景象。宋词中对民间秋千活动的描写更为生动和生活化,李元膺的《菩萨蛮》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宋时女子清明时节荡秋千的欢乐场景:“彩旗画柱清明后。花前姊妹争携手。先紧绣罗裙。轻衫束领巾。琐绳金钏响。渐出花梢上。笑里问高低。盘云亸玉螭[6]。” 晏几道的《破阵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7]。”杜安世的《浪淘沙》则托秋千表达了年轻男女的相思之苦:“子规啼尽断肠声,秋千庭院,红旗彩索,淡烟疏雨[8]。”
民间秋千活动的普及繁盛也使得秋千在上流社会风行起来。《武林旧事·卷七》中曾记载一日王公贵族赏花聚会,众人先是在宫苑花园中进茶、饮宴,之后又到球场观看“小内侍抛彩球、蹴秋千[9]”。《东京梦华录》则记载了技艺更为高超的“水秋千”表演:“驾先幸池之临水殿锡燕(赐宴)羣臣……近殿水中,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架(荡)平,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10]。”
2.戏剧与小说中的秋千
元代开始,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步入末期,社会意识悄然发生着转型,文学的发展路径也较之前代出现了革新。元明清三代,戏剧、小说等通俗文学逐步上升到主流文学的地位,成为记录人们日常生活、表达文人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形式。元代的戏剧作为通俗文学的组成部分,更长于表现寻常百姓的生活与情感,盛行于民间的秋千也因之更多地走入戏剧的舞台与剧本之中[11]。
元代钟嗣成所著,记载金元散曲、杂剧家的《录鬼簿》曾提及,文人张时起曾作六折杂剧《赛花月秋千记》,今已失传。张寿青的杂剧《红梨花》以“秋千院落溶溶月,羞睹红脂睡海棠”形容剧中人物谢玉莲的姿色与美貌[12]。讲述诗人韩翃与高官女儿柳眉儿的爱情故事的《李太白匹配金钱记》中,放浪才子韩翃跑去观看九龙池上的盛大宴会,用“游人指酒家,虚飘飘青旗扬落花。宽绰绰翠亭边蹴踘场,笑呷呷粉墙外秋千架,香馥馥麝兰熏罗绮交加[13]”描绘豪宴的盛大景象与宴会上才貌双全的妙龄名媛。同样描写富贵人家秋千的还有《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和《逞风流王焕百花亭》。王焕在陈家园百花亭上看到游玩的富家子弟,感慨道:“只见香车宝马,仕女王孙,蹴鞠秋千,管弦鼓乐,好不富贵也呵!”描绘下层女子命运的《诈妮子调风月》中,关汉卿刻画了一个性格坚强倔强、一心追求爱情幸福的婢女燕燕,第二折提及她为了面见心上人而提前结束了与同伴们一起进行的打秋千游戏,衬托其内心的急切。元代的戏剧极其注重通过人物的内心和感情刻画来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秋千在这些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作品当中,或衬托千金娇娘的美丽可人,或描画无邪少女的日常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秋千游戏的趣味性和在女性中的普及程度。
明清两代,以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掀起了创作高潮,秋千在明清小说中,不再仅仅是位列偏裨的“道具”,而起着连接剧情发展、引起戏剧化冲突的重要作用[14]。如明代冯梦龙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其中讲述王娇鸾与薄幸男子周廷章故事的《王娇鸾百年长恨》一文之中,秋千成为男女主角相识的机缘。一次娇鸾与仆人在后院打秋千,遇到一位翩翩公子在连连喝彩,羞赧的娇鸾连忙回房,遗落秋千架下的手帕被公子捡到,使得两人结缘。明末的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中的秋千则不仅仅是一个玩物了。在《宣徽院仕女秋千会,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一篇中,蒙元贵族子弟拜住窥得一大户人家美貌小姐打秋千,于是托媒人提亲,小姐的父亲宣徽为考验其才华,命拜住以“秋千”为题,做一首《菩萨蛮》词,拜住当场挥笔写就“红绳画板柔荑指,东风燕子双双起。夸俊要争高,更将裙系牢。牙床和困睡,一任金钗坠。推枕起来迟,纱窗月上时[15]”的好词,引得宣徽大为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可见,秋千在此时的文化形象已极丰满,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游戏项目或玩具,在小说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中还含有深层次的文化意涵。
二、秋千的休闲文化解读
1.崇尚技艺、动静有度的娱憩文化
作为一种供参与者、观赏者愉悦身心,获得畅爽体验的“玩具”,秋千本身便蕴含着休闲娱憩的文化意蕴。《开元天宝遗事》中有“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筑秋千,令宫嫔辈戏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的记载,以及五代花蕊夫人的“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的诗句,说明秋千在古时作为一种公认观赏的娱乐项目,因其高超的技艺和精彩的表演受到关注。不仅如此,秋千还作为更广泛的用以调适身心、平衡动静的自娱游戏为人们所喜爱,女子多以秋千为乐以“释闺闷”,通过适度的游戏活动调适身心状态。辛弃疾在《满江红》词的上阕中侃侃而谈:“老子当年,饱经惯,花期酒约。行乐处,轻裘缓带,绣鞍金络。明月楼台箫鼓夜,梨花院落秋千索。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似是往昔纵情游乐的场景再度浮现,下阕又笔峰忽转,“嗟往事,空萧索。怀新恨,又飘泊。但年来何待,许多幽独。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向此际、羸马独骎骎,情怀恶[16]。”一动一静,一喜一愁,一悠闲恣乐,一惆怅愤懑,往事的美好和现实的险恶残酷是如此的泾渭分明,诗人通过秋千的意象表达了所思所念。
2.节日狂欢文化与社交文化
不仅是亲友间的娱乐,秋千在后来更是成为节日庆典的集体狂欢项目,在云南,哈尼族的秋千不仅有荡秋这一开展形式,还有“磨秋”。荡秋多为男女青年结缘的活动,“磨秋”则多在哈尼族的“苦扎节”开展,村寨中的人那时都聚集于磨秋场地上,举行盛大的活动以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男女老幼共同载歌载舞,荡起磨秋,共叙情谊。纳西族、白族的群众则在正月和腊月里打秋千,一般由长者开千,人们再轮流荡秋千,求保新一年的平安。傈僳族则在新年这一天,老少妇孺着节日新装,汇聚于秋场祭祀 “秋神”,之后一齐围着秋千踏歌庆祝。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中描绘了清明节百姓郊游聚会的图景,“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17]”,显示出古代的秋千与清明、寒食、上巳等民俗节日融为一体,使劳动人民辛苦劳作之余能够暂离繁重的工作,投入到轻松欢乐的秋千游戏当中。
3.独特的女性游乐文化
由于种种原因,古代女性所能从事的游戏、体育活动极为有限,秋千运动却在其发展过程中因其独有的特点成为女性广泛参与的一种游戏活动。《事物纪原》中关于秋千的记载称:“秋千,山戎之戏,其民爱习轻矫之态,每至寒食为之。”秋千游戏的“轻矫之态[18]”,说明其尤其适合发展女性练习者柔韧轻灵的身体素质,受到女性的青睐,在古代文学篇章中存留了许多女性高超秋千技艺和体力活动的记载。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作品的上阕写少女荡毕秋千的仪态,由“慵整纤纤手[19]”“薄汗轻衣透”等描写可看出少女在荡秋千的过程当中付出了相当的体力与辛劳。还有洪觉范的《秋千》描绘女子荡秋千技艺的高超:“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皮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20]。”特别是诗末,通过“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神仙”的字句展现了荡秋千少女的技艺、勇气过人、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
结语
秋千是远古先民在辛苦劳作之余模仿、创造的一种游戏活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它的开展形式和种类不断丰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古代关于秋千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笔者认为其发展根植于民间,与人们生产生活与休闲娱乐息息相关。在公民财富和余暇不断增长,即将进入“休闲时代”的今天,我们应立足大众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实现秋千运动和现代旅游观、演艺、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民间土壤和历史积淀,进一步发掘秋千蕴含的传统休闲文化,促进秋千运动的现代化转型,使之在人们休闲生活当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