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各种基建工程在祖国各地也是遍地开花。得益于工程建设水平和国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些基建项目基本都得以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令千百年以来,人们“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聚欢颜”的梦想在今天得以实现。但拥有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不能仅仅依靠土建工程,建筑物内部的环境及设备工程的施工同样重要。因此,本文就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公共设施设计;建筑概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出于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教学理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着党和国家这一方针政策展开。所以,为国家培养民生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也就成为各大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应用背景
1.强弱电及暖通、空调系统安装调试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建筑领域含盖电力、暖通、空调等专业,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建筑项目的土建工程竣工之后,就需要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的施工进场。总体来看,将建筑毛坯改造为基本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办公的场所需要经过电力照明系统工程施工、采暖系统施工、通风系统施工、室内通信系统施工等一系列施工步骤逐步开展。对于有特殊需求和特殊作用的建筑物,其楼体还会增加视频监控系统安装、门禁安防系统等职能楼宇弱电工程。目前来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控制建筑物内的动力能源系统,以及对环境的智能调控是弱电系统工程的前沿领域,智能化楼宇的改造工程也将成为未来建筑改造的趋势。所以,强弱电系统安装调试工程是建筑环境设备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楼宇建筑的通信、安防、节能、智能化改造等职能。在高校课程的安排方面,选择强弱电系统工程作为主修方向的学生,其课程会安排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电子电工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基础、弱电工程设计基础等基础性学科,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为扎实,可根据兴趣选择与强弱电系统安装工程相关的其他学科,或申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摩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为将来应用于实际工程施工做好准备[1]。
2.建筑给排水相关工程
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另一个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建筑给排水及暖通相关工程。这方面的工程主要完成建筑物室内环境的调节和改善,包括上下水的给水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建筑给排水及暖通相关工程所涉及的学科比较繁杂,与逻辑数学、机械、土建工程、热力工程都有联系。选择建筑给排水及暖通相关工程作为主修方向的学生,其课程安排将包括建筑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建筑给排水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类课程。具体学习建筑内部的空气调节、燃气输配、供暖通风的具体原理及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可以进一步学习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输配管网设计基础等进阶课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学习热质交换设备与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整个建筑给排水工程与建筑供暖工程在建筑内的运行原理,通过学习空调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了解空气调节制冷技术。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辅助类的通用知识,如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建筑概论等,用来对其他方向专业做常识性知识铺垫,也可以用来应对实际工程施工与其他项目环节的衔接事宜。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的基本教学逻辑
1.主要课程安排逻辑
建筑概论是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内的所有土建工程相关课程的基础。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筑艺术,学习建筑的发展史和艺术变迁史,了解世界各地各国文化、经济和建筑艺术的关系。以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概论课程为例,第一节课的题目叫做“怎样认识建筑”,目的是先让学生对建筑及其学科有个最基本的认知。这个认知的建立包括在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居住使用需求等多个层次;在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方面,结合古罗马斗兽场、北京故宫等世界著名的历史建筑,着重讲解建筑的历史记忆和宗教、民族文化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第二部分是建筑技术,在使用需求方面,着重介绍建筑为了适应人的居住使用需求而进行的功能性完善,包括在建筑类型、建筑构造、建筑功能、建筑设备四大方面详细介绍和学习。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建筑学认知之后,进行第二部分有关建筑专业知识的课程,了解建筑从基础、墙柱、楼板、楼梯的构造,了解围护结构的热工知识,了解不同类型建筑对机电的各种要求。在掌握上述知识之后,继续引入案例教学作为第三部分的内容。具体内容可以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设计经验选择性传授,一般情况下会以实际案例的剖析来具体讲解。比如,高层建筑核心筒区域的防排烟设计、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医疗建筑的监控系统、物流传输系统、各种气体传输系统,而且能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通过这三部分基础性建筑学知识的介绍,共同搭建起建筑概论课程的总体脉络[2]。
2.专业学生的就业逻辑
在大学扩招政策落地之后,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妥善安置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选择。积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校的社会义务,也是学校对学生前途负责的一种社会担当。所以,从课堂教学开始,其授课内容就要围绕着提升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而展开。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引下,按照潜在的用人单位所需的建筑专业知识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打造实用性人才的培训模式。根据社会调研所得数据分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部门、城市给水排水设备研发企业、各种市政改造工程单位、暖通及物业设备维保单位等。除此之外,建筑概论课程还会教授一些建筑专业的常识、专业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等。例如,常见的民用建筑级别划分、建筑防火等级划分、承重材料的识别等常识,为学生在进入就业阶段前夯实基础,为其就业保驾护航。
三、当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招生数量稳步增加,但本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却呈现下降趋势。这其中有大学生扩招后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因素。但不能否认,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未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施工项目所需专业知识不匹配,培训方式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钩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部分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长期得不到更新,甚至仍在沿用十年前出版的教材。也就是说,很多高校仍在向学生传授过时的技术和建设设计理念。这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做法,不仅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其成才的机会,更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的接轨融合[3]。
2.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除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钩的问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现行建筑概论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另一个弊病就是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空洞单一。在社会大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之下,大学理论课程,特别是建筑概论课程的授课形式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授课内容和讲解形式上逐渐容入一些实践性元素。建筑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土建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其内容本身属于纯理论性质,所以这也确实在客观上限制了授课教师讲课形式的灵活性,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是阻碍建筑概论课程授课形式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建筑概论课程同样具有实践调研的价值和意义。吉林大学建筑系就在其课堂形式改革方面作出了表率。该校在建筑概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在拘泥于教材中限定的条条框框,大胆引入教研组自定义的建筑素材作为案例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捋顺了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思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案例的优点和缺点,并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提出设计整改思路。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锻炼了其团队配合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学校方面积极与社会企业沟通,组织学生到各地参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辅以专业的介绍解说,更加加深了学生对建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的改革目标
1.注重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注重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从历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人数比例的图例就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从事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所以概论课程的改革目标也要转向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方向。首先,是对教学大纲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部分是重新审核大纲中的专业内容,对不符合建筑行业规范、明显存在过时或错误的知识点予以删除,对一些被业界人士普遍看好的技术,以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应用的知识,原有大纲中不涉及的要予以增加,重视程度不足的要予以重视,总之要确保教学大纲符合建筑行业现有的技术体制和行业标准。不仅如此,还要出台书面文件规范定期审核检验教学大纲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次,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筑概论课程中的所谓“动手能力”并非真的要求学生完全一砖一瓦地参与建筑施工,而是在了解熟悉建筑施工的主要流程之后,通过大量品鉴其他人完成的成品设计,提升自身的“眼力”,以达到融合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的目的,这才是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注重对课堂教育的多元化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革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媒手段日新月异,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所发布的各种形式载体所承载的消息来获得信息。这是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普及的重要优势。而传道受业解惑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从教学角度出发,很多知识的传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传播的优势与学生对接。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存在很多定义性质的知识,这给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供了渠道,根据建筑概论课程的特点,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比如,通过3D模型演示比萨斜塔等建筑物倾斜的图片、模拟地基沉降的动画、播放重力式挡土墙施工的视频等,这对加深学生对建筑概念的基本理论理解有着莫大的好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动画、视频情况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教学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学习)成果的检查一定会依赖于考试(考核)。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其影响最深的改革措施始终是考察方式的改革。因此,对学生(老师)的考察将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部分。而考察方式和考察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和老师学习的重点。为了突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察。所以,在考察内容方面,考察题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题目专门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在考试的组织方面,也可以比过去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考察方式更加灵活,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替代传统的考察,因为考试本身并不是目的,令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才是考试的初衷。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考察方式也应更加灵活多变,比如令考察对象随机选择试题,或由几个考生互相配合完成考察目标,再由考官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打分。
结语
笔者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实际施工情况,具体分析了建筑概论在该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描述了建筑概论课程的授课逻辑。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基于此目的,本文就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行业的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字: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公共设施设计;建筑概论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出于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教学理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着党和国家这一方针政策展开。所以,为国家培养民生领域亟需的专业人才也就成为各大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应用背景
1.强弱电及暖通、空调系统安装调试工程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在建筑领域含盖电力、暖通、空调等专业,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建筑项目的土建工程竣工之后,就需要建筑环境设备工程的施工进场。总体来看,将建筑毛坯改造为基本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办公的场所需要经过电力照明系统工程施工、采暖系统施工、通风系统施工、室内通信系统施工等一系列施工步骤逐步开展。对于有特殊需求和特殊作用的建筑物,其楼体还会增加视频监控系统安装、门禁安防系统等职能楼宇弱电工程。目前来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控制建筑物内的动力能源系统,以及对环境的智能调控是弱电系统工程的前沿领域,智能化楼宇的改造工程也将成为未来建筑改造的趋势。所以,强弱电系统安装调试工程是建筑环境设备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楼宇建筑的通信、安防、节能、智能化改造等职能。在高校课程的安排方面,选择强弱电系统工程作为主修方向的学生,其课程会安排微积分、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电子电工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建筑电气自动化控制基础、弱电工程设计基础等基础性学科,如果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为扎实,可根据兴趣选择与强弱电系统安装工程相关的其他学科,或申请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摩进一步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为将来应用于实际工程施工做好准备[1]。
2.建筑给排水相关工程
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另一个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建筑给排水及暖通相关工程。这方面的工程主要完成建筑物室内环境的调节和改善,包括上下水的给水排水系统、消防系统等。建筑给排水及暖通相关工程所涉及的学科比较繁杂,与逻辑数学、机械、土建工程、热力工程都有联系。选择建筑给排水及暖通相关工程作为主修方向的学生,其课程安排将包括建筑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建筑给排水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等基础类课程。具体学习建筑内部的空气调节、燃气输配、供暖通风的具体原理及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可以进一步学习传热学、建筑环境学、机械设计基础、流体输配管网设计基础等进阶课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将通过学习热质交换设备与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的工作原理,了解整个建筑给排水工程与建筑供暖工程在建筑内的运行原理,通过学习空调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了解空气调节制冷技术。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辅助类的通用知识,如建筑设备工程概预算、建筑概论等,用来对其他方向专业做常识性知识铺垫,也可以用来应对实际工程施工与其他项目环节的衔接事宜。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的基本教学逻辑
1.主要课程安排逻辑
建筑概论是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内的所有土建工程相关课程的基础。建筑概论课程教学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筑艺术,学习建筑的发展史和艺术变迁史,了解世界各地各国文化、经济和建筑艺术的关系。以浙江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概论课程为例,第一节课的题目叫做“怎样认识建筑”,目的是先让学生对建筑及其学科有个最基本的认知。这个认知的建立包括在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居住使用需求等多个层次;在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方面,结合古罗马斗兽场、北京故宫等世界著名的历史建筑,着重讲解建筑的历史记忆和宗教、民族文化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是石头书写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第二部分是建筑技术,在使用需求方面,着重介绍建筑为了适应人的居住使用需求而进行的功能性完善,包括在建筑类型、建筑构造、建筑功能、建筑设备四大方面详细介绍和学习。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建筑学认知之后,进行第二部分有关建筑专业知识的课程,了解建筑从基础、墙柱、楼板、楼梯的构造,了解围护结构的热工知识,了解不同类型建筑对机电的各种要求。在掌握上述知识之后,继续引入案例教学作为第三部分的内容。具体内容可以结合授课教师自身的设计经验选择性传授,一般情况下会以实际案例的剖析来具体讲解。比如,高层建筑核心筒区域的防排烟设计、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医疗建筑的监控系统、物流传输系统、各种气体传输系统,而且能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通过这三部分基础性建筑学知识的介绍,共同搭建起建筑概论课程的总体脉络[2]。
2.专业学生的就业逻辑
在大学扩招政策落地之后,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如何妥善安置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选择。积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校的社会义务,也是学校对学生前途负责的一种社会担当。所以,从课堂教学开始,其授课内容就要围绕着提升学生将来的就业能力而展开。在这一核心思想的指引下,按照潜在的用人单位所需的建筑专业知识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打造实用性人才的培训模式。根据社会调研所得数据分析,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政府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部门、城市给水排水设备研发企业、各种市政改造工程单位、暖通及物业设备维保单位等。除此之外,建筑概论课程还会教授一些建筑专业的常识、专业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和规章制度等。例如,常见的民用建筑级别划分、建筑防火等级划分、承重材料的识别等常识,为学生在进入就业阶段前夯实基础,为其就业保驾护航。
三、当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大学生招生数量稳步增加,但本专业学生就业对口率却呈现下降趋势。这其中有大学生扩招后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客观因素。但不能否认,当前的高校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普遍存在岗位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未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施工项目所需专业知识不匹配,培训方式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钩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部分高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长期得不到更新,甚至仍在沿用十年前出版的教材。也就是说,很多高校仍在向学生传授过时的技术和建设设计理念。这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做法,不仅耽误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其成才的机会,更不利于学生与社会的接轨融合[3]。
2.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除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钩的问题,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现行建筑概论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另一个弊病就是理论课程的教学形式过于空洞单一。在社会大环境发生改变的情况之下,大学理论课程,特别是建筑概论课程的授课形式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授课内容和讲解形式上逐渐容入一些实践性元素。建筑概论课程作为一门土建专业的基础公共课程,其内容本身属于纯理论性质,所以这也确实在客观上限制了授课教师讲课形式的灵活性,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是阻碍建筑概论课程授课形式改革的决定性因素,建筑概论课程同样具有实践调研的价值和意义。吉林大学建筑系就在其课堂形式改革方面作出了表率。该校在建筑概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不在拘泥于教材中限定的条条框框,大胆引入教研组自定义的建筑素材作为案例讲解,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捋顺了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思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案例的优点和缺点,并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提出设计整改思路。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也锻炼了其团队配合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学校方面积极与社会企业沟通,组织学生到各地参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辅以专业的介绍解说,更加加深了学生对建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四、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的改革目标
1.注重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注重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从历年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人数比例的图例就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在从事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工作,所以概论课程的改革目标也要转向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方向。首先,是对教学大纲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部分是重新审核大纲中的专业内容,对不符合建筑行业规范、明显存在过时或错误的知识点予以删除,对一些被业界人士普遍看好的技术,以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普遍应用的知识,原有大纲中不涉及的要予以增加,重视程度不足的要予以重视,总之要确保教学大纲符合建筑行业现有的技术体制和行业标准。不仅如此,还要出台书面文件规范定期审核检验教学大纲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次,在加强理论培训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筑概论课程中的所谓“动手能力”并非真的要求学生完全一砖一瓦地参与建筑施工,而是在了解熟悉建筑施工的主要流程之后,通过大量品鉴其他人完成的成品设计,提升自身的“眼力”,以达到融合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质的目的,这才是培养工程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注重对课堂教育的多元化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革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的改革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媒手段日新月异,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平台所发布的各种形式载体所承载的消息来获得信息。这是信息技术得以迅速普及的重要优势。而传道受业解惑的本质就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从教学角度出发,很多知识的传授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传播的优势与学生对接。建筑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存在很多定义性质的知识,这给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提供了渠道,根据建筑概论课程的特点,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黑板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比如,通过3D模型演示比萨斜塔等建筑物倾斜的图片、模拟地基沉降的动画、播放重力式挡土墙施工的视频等,这对加深学生对建筑概念的基本理论理解有着莫大的好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动画、视频情况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教学形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学习)成果的检查一定会依赖于考试(考核)。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对其影响最深的改革措施始终是考察方式的改革。因此,对学生(老师)的考察将是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部分。而考察方式和考察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和老师学习的重点。为了突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中心思想,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考察。所以,在考察内容方面,考察题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题目专门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等。在考试的组织方面,也可以比过去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考察方式更加灵活,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替代传统的考察,因为考试本身并不是目的,令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才是考试的初衷。除此之外,对学生的考察方式也应更加灵活多变,比如令考察对象随机选择试题,或由几个考生互相配合完成考察目标,再由考官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打分。
结语
笔者结合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实际施工情况,具体分析了建筑概论在该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意义,同时描述了建筑概论课程的授课逻辑。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就业,服务社会。基于此目的,本文就改革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行业的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