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课程重要的一环。在阅读教学中,从评判性视角设计问题群,分析文本信息,深入文本解读,评价和判断文本价值。英语教师通过问题的层级设计,引导学生思维从低阶往高阶发展,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群 问题设计 评判性视角
引言
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课型——高中英语阅读课,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功能。从学习者思维活动来讲,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大脑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进行一系列信息加工,这个过程包括了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教学,教师要立足于阅读文本本身来展开对问题的设计,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学生的思考方向可以更趋向于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设计恰如其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本展开循序渐进的分析、推理和评价。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思维从低阶逐渐转入高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而疏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许多英语阅读教学处于浅层次阅读状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分析、推断甚至评判文本信息、作者观点和写作意图等,未能深入理解文本,更谈不上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高于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且没有提供一定的语言或信息作铺垫。二是教师提问时未能遵循叙述的思维认知规律,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发展脉络,提出的问题相对孤立,问题缺乏序列性和连贯性。同一提问虽有多名学生发言,教师也积极与不同学生互动,但这些发言或互不关联,或雷同重复,说明后续发言的学生并未倾听前面学生的发言并给予恰当回应,多人应答只是热闹的表象,并不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二、评判性阅读视角的课堂提问设计
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能串联文本内容,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
1.读前设问——基于文本话题,激活已有认知
在学生展开英语文本阅读之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依据,将其相关性与文本阅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对文本的信息加工中,有效降低学生文本阅读与理解的难度。
(1)话题的有效引入,活跃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阅读与思考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文本阅读开始环节,可以有效利用话题引入来制造课堂头脑风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活思维,更加积极自主地联系头脑中具备的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投入到对话题的互动中去,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话题内容与结构,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做好准备。
以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为例,单元主题是"运动和健康",从不同方面说明运动除了竞赛的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身心的健康。课本第38页的Reading and Thinking是两篇关于郎平和乔丹作为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领军人物的介绍性文章,短小精悍,阅读难度不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体育传奇人物,并提供一些中外体育巨星的图片和英文简介,激活学生的思维:"Who do you think are legends in sports? Why?""What personalities do you think legends should have?""Why are Lang Ping and Michael Jordon masters in their fields?""How do you understand team spirit?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some of your experiences?"教师还可以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In your opinion, who is the best player in that field? Why?"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讨论也热烈起来了,为后面的阅读部分作很好的铺垫。
(2)预测内容,开启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大标题、小标题,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图片、相关文字说明等进行预测,将文本中的零散信息条理化,帮助学生准确推断文本大意,构建清晰的文本框架,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记忆和评价。
例如,在教学2019人教版新教材里的Unit 1 The Freshman Challenge这篇阅读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标题及文中的图片,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Q1: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look at the topic and the picture?
Q2: Who is the student and in what grade is he in?
Q3: What challenges do you think the he will meet with?
根据图片和标题,学生猜测出文本话题是Adam,freshman,school life, challenges/difficulties。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challenge这个题眼,并聚焦于freshman,school life, courses这三个核心词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以及文本的标题和图片,通过推理和判断预测文本内容。
2.读中设问——梳理文本内容,建构有用信息,培养逻辑思维
阅读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将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获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达到与作者相互交流得目的。同时,阅读教学也是整合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对语言交际有用的信息的过程。在读中设问时,教师应立足文本信息,紧扣文本主题,把握文本主线,遵循认知规律,借助有效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提问应立足文本信息。本文信息对学生的阅读环节起到非常关键的指引作用。教师在展开思维阅读时,要带领学生充分树立好作者意识,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深入语篇,合理推断作者的写作本意,并以此为依据,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精准的推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思维发展为主,不能过分将自己的主观臆测置于学生的思维解读中,这样很容易阻碍学生缜密思维的建立与发展。
例如,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Unit 2是围绕旅行这一主题展开的,内容涉及计划制定、行前准备、景点介绍、旅游文明行为以及旅游业发展利弊的讨论等内容[1]。本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这个板块文本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性文本,介绍了秘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历史文化,语言简洁,不带有感情色彩。第二部分是旅游宣传手册,介绍秘鲁四条不同特色的旅行路线,结构清晰,由小标题引领四条路线,文本大量运用了祈使句及第二人称you作主语的句子,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通读文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两种文本的特点,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information about Peru is covered in this text?
Q2: What is unique to you about this tour?
Q3: What attracts you most about this tour?
教师设计的问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忠于文本解读文本。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旅行安排通常包含的四个方面:number of days(length of visit), transport, accommodation, activity(what to do and see)。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语篇形成结构化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所读文本内容。
(2)提问应围绕文本主题。有效开展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在于围绕文本主题。教师可根据文本体裁、标题、首尾段等来把握主题,提出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问题。
例如,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and Thinking: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这一板块中,教师围绕earthquake 这一主题整合文本内容,提出如下问题:
Q1: Have you noticed that some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Can you tell what they were?
Q2: 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Q3: Why was it one of the most deadly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Q4: How do you think the earthquake would affect Tangshan?
Q5: If you had experienced the earthquake in Tangshan, how would you have felt?
Q6: Many sentences in the text give us a picture of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in Tangshan. Which sentences impressed you most? Why?
在整合文本内容阶段,教师的提问应围绕文本主题,突出文本脉络,帮助学生建构有用信息,从而发展学生的评判性思维[2]。
(3)提问应遵循认知规律。教师在梳理文本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文体特征和内容逻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置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使学生逐步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以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 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的Video Time板块为例,该板块提供了名为"汉字"(Chinese Characters)的视频,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在问答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本单元主篇阅读的内容:
Q1:What is the earliest form of written Chinese?
Q2:Who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Q3: Why do we say China’s present is connected with its past by means of written Chinese?
Q4: Why are so man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to learn Chinese?
学生在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对这篇介绍汉字发展的说明性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思考文本的主题意义——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承的影响,逐渐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高阶思维得到了训练。
3.读后设问——拓展文本内涵,提升质疑和评价思维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内化文本思想,使学生能用所学语言知识对文本内容和观点等发表看法[3]。这时,教师可提出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拓展延伸文本内涵、内化文本思想、发展评判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主张和观点。
(1)就文本的语言知识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和品评文本语言的结构、修辞和功能等,把握文本内涵,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让学生用阅读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和文本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品评文本的语言,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does the word...suggest?
Q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mean?
Q3: Which sentence do you like most?Why?
Q4: What kind of language is used in the passage?
Q5: Why is this word used here? Can we replace it with another word? Why?
(2)就文本的隐含信息提问。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面信息,更要让学生读懂、读透文本内容的关键点所隐含的信息,捕捉和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信息。为了让学生挖掘文本的隐含信息,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Q2: What can we conclude form the passage/the first paragraph?
Q3: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one’s opinion on...?
Q4: What is implied in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Q5: What does the writer really mean when he says...?
(3)就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问。在读后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环境,理解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生成自己的观点,提高思维能力[4]。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ast part of the text?
Q2: 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Q3: For what reason did the writer probably write the passage?
Q4: 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 Why?
(4)就文本信息的拓展点提问。在学生全面、深入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语言输出活动,如让学生选择性地删减原文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意群,让学生预测行文走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文本的结尾,让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为了让学生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所读文本,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Q1: Is there any opinion that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Why?
Q2: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outcome of the event?
Q3: Would you please act out the play in groups of six?
Q4: Can you act out the scenes in the text?
Q5: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poster that calls on others to read[5]?
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课堂的建立,既可以有效改善传统阅读课堂灌输性的弊端,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集层次性、交替性于一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对文本展开合理判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阅读教学 问题群 问题设计 评判性视角
引言
作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课型——高中英语阅读课,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主要功能。从学习者思维活动来讲,阅读可以有效促进大脑通过语言或非语言进行一系列信息加工,这个过程包括了对问题的判断、推理、分析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教学,教师要立足于阅读文本本身来展开对问题的设计,并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学生的思考方向可以更趋向于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设计恰如其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英语文本展开循序渐进的分析、推理和评价。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阅读思维从低阶逐渐转入高阶,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而疏于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许多英语阅读教学处于浅层次阅读状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分析、推断甚至评判文本信息、作者观点和写作意图等,未能深入理解文本,更谈不上发展评判性思维能力。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问题高于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且没有提供一定的语言或信息作铺垫。二是教师提问时未能遵循叙述的思维认知规律,未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发展脉络,提出的问题相对孤立,问题缺乏序列性和连贯性。同一提问虽有多名学生发言,教师也积极与不同学生互动,但这些发言或互不关联,或雷同重复,说明后续发言的学生并未倾听前面学生的发言并给予恰当回应,多人应答只是热闹的表象,并不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二、评判性阅读视角的课堂提问设计
基于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能串联文本内容,推动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促进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
1.读前设问——基于文本话题,激活已有认知
在学生展开英语文本阅读之前,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依据,将其相关性与文本阅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积极参与进对文本的信息加工中,有效降低学生文本阅读与理解的难度。
(1)话题的有效引入,活跃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对学生阅读与思考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文本阅读开始环节,可以有效利用话题引入来制造课堂头脑风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激活思维,更加积极自主地联系头脑中具备的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投入到对话题的互动中去,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话题内容与结构,为接下来的文本阅读做好准备。
以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为例,单元主题是"运动和健康",从不同方面说明运动除了竞赛的目的,更多的还是为了身心的健康。课本第38页的Reading and Thinking是两篇关于郎平和乔丹作为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领军人物的介绍性文章,短小精悍,阅读难度不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体育传奇人物,并提供一些中外体育巨星的图片和英文简介,激活学生的思维:"Who do you think are legends in sports? Why?""What personalities do you think legends should have?""Why are Lang Ping and Michael Jordon masters in their fields?""How do you understand team spirit?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some of your experiences?"教师还可以提问:"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In your opinion, who is the best player in that field? Why?"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课堂讨论也热烈起来了,为后面的阅读部分作很好的铺垫。
(2)预测内容,开启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的大标题、小标题,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图片、相关文字说明等进行预测,将文本中的零散信息条理化,帮助学生准确推断文本大意,构建清晰的文本框架,推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记忆和评价。
例如,在教学2019人教版新教材里的Unit 1 The Freshman Challenge这篇阅读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关注标题及文中的图片,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Q1: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when you look at the topic and the picture?
Q2: Who is the student and in what grade is he in?
Q3: What challenges do you think the he will meet with?
根据图片和标题,学生猜测出文本话题是Adam,freshman,school life, challenges/difficulties。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challenge这个题眼,并聚焦于freshman,school life, courses这三个核心词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以及文本的标题和图片,通过推理和判断预测文本内容。
2.读中设问——梳理文本内容,建构有用信息,培养逻辑思维
阅读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将文本信息与学生的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获得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达到与作者相互交流得目的。同时,阅读教学也是整合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对语言交际有用的信息的过程。在读中设问时,教师应立足文本信息,紧扣文本主题,把握文本主线,遵循认知规律,借助有效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1)提问应立足文本信息。本文信息对学生的阅读环节起到非常关键的指引作用。教师在展开思维阅读时,要带领学生充分树立好作者意识,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深入语篇,合理推断作者的写作本意,并以此为依据,对文本信息进行合理的、精准的推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思维发展为主,不能过分将自己的主观臆测置于学生的思维解读中,这样很容易阻碍学生缜密思维的建立与发展。
例如,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Unit 2是围绕旅行这一主题展开的,内容涉及计划制定、行前准备、景点介绍、旅游文明行为以及旅游业发展利弊的讨论等内容[1]。本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这个板块文本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性文本,介绍了秘鲁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历史文化,语言简洁,不带有感情色彩。第二部分是旅游宣传手册,介绍秘鲁四条不同特色的旅行路线,结构清晰,由小标题引领四条路线,文本大量运用了祈使句及第二人称you作主语的句子,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学生通读文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两种文本的特点,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information about Peru is covered in this text?
Q2: What is unique to you about this tour?
Q3: What attracts you most about this tour?
教师设计的问题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契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忠于文本解读文本。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发现旅行安排通常包含的四个方面:number of days(length of visit), transport, accommodation, activity(what to do and see)。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语篇形成结构化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所读文本内容。
(2)提问应围绕文本主题。有效开展课堂阅读活动的关键在于围绕文本主题。教师可根据文本体裁、标题、首尾段等来把握主题,提出能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的问题。
例如,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 Unit 4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and Thinking: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这一板块中,教师围绕earthquake 这一主题整合文本内容,提出如下问题:
Q1: Have you noticed that some strange things happened before the earthquake? Can you tell what they were?
Q2: When did the earthquake happen?
Q3: Why was it one of the most deadly earthquakes of the 20th century?
Q4: How do you think the earthquake would affect Tangshan?
Q5: If you had experienced the earthquake in Tangshan, how would you have felt?
Q6: Many sentences in the text give us a picture of the terrible earthquake in Tangshan. Which sentences impressed you most? Why?
在整合文本内容阶段,教师的提问应围绕文本主题,突出文本脉络,帮助学生建构有用信息,从而发展学生的评判性思维[2]。
(3)提问应遵循认知规律。教师在梳理文本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文体特征和内容逻辑,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置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化,使学生逐步深入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以2019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一 Unit 5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的Video Time板块为例,该板块提供了名为"汉字"(Chinese Characters)的视频,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在问答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本单元主篇阅读的内容:
Q1:What is the earliest form of written Chinese?
Q2:Who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system?
Q3: Why do we say China’s present is connected with its past by means of written Chinese?
Q4: Why are so man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oming to China to learn Chinese?
学生在这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对这篇介绍汉字发展的说明性文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思考文本的主题意义——汉字对中华文明发展和传承的影响,逐渐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高阶思维得到了训练。
3.读后设问——拓展文本内涵,提升质疑和评价思维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内化文本思想,使学生能用所学语言知识对文本内容和观点等发表看法[3]。这时,教师可提出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拓展延伸文本内涵、内化文本思想、发展评判性思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富有个性化的阅读主张和观点。
(1)就文本的语言知识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鉴赏和品评文本语言的结构、修辞和功能等,把握文本内涵,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让学生用阅读文本中的优美词句和文本思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了让学生品评文本的语言,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does the word...suggest?
Q2: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mean?
Q3: Which sentence do you like most?Why?
Q4: What kind of language is used in the passage?
Q5: Why is this word used here? Can we replace it with another word? Why?
(2)就文本的隐含信息提问。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表面信息,更要让学生读懂、读透文本内容的关键点所隐含的信息,捕捉和理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信息。为了让学生挖掘文本的隐含信息,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title of the passage?
Q2: What can we conclude form the passage/the first paragraph?
Q3: What can we infer about one’s opinion on...?
Q4: What is implied in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Q5: What does the writer really mean when he says...?
(3)就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问。在读后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环境,理解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生成自己的观点,提高思维能力[4]。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
Q1: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last part of the text?
Q2: 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Q3: For what reason did the writer probably write the passage?
Q4: 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 Why?
(4)就文本信息的拓展点提问。在学生全面、深入理解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性语言输出活动,如让学生选择性地删减原文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意群,让学生预测行文走向;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文本的结尾,让学生进行拓展讨论。为了让学生应用实践、迁移创新所读文本,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Q1: Is there any opinion that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Why?
Q2: How do you feel about the outcome of the event?
Q3: Would you please act out the play in groups of six?
Q4: Can you act out the scenes in the text?
Q5: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poster that calls on others to read[5]?
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课堂的建立,既可以有效改善传统阅读课堂灌输性的弊端,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集层次性、交替性于一身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对文本展开合理判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