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为了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创新成为当下职业教育革新的必要方向,立于这一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务必展现出自身新的特色,以提升国际交流水平为导向,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完成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简要列举了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所表现出的一些现状,再以国内部分优秀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为案例,总结和学习其中优秀经验,总结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提升国际交流水平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行性路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发展  国际交流  合作办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驱动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常态,这也就意味着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型、高端型、复合型等高素质人才,而一流的国际交流水平不仅是对当下人才的现实需求,也是对高职院校提出的现实要求。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得到提升,所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符合创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标准,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中才能更具影响力。
一、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的现状分析
1.缺少交流的平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在探索创新发展过程中,已经陆续走向与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从宏观角度来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本质来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即国际合作办学的制度没有得到完善,虽然与国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对于国外院校的属性、水平、优势等信息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了解,基本依赖于中介结构等中间方进行了解,缺少一个稳定的信息交流平台。又或是双方建立有这样的交流平台,但却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性作用,双方仍然存在严重的信息壁垒,这明显成为阻碍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提升的首要因素[1]。
2.定位模糊,概念不清
我国高职院校在与合作院校进行交流时,通常为院校自发性的、零散的、表象式的交流,如留学生的派遣问题、课程设置、教师之间的业务交流等,这些交流项目均没有展现出国际水平,交流探讨的问题过于浅显,不利于推动国际合作办学的进一步深化,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在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品牌和形象建立。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时,未与我国国情以及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所形成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不符合高职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真实情况。第二,所达成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没有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组织机构部门的指向与规划相协调,无法对高职院校形成影响力和创新力。
3.模式单一,缺乏特色
我国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和合作多是以N+N的留学深造模式为主,即学生在院校完成几年学业后再输送学生前往国外留学深造几年。不难看出,这一模式从形式看确实是在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也可以说我国高职院校是在充当留学服务中介机构的角色,且相较国内,国外消费水平较高,因此在安排学生留学时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所以说这一模式相对单一,可选择范围有限[2]。再者,我国高职院校会派遣部分教师前往合作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但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外语能力有限,教学最终的学习效果也并不显著,因而高职院校无法通过国际交流达成创新目标。
4.体制固化,缺乏自主权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国际合作项目,但并没有形成高效的对外交流体系,只是一味地追求招生、专升本、校际并购等整体发展计划,没有关注双方交流的深化层面,合作模式中缺乏自主权,体制固化,没有在人才培养、社会影响上创造更高的效益。
二、创新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案例分析
我国有不少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效,其成功案例可供后来者参考。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在中俄教育的合作过程中是以突出自身特色为主,通过交流渠道的拓展,不断引进优质的师资力量,专注提升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留学和就业服务,以此打造极具自身特色的交流合作模式[3]。又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所采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是借助自身所长,为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或技术人员提供铁路专业知识的培训服务,同时也会派遣校内的优秀教师赴国外进行技术指导,将中国铁路技术不断向外推广。又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该校所设置的专业覆盖了整个温州的支柱产业,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的交流合作项目成为当地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性代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最多的高职院校之一,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超过20个域外国家达成合作关系,每个院系均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丹麦、美国等高校开展了交流生项目,在美国的社区学院国际发展协会授权,筹建CCID中国中心,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5个国家、近百余留学生来校学习、超过20名外籍教师常年在校任教。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了应用越南语专业赴越南留学平台,与越南太远经济与经营管理大学签订了应用越南语专业人才共育合作协议;建立学生赴日本、韩国留学的渠道;还积极加强与美国平头谷社区学院(FVCC)的联系工作,为学生搭建到美国平头谷社区学院留学的通道。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与俄罗斯接壤),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开展了俄语专业师生交流,又开展了中韩“大专+本科”和“大专+本科+硕士”直通车国际教育模式,为了推进国际化办学,又启动了泰国分院建设项目,先后吸引了韩国南部大学、日本新鸿农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英国尼斯港塔尔伯特学院、俄罗斯远东国立水产技术大学等国外院校来校访问交流,获得了国外院校的高度好评。不难看出,在当下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就需要开放思想、树立全球意识,从国内外的现实情况去考量、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积极对外建立合作关系,方能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受利,提高学院实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素养的优质人才。
三、创新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国际交流水平遵循的原则
1.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以国际型人才培养为宗旨
全球化发展已成当今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入人心,这意味着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利益在未来仍会不断扩大。在这一形势影响下,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重地,也需联系时代背景,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主动加强与域外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满足其人才需求,提升人才输出质量。院校领导和管理者在规划院校的未来发展和教学任务时,需保持长远视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要以国际化视角审视自身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制定与国际教学理念匹配的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4]。
2.加强国际交流,与世界对接
这里的国际交流主要针对两大板块,一是师资人才交流,二是学生人才交流。教师个人的业务能力是院校国际水准的直观体现,也是决定院校办学水平能否达到国际水准的基础要素,而人才交流是一项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既可以推送院校教师前往合作的域外学校交流学习,更新高校院校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积极招揽国外院校的优秀教师驻校任职,将国外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引入院校,有效完成高职院校的国际水平提升。再者,对于各专业的优异学生,也可通过交流合作为他们提供国外院校学习、深造的机会和平台,拓展国际视野,接触先进技术,提高自身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要积极敞开校门,接纳全球各地的学生入校学习,以此向世界展示自我,展示中国。另外,国际交流除了人才交流还要重视课程交流。课程内容是教学根本,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同样要做到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将国际化知识点纳入内容纲要,采取形式多样化、内容多重化的方式安排课程。
3.合作方式多元化,办学与科研齐头并进
既是立意创新,在国际合作中就需要方式多元,办学与科研合作并行。在办学方面与国际高职院校对接,以校际共建、开办留学班、师资互培、人才共育、联合举办研学活动等方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相互切磋技术提升,共同寻求国际化办学出路,进一步完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树立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拓展全球化视野,让学生了解各国之间交流合作的规则,以期在未来更快、更好地参与到国家建设中来[5]。而科研水平则是考察院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科技无疑是各国之间博弈的砝码,因此,科研领域也会披上国际色彩,高职院校借此开展国际型科研合作也是提升和展现自身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方式。科研水平的提升不限于院校自身独立的创新,院校之间交流合作产出的研发成果不在少数,而这也让国内院校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其具体的合作形式通常有科研人员的交互合作、研究项目的合作、资源合作等。
四、创新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提升国际交流水平的创新路径
1.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扩大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定位准确的目标市场是推动高职院校进行国际交流的前提,从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状况来看,应当以我国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为主,以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为辅。首先,从地缘层面来看,我国与周边诸多国家更易在文化认同上达成一致,有益于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且近年来,我国无论在经济还是科技方面,其发展速度在周边国家和国际中均有目共睹,这也会更加吸引周边国家主动与我国教育文化建立合作关系,同时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在交流合作中的自主权[6]。其次,在这一基础上再积极拓展欧美教育市场,以海外华侨市场为切入点,在合作过程中加深交流,助力我国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市场。
2.突出地方特点,战略创新品牌特色
立足于高职院校所在地,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点,战略化地创新品牌特色,形成特色专业,在国际教育市场中打造自身专业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譬如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便可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带来启示,TAFE在澳大利亚各个州所设立的行政体系和课程专业都各有不同,均会结合各个州的特色形成特色专业,如工艺设计、医疗、家政、美容美发等,多年来不断吸引着国内外人员前往求学,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品牌,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也获得了良好的成果[7]。
3.搭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打破信息壁垒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上的不断深化,双方的信息交流便要求做到对等、畅通,因此务必加强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的搭建。首先建立院校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即以校园网为载体实现信息共享,院校可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发布在校园网平台上,让院校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再者,院校自身所主办的学术期刊可以以国际相关期刊的内容为主导,提升期刊内容的质量与档次,力求在同类院校或专业中形成权威,这样也能帮助院校在对外交流和合作中提升话语权。此外,还可以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处等机构为信息渠道,在交流过程中掌握高职院校目前在国际上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等,从中发现最新动态,寻找合适的合作项目,推动高职院校走出去,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4.注重师资培养,打造专业团队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的提升与教师外文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息息相关,所以说院校要注重师资培养。首先可以采用双语教学,锻炼教师的外语口语能力,也能够正确地教导学生,同时也为院校走向国际教育市场夯实基础。其次,鼓励或提供渠道,让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提升其专业素养。最后,在这一基础上遴选优秀教师人才,组建成院校国际交流的专业团队,以团队为单位再进行详细的角色划分,如专业教学人才、外语翻译人才、团队管理人才等,共同助力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的提升。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虽然日趋成熟,但其国际交流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在实践探索中要做到与我国教育市场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明确自身特色,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的职教理念,方能使高职院校国际交流水平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强化。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