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在系统观念指导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有效突破现实制约,通过多维度思政元素挖掘建构,优化结构形成协同,充分发挥校际良性互动,实现课程思政建设整体优化。
关键词:系统观念  高校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高校课程发展过程中,系统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属于根本方法。其中主要强调,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整体上出发,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掌握,并对事物的本质,以及内在联系,展开深入研究。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系统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思想观念指导,通过多维度思政元素的挖掘建构,坚持系统观念的“分析要素—结构优化—整体发展”脉络,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
一、系统观念及其基本遵循原则
从本质上来看,系统观念不但属于本体论,还属于一种方法论。“所谓系统,主要说的是通过互相关联,彼此制约的各个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多功能总体。”系统观念就是依据系统的构成特点,将系统总体分解为要素,以要素的特征、规模和要素间的联系着手,厘清系统的组成结构、运行机制和作用脉络,以实现对系统属性和功能的根本性认识,是一种宏观与微观并重、解构与建构并存、追求系统整体最优的分析方法。
从整体上来看,系统概念、系统思想,主要将整体观念,以及联系观念,作为主要特点。系统观念是现代系统科学的有机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须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观念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整体性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是思维的产物,人的头脑有着其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来掌握着这个世界,这种方式与我们所认知的艺术精神以及实践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在系统的指导下,明确了人类社会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的范畴,且是在对立统一中变化发展的,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指导[1]。
  坚持系统观念的整体性:第一,要明确整体要素的统领地位,因为系统是由很多个相互关联相互产生影响的要素构成的整体,要突出整体要素高于个别要素,整体决定局部。第二,要明确关键要素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强调重点论和两点论之间有机统一。要抓住主要矛盾,则能够使得各项问题得到有效应对。在各类实践问题处理时,需掌握主要矛盾,在进行主要矛盾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系统效能。此外,也需关注如何梳理次要矛盾,为系统发展创造条件。需要关注局部关键要素存在的重要性,特别是部分关键要素可以视作为组成系统整体的重要内容,与系统形态、效用存在直接关联,如果忽视,会对系统效应造成重大影响。第三,要对不同要素所构成的结构优化,予以充分重视。“如果想要产生一个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不但要具备相关的要素,结构也是必须存在的,换句话说,这一系列要素彼此之间,要具有相互联系,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必须如此,才能够将这一系列要素,产生一个具有各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体。”系统观念既强调整体性视野,也不忽视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作用。各项要素均是系统的一部分,因此其性能、效用均会受系统影响。在系统中的各项要素均需和其他要素保持紧密联系,且在互动作用下完成各项任务,若相互孤立则会造成功能失效。
2.协同性原则
从本质上来看,“各个要素彼此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有的有机整体,都亦是如此”。“针对系统而言,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若干个部分,结合产生的有机体,其中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赖的关系。” 因此,坚持系统观念,就要关注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坚持协同性原则。系统观念强调各要素间的协调关系和优化结构。同样是碳元素,不同结构组成了金刚石或石墨,功能和效应也完全不同,如果结构不合理,要素之间彼此组成内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如果说,结构比较合理,要素之间有着积极的正向影响,还可以优化系统功能,而且还可以提升构成要素的性能。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一方面,与构成系统要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结构相关,随着系统协调性的提升,系统功能也会逐渐改善。 因此,坚持系统观念,不仅要注重系统内在的复杂要素,还要注重内在的结构形态,力求自觉协调结构关系推进系统功能优化,协同推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3.开放性
从本质上来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随着发展而逐渐改变的,不存在毫无变动的事物。在系统观念中,要求我们在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一分为二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把事物看成是一个系统,分析其功能和结构,寻找规律性,并用开放动态的理念处理问题。“针对系统而言,通常情况下,具有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的性质,以及功能。”如果想要将系统观念有效落实,便必须要秉承着开放性的原则,在对问题以及事物进行审视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对系统与环境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分别根据系统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展开。
二、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制约
1.课程思政育人与育才相结合整体格局尚需构建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必须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以及知识传授三方面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地进行立德树人,三者缺一不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到,职业教育同样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致力于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以及高能力的人才。而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课程思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将育人与育才相结合。但从目前情况看,很多高校在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方面还缺乏整体设计,出现重视育才、忽视育人的情况。从整体角度而言,课程教授知识较多,偏重于理论知识传递,对学生实践水平提升缺少关注,
但对“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缺乏深入思考。具体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不够系统,完全脱离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缺乏科学理解和定位;挖掘思政元素不到位,对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缺乏系统科学设计,变得生搬硬套引起学生反感等。
2.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推进格局尚需完善
针对课程育人来说,本质上属于一个具有较为复杂的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将各种课程,能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开展,产生对应的系统效应。然而,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协同推进受制约的问题。
现实情况是,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尚未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尚未形成融合效应,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打造、方式创新尚未形成协同发力的大格局。仍然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部分人的事、部分课的事,或者说,是“专人”的事、“专课”的事,完善与建构协同育人机制还存在难度。这里既有协同育人理念“淡薄”的认识问题,也有协同育人建设“粗放”的机制问题。在新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不同种类的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共同推进,实现双向发展[2]。
首先,表现在教师之间缺乏协同,未形成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和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其次,体现在课程彼此之间协同性比较差。众多周知,高校课程类型众多,不同类型的课程有些较大的差别,他们的教学目标、教育方式都有不同,所以说经常会出现课程之间完全独立,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状态。而且大家普遍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有一定的误区。课程活动属于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多群体的活动,高校的每一个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到学生的每一个课程当中。
3.课程思政建设开放共享局面尚未形成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在各个地区的各个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根据区域和学科为依据进行划分,并要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师培训、教师讲座以及教师座谈会等。其中,可以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与共享性,来促进各个高校之间的信息交流。目前,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仍是“单打独斗”的情况,尚未形成合力,课程思政方面的校际省级经验交流不够畅通、不够充分,校际优质课程思政资源没有发挥最大效用。
三、以系统观念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建设,从本质上来看,并非属于增加一门课程,而属于一项活动,在学科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不是某门课程、某项活动、某个片段、某个环节“课程思政”的单打独斗,而是在系统观念的带领下,对课程观以及教育观,进行重新塑造,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真正地加入到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在整个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濡染熏陶的叠加效应。
1.坚持整体最优基础上实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系统观念之所以要对系统整体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解构与建构,厘清系统组成要素和结构脉络,就是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发展模式,以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优发展。系统观念以整体最优为发展目的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在相关制度建设中合理规划、科学研判,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最优。
高校课程思政在系统观念指导下,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以高校特色为基础的课程思政方案,方案需要突出学校特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并积极拓展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性元素,并充分进行利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隐性教育的优势,构建隐性教育体系。深入了解并掌握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课的特点,来挖掘潜藏在其中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育人。
 其次,要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横向看,包括审美、道德、政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的子目标;从纵向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凭借两种方式,将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第一种是内生,即专业知识本身存在的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倾向,以及家国情怀等相关思政元素;第二种是植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将思想政治方面的元素融入到其中。
2.坚持结构最优基础上完善课程思政协同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同各方育人主体、整合各种育人资源才能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首先,形成“跨界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如果想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是最关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积极的状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加入其中。与此同时,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团队质量的好坏与否,会对课程教学的质量以及效果,造成本质上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打造出一支由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大国工匠及优秀校友“跨界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其次,构建“立体多样”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课程,不仅仅体现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上,与此同时,其具有的内涵以及外延,还十分广泛,覆盖着多个领域,包括课程地位、课程体系与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及其每个学习环节之间的关系(课堂、实习、闲暇、生活)。也就是说,还必须解决课程思政与环境、学习、生活两张皮的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应包括以下课程体系建设:实施思政融入专业教育的轴心课程;开发艺术、体育、科技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课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系统育人的渗透课程。
3.坚持良性互动基础上推进课程思政开放共享
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合作,有效助推将外部资源引入校内,使院校之间利用教学合作建立以课程思政为基本导向教育新生态。
一是“广共享”。建立健全校际、校馆、校行优质思政工作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各种活动,如学术交流、教学竞赛以及项目研究等,根据各个领域以及学科专业,来进行各种典型的教学活动,如现场教学观摩,或者是教师教学培训等。建设国家、省级、校级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供校际学习借鉴。
二是“重合作”。建立课程思政领域的校际、校馆、校行“手拉手”集体教研制度。充分发挥各高校、各专家的作用,采取集体研讨、讲座指导、主题模块合作、专业背景互补等合作方式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打磨精品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三是“搭平台”。根据高校教育的专业大类筹建课程思政研究分院,如医学类课程思政研究分院、工学类课程思政研究分院等,潜心研究相应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学生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等的新要求、新规范,寻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凝聚合力、整合资源。利用数字化教学云平台及互动课程开发技术,打造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数字化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文献支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课程思政数字化教学、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及课程思政信息咨询六个平台,在线开展课程思政资源征集、标准的研究与发布、课程建设、师资培训、赛事组织等工作,展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实现方便、快捷、充分的资源共享。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