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苏联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可见,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
关键词:爱 鼓励 尊重 理解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DOI:
引言
人类有许多种情感,而作为教师最应具备的情感就是爱,爱是教师特有的职业,道德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只有爱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只有爱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也只有爱,才能真正唤醒那一片沉睡的土地,长出葱绿的小苗。爱是通向心灵的桥梁,2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深认识到:爱,是教师的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我在教学中本着这样的原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习上严格要求,生活上体贴入微,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一、学习理论,提升素养
我每天有计划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认真学习课标为自己充电,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工作实践相结合;认真备课、上课,教后反思,把不足之处整理总结,并虚心地向同事请教,学“百家之长,补己之短”,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孩子们都爱上我的课。课上,我绘声绘色地把知识点讲得透彻、清晰、明了,教给孩子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也不忘每天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无德无以为师,德高方能为师”,一个有才无德、言行不一的教师, 学生是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的。一个好教师不仅对学生有知识能力上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上的感召力。所以日常生活中,我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要想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书必须有术,有术要尽心,育人要有方,有方须耐心。教师应坚持用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渊博的理论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高超的教学艺术,丰富的工作经验,独特的教学风格,幽默的教学语言,极强的教研能力,成功的学术成果,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进行“传道,授业,解惑”[1]。
、了解学生,一视同仁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做到爱孩子。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无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后进生,均应一视同仁,而且对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我们还应该给予更多关注。解决他们在生活中的困难,是保障这些贫困学生在校安心学习的前提。也许有人会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家一个孩子生活不成问题,但也真有让我们想不到的困难家庭。我班的一位同学,父亲脑出血后瘫痪在床,话都不会说,母亲糖尿病眼底出血,看不清东西,家里除低保一点经济来源都没有,而且孩子母亲陪着父亲在医院做康复,常年都不在家,孩子经常是在奶奶家和姥姥家轮流过。对这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我们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及时关注孩子每天的心情变化,对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都要及时给出意见,及时处理解决。班级中的另外一个群体——后进生,也是我经常关注的点。后进生由于学习不用功,成绩落后,自尊心就会受到挫伤,他们总认为教师对自己有偏见,常常感到周围的人对自己不关心,因而往往自暴自弃。但他们渴望得到温暖,教师只要及时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课堂中,根据后进生的需要和水平合理地设置一些问题,启发他们动脑、动口、动手,通过思维实践去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及时地去鼓励他、赞扬他,这样会让他们重拾自信心。马克吐温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人人都爱听好话,听到赞扬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们呢?对于班上的优等生,我不会去过分袒护他们,虽然好学生是老师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但人无完人,好学生也会有缺点,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及时地给予指正,帮助他们克服,使他们不断地进步;对于班上的中等生,我时刻密切关注,因为这些学生在班级中所占比例比较大,抓好这些学生的工作,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时督促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克服思想障碍,他们会进步很快,同时,他们的进步对好学生起着促进作用,也能调动后进生,使他们也能不断进步。
、赏罚分明,鼓励进步
学校明确规定不许体罚学生,我觉得是非常对的。但我还认为对于犯了错的孩子,如果不惩罚,只好言好语劝说教育,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起作用的(此观点只代表个人意见)。我们提倡的教育方式是奖励和赏识,惩罚是在奖励赏识劝导说理无效的情况下做出的最后选择。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同时也意味着文明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准则规范,通常所说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有强制性。比如,在一个集体中,一个人违纪必然妨碍更多的人学习,这样为了尊重多数人的学习权利,必须剥夺“个别人”的学习权利,也就是说,必须给予必要的惩罚。“教育”本身包含着惩罚的因素,可见教育惩罚是万万不可少的!
小学生们天真、淘气,辨别是非的能力弱,自控能力不强,所以他们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都很平常,也很容易理解,但教师不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拿一回当百回。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而惩罚就是为了改正错误和改掉坏习惯而设置的。我们要相信孩子在经过惩罚之后,能够吃一堑,长一智。犯了错误,就要承担后果,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学生对自己负责[2]。
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原来带上届孩子的时候,学生“大主意正”,想要让所有学生都“服服帖帖”,那就必须把规矩立好,细小到上间操站队说话怎么办,违反学校纪律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怎么办。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给学生的惩罚必须是他力所能及能完成的任务,他犯个错误,你让他把课文抄一百遍,他写不完你也对他没办法,他就会想:反正我没写完,老师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这样的惩罚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在“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特别是对一些优等生,他们即使犯了小小的错误,也绝不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他们应该更严厉,否则他们就会难以面对挫折,难以面对批评,这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3]。
当孩子们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有进步的时候,我都会给予奖励: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像一束光照耀着孩子幼小的心灵;一张小粘贴,可以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一颗小星星,可以看出为集体争光的决心;那一张张奖状,更证明了自己的无限潜能!
、尊重学生,以身作责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有礼貌地对待学生,给学生以长辈式的爱护,朋友似的关心。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从生活中的细节处去关心孩子。比如,冬天天气冷,值日生用的水特别凉,我都会让孩子头一天晚上把水接好了,这样值日时就不会特别拔手。爱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到,达到思想感情上的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最好的效果。“老师,你累了,歇一会吧!不用你看我们,我们一定能做好的,请你放心。”“老师,我会努力的,不会让你失望。”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就会觉得一阵阵暖流在心中荡漾。“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只有从情感上亲近你,教育才能有成效。另外,在和孩子谈心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谈心是借助一定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下进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我很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当有其他教师在的时候,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偶尔别的老师在敲敲“边鼓”,有些自尊心特别强的孩子就会接受不了,反而会引起反感,这样的说教就没有什么效果了。所以,我会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在谈心的时候,我经常会先听学生说,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然后再与他们真诚地交换看法,求同存异。这样我成了学生的知心人,学生也愿意倾吐自己的想法,这样谈心就会是很成功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在该严肃时要严肃,该缓和时就缓和,始终给学生以诚恳的感觉,学生才能够对谈话内容印象深刻话才能够往心里面进。[4]
老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教育导向就是学生自觉努力的目标,教师说的话就是学生想说而未能尽力意的话,教师不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学识令人钦佩,另外在服饰、仪表以及人格、气质上都应尽力去做到使学生仰慕。此外,教师风趣、幽默会使其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进而影响学生人生追求。所以教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楷模。比如,我要求学生桌面摆放整齐,桌堂要整洁,桌下不许有垃圾,教师本人也会做到讲座上从来不放杂物,讲座下面的本簿摆放整齐,给学生做出表率;特别在劳动中,我都是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利于带动整个班级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任务。从学校的集体生活到家庭活动、社会交往都要严格要求,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信息网络,学生无论在哪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促使学生培养一种自我约束能力!
五、寓教于乐,和谐教育
古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把这种师生间的亲密的影响力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人,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乃至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影响到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5]教师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可以影响学生领悟和体验生活与艺术,让学生学会不仅用眼睛而且是用心灵去感受真、善、美。
教师的情感投入应随着学生听课情绪变化而变化,这里包括热情鼓励,耐心讲解,及时引导等。即把握施教的时间、地点,场合,契机。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影响课堂氛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学生听课的情绪也能为之一振,听课注意力也能高度集中。同时,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尊重、关注、赏识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5]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敢想、敢说、敢问,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一个孩子如果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对他是不利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成功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并通过这种体验,激发起继续探索创新的欲望,以争取更大的成功。
结语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书育人自古以来就是一门艺术,作为老师如果是真心地热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停留在学生的身上,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也会把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一定会开展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热爱、理解、尊重、并且时刻关注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总之,老师对学生的深厚情谊是打开学生心灵门扉的一把有效的金钥匙,是通向学生心灵的一座桥梁。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