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力量单薄、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以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为例,提出全面、协同推进“一二三四五”的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即从一个育人理念、两个育人目标、三大工作系统、四种育人合力和五大育人重点内容,协同、全面提升资助育人质量,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助学、筑梦、育人,对高校基层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资助育人;全面;协同;家庭经济困难生;高校基层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2-3]。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对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4]。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着教育力量单薄、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很好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5]。如何全面、协同推进高校“助学、筑梦、育人”的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基层学院的资助工作者需要寻求更多资助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内涵式、发展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模式。
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 在资助程序上注重实效性,缺乏全程性、协同性
目前,高校基层学院的资助工作程序注重解决经济困难,缺少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全面关注。因此,高校要打破资助工作过于集中于资助负责老师一人的局面,形成与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等的协同作用,壮大资助育人力量,将教育拓展到资助育人的全过程[6]。
2. 在资助内容上注重保障性,缺乏发展性、成长性
目前的资助工作内容集中于物质帮助,较少考虑资助工作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的教育意义。资助工作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品格、能力发展,强化勤工岗位、义工活动、诚信教育等常规工作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受助的同时接受教育。
3. 在资助效果上注重全覆盖,缺乏个性化、多样性
目前的资助育人工作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缺少个性化的教育措施,活动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档案,个性化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利用党建、团委和学生会等各类学生团体、“五室一站”平台等,全面引领思想、激励情感、塑造品格、培养能力、关注心理。
二、 坚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理念”与“两个目标”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要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即以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首要育人理念,以及“两个目标”,即“资助”是基础目标,做到精准扶贫,兼顾效率与公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解决物质困难,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育人”是重点目标,让扶志与扶智结合,帮助学生健全心智、完善人格、提升能力。总之,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实现助学、筑梦、育人服务。
三、健全资助体系的“三大系统”,夯实助学、筑梦、育人的服务基础
1.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监督管理系统
高校应积极构建自下而上的资助监督系统和自上而下的资助管理系统,具体组成依次为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年级资助负责人、班级资助委员、班级资助评议小组,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等工作;系统成员自下而上监督学生日常经济状况、学生资助经费下发、学生资助工作落实等情况[7]。
2.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服务系统
基层学院的资助工作在资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爱心俱乐部”具体开展。“爱心俱乐部”是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管理服务的组织,主要由一名资助助理和多名板块工作负责人组成,分为资助团、贷款团、勤工团和义工团四大板块。其中,资助助理为主要学生负责人,统筹学生团队的资助管理工作,负责核心板块资助团的相关工作,主要协助开展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国家三金等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贷款团主要协助开展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手续办理、情况登记、还款诚信教育等工作;勤工团主要协助进行校内勤工岗位的人员招募、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义工团以公益积分为抓手,组织院内家庭经济困难生开展义工活动,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学院和学校的劳动回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因此又称“阳光义工团”。
3.家庭经济困难生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家庭经济困难生,高校应充分利用班级资助委员和评议小组的作用,以严格保密为基础,在困难等级认定等工作开展时,对参评学生日常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整体表现开展评议;动态掌握相关同学的日常表现和生活作风,班级资助委员协同心理委员定期收集同学们是否有家庭突发事件,及时上报资助负责老师和心理工作负责老师,以便及时关心关怀,甚至提供相关的资助。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信息收集表”,每人一表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四年资助等级、受助情况、学业和综合测评情况、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等内容,四年内持续更新,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校表现的综合体现;同时,每学年建立资助台账,统计本学年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生主要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等级、获得奖助学金情况等内容,便于了解当下学生家庭和受助情况。以纵向的学生四年信息收集表与横向的每年所有学生资助情况台账结合,全面收集掌握学生信息,便于开展管理和资助育人工作。
四、加强工作团队的“四个协同”,拓展助学、筑梦、育人的教育合力
1.与各类学生团队的协同
资助育人工作应与学生党建、团委、学生会、“五室一站”等学生团队的相关活动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优势。例如,推行资助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在家庭经济困难生中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树立优秀学生党员典型,在家庭经济困难生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选取团委和学生会的特色学生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活动、红十字会的关爱活动、学术科技部的学科专业特色活动等,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利用学校特有的学生宿舍区“五室一站”(是广州大学党建进公寓实践育人工程,由党团活动室、综合阅览室、互助学习室、专业辅导室、休闲康体室、心情驿站构成,是学生公寓党建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的平台),把勤工助学学生打造成“五室一站”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功能室开展活动,锻炼学生工作的能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与义教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奉献爱心的同时锻炼能力。
2.与班级管理老师的协同
资助负责老师应协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对接党员老师等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加强学业指导和生活关注。例如,资助负责老师了解到学生家庭有重大变故,联动年级辅导员关心关注,及时提供帮助,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班主任、班级对接党员老师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与学生交流,进行学业指导、考研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等,跟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
3.与专业老师的协同
在基层学院,资助负责老师与专业老师协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业和专业发展指导。例如,在理工科学院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下,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化学节”“趣味化学设计大赛”等学术科技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专业和科研兴趣;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生加入老师科研团队,组织优秀者参加学科竞赛组队;专业老师通过开展考研动员及辅导、专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考研率,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升学的有效途径。
4.与行政教辅人员的协同
行政教辅人员是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服务的“第一窗口”,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理念,为学生办实事,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因为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便于掌握学生的状态,遇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发现,与相关老师协同处理[8]。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勤工助学岗位协助行政教辅老师开展工作,老师们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教育,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
五、推进育人内容的“五个注重”,提升助学、筑梦、育人的教育质量
1.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引领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塑造阶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资助育人工作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价值引领,以引导学生思想为出发点,通过树立榜样、义工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
2.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感激励
情感共鸣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资助工作者应保守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隐私,充分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学生,才能更加容易走入学生内心,通过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建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3.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品格塑造
道德品质教育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开展义工活动、志愿服务、军训服回捐等,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回报;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教育学生懂得自强自立;通过助学贷款按时还款提醒,开展诚信教育;通过组织舍区卫生大扫除、美化校园环境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资助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4.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能力培养
家庭经济困难生能力的综合提升也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首先在资助认定、国家三金的评定中对学业成绩有基本标准,明确对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要求;通过朋辈交流、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动、考研交流会、专业教师辅导等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搭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平台,通过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关怀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因为家庭原因自尊心强、内心更加敏感。资助工作中要保护受助学生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通过宿舍长、资助委员、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关注动态和情绪变化,并及时疏导,利用好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力量开展咨询。通过学院心理协会开展团体辅导、电影赏析、沙盘游戏、“神秘来信”倾诉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多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形成全面系统的局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基层学院应利用现有经验,结合学生具体特点和学院实际情况,在坚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育人理念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活动资源,以全面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品格、能力和心理为重点,解决好与其他师资力量的协同教育这一难点,将资助育人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提升育人质量,更好地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助学、筑梦、育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资助育人;全面;协同;家庭经济困难生;高校基层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学生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1]。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学生资助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教育现代化[2-3]。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对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发挥着重要作用[4]。目前,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着教育力量单薄、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不能很好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5]。如何全面、协同推进高校“助学、筑梦、育人”的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基层学院的资助工作者需要寻求更多资助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探索内涵式、发展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模式。
一、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 在资助程序上注重实效性,缺乏全程性、协同性
目前,高校基层学院的资助工作程序注重解决经济困难,缺少对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全面关注。因此,高校要打破资助工作过于集中于资助负责老师一人的局面,形成与年级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老师等的协同作用,壮大资助育人力量,将教育拓展到资助育人的全过程[6]。
2. 在资助内容上注重保障性,缺乏发展性、成长性
目前的资助工作内容集中于物质帮助,较少考虑资助工作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的教育意义。资助工作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品格、能力发展,强化勤工岗位、义工活动、诚信教育等常规工作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受助的同时接受教育。
3. 在资助效果上注重全覆盖,缺乏个性化、多样性
目前的资助育人工作追求全体学生的参与,缺少个性化的教育措施,活动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档案,个性化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充分利用党建、团委和学生会等各类学生团体、“五室一站”平台等,全面引领思想、激励情感、塑造品格、培养能力、关注心理。
二、 坚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理念”与“两个目标”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要始终坚持“一个理念”,即以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首要育人理念,以及“两个目标”,即“资助”是基础目标,做到精准扶贫,兼顾效率与公平,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解决物质困难,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育人”是重点目标,让扶志与扶智结合,帮助学生健全心智、完善人格、提升能力。总之,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家庭经济困难生实现助学、筑梦、育人服务。
三、健全资助体系的“三大系统”,夯实助学、筑梦、育人的服务基础
1.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监督管理系统
高校应积极构建自下而上的资助监督系统和自上而下的资助管理系统,具体组成依次为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资助服务团队、年级资助负责人、班级资助委员、班级资助评议小组,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各类奖助学金评选等工作;系统成员自下而上监督学生日常经济状况、学生资助经费下发、学生资助工作落实等情况[7]。
2.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服务系统
基层学院的资助工作在资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学生资助服务团队——“爱心俱乐部”具体开展。“爱心俱乐部”是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管理服务的组织,主要由一名资助助理和多名板块工作负责人组成,分为资助团、贷款团、勤工团和义工团四大板块。其中,资助助理为主要学生负责人,统筹学生团队的资助管理工作,负责核心板块资助团的相关工作,主要协助开展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国家三金等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贷款团主要协助开展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手续办理、情况登记、还款诚信教育等工作;勤工团主要协助进行校内勤工岗位的人员招募、选拔、培训和管理工作;义工团以公益积分为抓手,组织院内家庭经济困难生开展义工活动,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生对学院和学校的劳动回馈,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因此又称“阳光义工团”。
3.家庭经济困难生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家庭经济困难生,高校应充分利用班级资助委员和评议小组的作用,以严格保密为基础,在困难等级认定等工作开展时,对参评学生日常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整体表现开展评议;动态掌握相关同学的日常表现和生活作风,班级资助委员协同心理委员定期收集同学们是否有家庭突发事件,及时上报资助负责老师和心理工作负责老师,以便及时关心关怀,甚至提供相关的资助。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信息收集表”,每人一表收集个人基本信息、家庭信息、四年资助等级、受助情况、学业和综合测评情况、自我评价和老师评价等内容,四年内持续更新,是家庭经济困难生在校表现的综合体现;同时,每学年建立资助台账,统计本学年在校家庭经济困难生主要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等级、获得奖助学金情况等内容,便于了解当下学生家庭和受助情况。以纵向的学生四年信息收集表与横向的每年所有学生资助情况台账结合,全面收集掌握学生信息,便于开展管理和资助育人工作。
四、加强工作团队的“四个协同”,拓展助学、筑梦、育人的教育合力
1.与各类学生团队的协同
资助育人工作应与学生党建、团委、学生会、“五室一站”等学生团队的相关活动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优势。例如,推行资助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在家庭经济困难生中进行爱党爱国教育,树立优秀学生党员典型,在家庭经济困难生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选取团委和学生会的特色学生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服务活动、红十字会的关爱活动、学术科技部的学科专业特色活动等,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利用学校特有的学生宿舍区“五室一站”(是广州大学党建进公寓实践育人工程,由党团活动室、综合阅览室、互助学习室、专业辅导室、休闲康体室、心情驿站构成,是学生公寓党建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的平台),把勤工助学学生打造成“五室一站”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功能室开展活动,锻炼学生工作的能力;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与义教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奉献爱心的同时锻炼能力。
2.与班级管理老师的协同
资助负责老师应协同年级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对接党员老师等力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加强学业指导和生活关注。例如,资助负责老师了解到学生家庭有重大变故,联动年级辅导员关心关注,及时提供帮助,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班主任、班级对接党员老师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与学生交流,进行学业指导、考研动员、思想政治教育等,跟学生的近距离接触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异常情况。
3.与专业老师的协同
在基层学院,资助负责老师与专业老师协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学业和专业发展指导。例如,在理工科学院浓厚的学术科技氛围下,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参与“化学节”“趣味化学设计大赛”等学术科技类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专业和科研兴趣;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生加入老师科研团队,组织优秀者参加学科竞赛组队;专业老师通过开展考研动员及辅导、专业介绍和就业指导,提升就业、考研率,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升学的有效途径。
4.与行政教辅人员的协同
行政教辅人员是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服务的“第一窗口”,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树立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理念,为学生办实事,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因为日常与学生的接触,便于掌握学生的状态,遇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发现,与相关老师协同处理[8]。另一方面,家庭经济困难生在勤工助学岗位协助行政教辅老师开展工作,老师们应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教育,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和锻炼。
五、推进育人内容的“五个注重”,提升助学、筑梦、育人的教育质量
1.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思想引领
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塑造阶段,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可能出现思想偏差。资助育人工作应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价值引领,以引导学生思想为出发点,通过树立榜样、义工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
2.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情感激励
情感共鸣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有利条件。资助工作者应保守家庭经济困难生的隐私,充分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更多地关心学生,才能更加容易走入学生内心,通过谈心谈话、团体辅导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建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生活态度。
3.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品格塑造
道德品质教育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开展义工活动、志愿服务、军训服回捐等,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回报;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教育学生懂得自强自立;通过助学贷款按时还款提醒,开展诚信教育;通过组织舍区卫生大扫除、美化校园环境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资助知识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4.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能力培养
家庭经济困难生能力的综合提升也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首先在资助认定、国家三金的评定中对学业成绩有基本标准,明确对学习态度和能力的要求;通过朋辈交流、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动、考研交流会、专业教师辅导等方式,提升学习能力。同时,搭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平台,通过经典百书阅读推广活动、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5.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关怀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因为家庭原因自尊心强、内心更加敏感。资助工作中要保护受助学生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通过宿舍长、资助委员、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关注动态和情绪变化,并及时疏导,利用好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力量开展咨询。通过学院心理协会开展团体辅导、电影赏析、沙盘游戏、“神秘来信”倾诉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多年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已经形成全面系统的局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基层学院应利用现有经验,结合学生具体特点和学院实际情况,在坚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育人理念下,充分利用已有的学生活动资源,以全面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品格、能力和心理为重点,解决好与其他师资力量的协同教育这一难点,将资助育人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提升育人质量,更好地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助学、筑梦、育人。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