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社会主义凝聚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遵循。本文通过对云南直过民族社会主义凝聚力文化话语的转换向度,微观探析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等的变换,以符合实践所需,增强文化话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凝聚力。
关键词:直过民族;凝聚力;文化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
 
话语转换是根据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的特点和要求,根据话语对象的需要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话语对象更愿意和能够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内容,以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直过民族聚居区,因其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等特殊性,其文化话语的转换也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与时代任务的转变实现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等的变换,以符合实践所需,达到话语对象对话语内容的认同,对话语形式的喜爱,增强话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凝聚力。
一、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转换的必要性
1.话语转换的理论基础
话语是交流的基础,被赋予了立足现实的思想力量,能够对实践主体产生强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会转型,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传统的话语面临着变化和挑战。此时,进行话语转换就符合人的发展需要,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映,更易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与认同。话语转换是在实践过程中话语的转换,包括话语对象、话语内容及话语形式的转换,用受众更喜欢听、更容易懂,从而更能够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内容,以提高受众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话语因此转换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本土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体现人们精神与物质需求的文化话语。随着文化领域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益频繁,文化话语背后也体现着思想的较量,明晰文化话语的构成为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本文对文化话语的构成从主体、对象、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诠释,深入分析和把握文化话语的基本内容,是传播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实现群众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
2.文化话语的价值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核心,是满足聚落形成的内在驱动力,也是直过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凝聚力话语转换的基本前提。"相对于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法律、伦理等话语而言,文化话语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所以,基于日益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是更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凝聚力文化话语的转换与创新才能为人们所主动接纳和自觉追求,从而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
如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对"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文化话语得到了重视,加强社会主义凝聚力文化话语转换,坚持以生活化、通俗化、形象化的话语构建贴合话语对象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话语内容和形式,可以有效增强社会主义凝聚力,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筑固直过民族群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直过民族聚居区社会主义凝聚力。
二、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转换存在问题
1.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的发展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促进,直过民族文化的传播对文化话语转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洪流中,相对于文化领域的精神需求,人们更追寻求物质享受和对消费主义的追捧,这无形中弱化了传统文化话语的生存权力,加重了外来价值观念对本国社会稳定性的威胁。且当前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对传统文化话语的继承,这种继承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即文化话语的发展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传统文化话语中的精华部分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背景下不断被遗失,而落后保守的部分又对人们思想的进步起着负面的制约作用。这种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特别是在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原本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在市场经济以及社会思潮的侵蚀与消解下,文化话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弱化,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直过民族聚居区群众对于文化话语的认同。
2.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转换的困境
(1)话语主体缺失共同话语
作为话语主体,受自身生活习惯、教育理念及年龄等各方面的影响,致使忽略或不能十分准确地把握话语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心理需求,话语对象对此表现出一定的反感情绪和抵触态度。尤其在直过民族聚居区,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话语关系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人们的思想理念、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由此形成的话语差异,加之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之间个人背景、价值观念等不同,促使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很难达成共识,并造成共同话语缺失的局面,所以就要求在强调主体间进行平等话语交往的同时,也要保证主体的话语权力要平等。
(2)话语对象差异明显
“直过民族”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地区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已经进入阶级社会但阶级分化不明显的少数民族群众,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实现社会形态历史性跨越的民族,他们生产生活所在的区域就称为“直过民族”聚居区。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对象主要为直过民族群众,由于历史、社会及地理条件等多重原因,他们有不同的文化特性,所形成的价值观等也不尽相同,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明显。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使得文化话语的对象越来越精细,促进了话语权向普通人、公众和社会的深刻转移,加速了话语传播的多元化、客观化和个性化。
(3)话语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文化话语体现了一定的思想倾向,传达着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对主流话语的选择,基于统治阶级意识为核心的话语系统占据了较大空间,表达了本真诉求的话语却被遮盖,从而使话语的说事能力及话语吸引力大打折扣。话语在内容上脱离了现实生活,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会使话语失去生存的环境,尤其在直过民族聚居区,脱离了现实生活的话语内容很难与民众产生共鸣。如今,直过民族群众接受的信息繁多,也促进了意识的发展,其主体性突出,其所能理解和认同的文化话语更需要接地气,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一旦文化话语表达内容的真实性缺失,对民众来说则毫无吸引力而言,只有合理、合乎真实的话语表达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感染和凝聚人[1]。
(4)话语表现形式单一
话语形式是话语双方的观点、理念、意图等信息传递的必然途径,在话语传播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话语形式体现出其话语内容,从而反映出话语主体的思想及教育目的。文化话语是否对于彻底、全面和准确地反映现实,代表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对群众产生了吸引力是话语转换应该关注的重点,不断地灌输来达到说服人们的目的显然是行不通的,也会使本来被接受的话语在人们心中越来越失去威信。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作用方式发生了改变,各种社会信息和思想观念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得到迅速传播,将社会主义凝聚力的发展推向丰富化与复杂化,对于话语表现形式的改变也是一大进步。但由于区域政治和文化的差异,文化话语特别是在民族地区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重大的挑战。
(5)话语传播途径繁杂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由于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及所提供的人性化服务,使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通过信息媒介,人们来保持与社会的联系并随时关注事态发展、新闻动向,话语传播途径繁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人民群众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其他人。但是,由于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对文化话语转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
三、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转换的实现路径
文化话语要在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共识、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仍有很多问题并具备转换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因此,只有高度重视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的发展,对文化话语做出有针对性的转换,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形势发展需要。
1.提升话语主体效能
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转换的关键在于话语主体必须具备必要的叙事表达能力,能准确、生动地讲述好直过民族故事。否则,“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面对新时代的复杂形势,讲好直过民族故事必须重视提升话语主体效能、增强话语主体对直过民族故事的叙事表达能力。话语主体要以话语对象为实践导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话语对象的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行为特点进行精准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讲述直过民族故事。同时,还要转变叙事表达方式,使直过民族故事富有温度与温情。
2.树立新的话语理念
对于话语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都需要彼此间进行交流。在传统的话语中,习惯了以话语主体为主导向话语对象进行内容的灌输,且话语对象缺少话语权,从而形成了彼此间关系不对等的状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话语权的开放,实现了话语双方的自主化。对于话语对象而言,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增强,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话语权回归的要求也更为强烈。对于话语主体而言,应充分重视并尊重话语对象的话语权,要保障其话语权的获得与实现。因此,必须树立话语权力平等的理念,使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能够顺利进行平等对话,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意识,使话语双方在共享的话语空间对话,从而实现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良好的话语互动关系。
3.尊重话语差异并丰富完善话语内容
新媒体环境促进了话语权的开放,随着话语主体地位的凸显,其与话语对象之间的话语差异也浮出水面,但这种话语差异现象是不能抗拒与隐藏的。对此,我们应持正确看待并持尊重的态度,不能因为有差异的存在而将话语双方对立,它恰恰成为话语多样性的前提,使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不断更新发展,差异能加强话语主体和话语对象彼此的沟通,逐步实现云南直过民族聚居区文化话语转换。我们要积极拓展吸取优秀话语资源,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话语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坚持扬弃与继承的态度,坚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只有真正从大众的生活话语中吸取养分,才能使话语内容贴近人们真正的生活并具备说服力[3]。
4.构建新型话语模式
以往,话语主体向话语对象进行知识和相关内容的灌输,对于所传递的信息话语对象只能被动接受。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话语主体失去了原有的信息优势,新媒体平台使每个人都能成为话语的传播者,使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对此,不仅要重视话语对象本该享有的话语权,打破话语主体与话语对象由于身份与地位差别而形成的角色障碍,更要消除主体间话语沟通的阻力,创造条件使双方有效互动并能够平等对话。话语主体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尊重话语对象的话语权,为双方的对话奠定良好的内容基础,让话语对象对话语内容更好地理解与接受。话语主体不仅要做到以理服人,同时要做到以情动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情感沟通,以缩小话语主客体间的心理差距范围,并注重对话语对象的心理疏导,做到理解与尊重并存。
5.规范话语传播秩序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话语传播秩序,有序推进社会主义凝聚力建设的制度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目前,我国的网络法规仍存在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等缺陷,建立适应主流思想要求的网络法律法规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要健全网络法规,规范话语传播秩序,就要做到从源头上遏制各种试图歪曲社会主义凝聚力的谣言恶语,以法律明确规定互联网服务商应承担的检查与监管的责任。新媒体已然成为话语权争夺的战略高地,面对空前复杂的舆论情势,应当抓住时机,利用新媒体技术在舆论宣传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同时不能摒弃传统媒体的资源与优势,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的深度融合,增强主流思想的解释权与话语权的能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