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洗礼和积淀最终孕育形成的。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以及过去教育方面的不足,当代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继承状况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子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也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研究,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缺失的诱发因素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形成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史中饱经风雨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一种文化。它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1]。朱明光等认为,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基本素养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共同环境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凝练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用于日常的行为活动中,最终淬炼出外化于形的优秀文化气质修养[2]。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事业的接班人,既会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又对自身的思想观念的导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教育策略,以提高其传统文化涵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国家对于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极其重视。2014年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多个文件,要求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全年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和教育[3]。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梳理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时期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传播多样化、复杂化,部分大学生将优秀文化与劣质文化无差别地进行吸收,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取向方面会出现偏差。在中西双方的文化快速交融进程中,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求的热度愈发高涨,其中,最能直观体现出的就是高校大学生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的痴迷,反之,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等不以为意,甚至有部分人连传统节日的来历都一窍不通。刘小兰等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的调查分析表明: 11.8%的测试者觉得没必要学习传统文化,原因在于它对未来的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高校运用抽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了解度的研究,数据显示,73%的大学生了解度极低,9%的高校大学生了解度几乎为零,但95%的人对英语的态度表现相当好[4]。由此可见,在中西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特别是西欧和北美现代文化中的所谓自由与民主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走错了道路,从而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甚至是怀疑和批判。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是旧的、落后的封建思想,应该被摒弃,因为它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因此,中央提出“文化自信”,这一点是极为有意义的。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不足
缺乏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本民族文化意识,亦是新时代存在于高校大学生中一个较为棘手且亟须解决的难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86%的学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相关保护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而唯一需要负责的是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47% 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申遗只是地方政府用作自己的政绩,从而谋求利益”。有研究选取安徽省4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数据结果显示68.43%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而40.58%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没有经常开展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淡漠程度令人担忧,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有待于加强。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一份调查数据表明,超过6成以上的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就没有接触过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研究显示,仅21%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书籍,如四书五经等非常热爱,从不沾手或偶尔翻看占多数;测试学生中有18%的认为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书画和诗赋等所知甚少;调查问卷中还显示,仅24%的人表示一定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和节目,而51%的人视情况而定,25%的人表示一定不会去。针对贵州理工科大学学生做的调研,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21.1%的学生表示“经常主动积极参与”,40.8%的学生表示“经常‘被安排’参加此类活动”,38.1%的学生表示“很少参加”。针对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时代青年对他们自身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方面还非常不到位,同时,对获取这些优秀文化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逐渐提高
基于“文化自信”的立足点,发现当代高校学生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逐渐加深,素养不断提高,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积极认真的态度。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自行实践、认知高度以及意志形成等方面的障碍亟须解决。2021年曹雪等问卷调查显示: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作用怎么样”的选项中,选择“很重要”的比例占到了88%,极大的体现者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5]。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诱发因素
1.受外来文化影响冲击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不断涌入国内,并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地位,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受到一定影响。这些不良文化在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过程中,会严重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调查采访发现,“认真浏览过有关西方文化书籍的人还不到3%,而稍加对西方伦理和文化等了解的人不过1%”。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对从古至今流传下的珍贵经典的阅读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仅8%的人多次看过相关的书籍,而一本也没看过的占15%,有39.8%的学生对老子等古代重要人物的思想及其学术和生平所知甚少”。由此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认知到的西方文化是浅薄的、表层的,其核心和精髓并未接触到,而同时又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所以在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和竞争的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冷静和理智,缺乏对外来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的意识,只是一味地崇拜并且盲目的接受。久而久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和流失是必然的,这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第一,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的成绩和就业情况高度重视,而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高校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有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渠道多是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流于表面,认知肤浅。高校在传统人文课程的设置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的文化导向;第二,民族优秀文化的相关理论教育多,但实践教育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过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研究发现,继国家印发《意见》之后,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目前以选修课和通识课为主,这充分说明重视的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各高校的相关课程类别和传统文化活动仍旧较少。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在文化教育方面下苦功夫,可以通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打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比如,开展诗词朗诵、校园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许鹤等认为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过程中,其实现的路径有四点:(1) 创新大学生的观念,并让新观念形成主导;(2) 提升教师素养,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3) 开展好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疏导;(4) 创新原有的活动方式,使之普及化。因此,想要对高校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从活动形式上强调创新,在成果上进行突破,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高校可以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参考: 一是搭建网格式教育平台;二是开展多维立体式校园活动;三是开展体验式校外实践。
从网络化平台入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研究对央视《经典咏流传》文化音乐节目采用个案分析法,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形式上的不断创新,间接提升高校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是注重内容的普世性,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注重情感共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有研究认为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有五大方面:(1)在大学中普遍开设教育通识课程;(2)深入挖掘各相关类学科中的人文内涵;(3)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4)提高大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素养;(5)加强规范大学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对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提升网络宣传传统文化力度、社会中加强传统文化氛围三个维度的研究中,建构出在传统文化为背景模式下提升高校学子的人文素养的实践方法。张安然等探索和构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通过对江西中医药大学探索发现的“双向模式”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持续的有效实践[6]。研究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在实现路径上,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对个人健康观念养成、道德文明培育和促进社会和谐、生态自然等,从而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研究表明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中,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对于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好比是母与子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依相偎的,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文化在历史车轮中不断壮大、成熟并以此来丰富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素养及教育方面情况总体较为乐观,大学生乃至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提升。但是,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依旧显得薄弱,问题仍旧凸显:第一,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提升,这是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家庭和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更为薄弱;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渗透更为迅猛。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将国家、校园和家庭形成一个稳固的铁三角,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多维度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者、继承者、传播者。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 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策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源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形成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史中饱经风雨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一种文化。它是以儒释道文化为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1]。朱明光等认为,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基本素养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共同环境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凝练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其用于日常的行为活动中,最终淬炼出外化于形的优秀文化气质修养[2]。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事业的接班人,既会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又对自身的思想观念的导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及教育策略,以提高其传统文化涵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国家对于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极其重视。2014年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多个文件,要求我国各级教育机构全年级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和教育[3]。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和梳理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新时期互联网不断发展,网络文化传播多样化、复杂化,部分大学生将优秀文化与劣质文化无差别地进行吸收,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取向方面会出现偏差。在中西双方的文化快速交融进程中,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追求的热度愈发高涨,其中,最能直观体现出的就是高校大学生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的痴迷,反之,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清明节等不以为意,甚至有部分人连传统节日的来历都一窍不通。刘小兰等通过网络发放问卷的调查分析表明: 11.8%的测试者觉得没必要学习传统文化,原因在于它对未来的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高校运用抽样调查法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了解度的研究,数据显示,73%的大学生了解度极低,9%的高校大学生了解度几乎为零,但95%的人对英语的态度表现相当好[4]。由此可见,在中西文化大交融的过程中,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特别是西欧和北美现代文化中的所谓自由与民主观念,导致很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理念走错了道路,从而对传统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甚至是怀疑和批判。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是旧的、落后的封建思想,应该被摒弃,因为它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因此,中央提出“文化自信”,这一点是极为有意义的。
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不足
缺乏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本民族文化意识,亦是新时代存在于高校大学生中一个较为棘手且亟须解决的难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86%的学生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相关保护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而唯一需要负责的是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47% 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对传统文化的申遗只是地方政府用作自己的政绩,从而谋求利益”。有研究选取安徽省4所比较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数据结果显示68.43%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而40.58%的学生则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并没有经常开展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这说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淡漠程度令人担忧,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有待于加强。
3.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一份调查数据表明,超过6成以上的同学进入大学以后就没有接触过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研究显示,仅21%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书籍,如四书五经等非常热爱,从不沾手或偶尔翻看占多数;测试学生中有18%的认为对传统文化中的礼乐、书画和诗赋等所知甚少;调查问卷中还显示,仅24%的人表示一定会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和节目,而51%的人视情况而定,25%的人表示一定不会去。针对贵州理工科大学学生做的调研,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21.1%的学生表示“经常主动积极参与”,40.8%的学生表示“经常‘被安排’参加此类活动”,38.1%的学生表示“很少参加”。针对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新时代青年对他们自身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认知方面还非常不到位,同时,对获取这些优秀文化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逐渐提高
基于“文化自信”的立足点,发现当代高校学生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逐渐加深,素养不断提高,归属感进一步增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还需要积极认真的态度。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自行实践、认知高度以及意志形成等方面的障碍亟须解决。2021年曹雪等问卷调查显示: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作用怎么样”的选项中,选择“很重要”的比例占到了88%,极大的体现者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5]。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诱发因素
1.受外来文化影响冲击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不断涌入国内,并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地位,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受到一定影响。这些不良文化在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过程中,会严重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调查采访发现,“认真浏览过有关西方文化书籍的人还不到3%,而稍加对西方伦理和文化等了解的人不过1%”。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对从古至今流传下的珍贵经典的阅读情况调查数据显示“仅8%的人多次看过相关的书籍,而一本也没看过的占15%,有39.8%的学生对老子等古代重要人物的思想及其学术和生平所知甚少”。由此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认知到的西方文化是浅薄的、表层的,其核心和精髓并未接触到,而同时又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所以在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和竞争的同时,大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冷静和理智,缺乏对外来文化取精华去糟粕的意识,只是一味地崇拜并且盲目的接受。久而久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和流失是必然的,这才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足
第一,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的成绩和就业情况高度重视,而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高校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有限,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渠道多是一些古装影视作品,流于表面,认知肤浅。高校在传统人文课程的设置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的文化导向;第二,民族优秀文化的相关理论教育多,但实践教育少。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没有直接或间接参与过学校举办的传统文化类社会的实践活动。研究发现,继国家印发《意见》之后,全国高校陆续开设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目前以选修课和通识课为主,这充分说明重视的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各高校的相关课程类别和传统文化活动仍旧较少。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在文化教育方面下苦功夫,可以通过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打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比如,开展诗词朗诵、校园文化活动、演讲比赛等。
三、如何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许鹤等认为在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过程中,其实现的路径有四点:(1) 创新大学生的观念,并让新观念形成主导;(2) 提升教师素养,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3) 开展好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疏导;(4) 创新原有的活动方式,使之普及化。因此,想要对高校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从活动形式上强调创新,在成果上进行突破,必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高校可以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参考: 一是搭建网格式教育平台;二是开展多维立体式校园活动;三是开展体验式校外实践。
从网络化平台入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研究对央视《经典咏流传》文化音乐节目采用个案分析法,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形式上的不断创新,间接提升高校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二是注重内容的普世性,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注重情感共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有研究认为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对策建议有五大方面:(1)在大学中普遍开设教育通识课程;(2)深入挖掘各相关类学科中的人文内涵;(3)传统文化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4)提高大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素养;(5)加强规范大学教材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对课堂中结合传统文化、提升网络宣传传统文化力度、社会中加强传统文化氛围三个维度的研究中,建构出在传统文化为背景模式下提升高校学子的人文素养的实践方法。张安然等探索和构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通过对江西中医药大学探索发现的“双向模式”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可持续的有效实践[6]。研究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凝聚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在实现路径上,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对个人健康观念养成、道德文明培育和促进社会和谐、生态自然等,从而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研究表明在全国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中,培养中医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对于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好比是母与子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依相偎的,传统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医药文化,而中医药文化在历史车轮中不断壮大、成熟并以此来丰富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素养及教育方面情况总体较为乐观,大学生乃至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提升。但是,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我们的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依旧显得薄弱,问题仍旧凸显:第一,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所提升,这是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和教育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家庭和部分高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更为薄弱;第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渗透更为迅猛。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将国家、校园和家庭形成一个稳固的铁三角,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多维度增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学习者、继承者、传播者。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