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混合式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课堂翻转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教育理念。主要优势在于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性强、积极参与度较高。事物皆有利弊,混合式教学亦存在一定弊端:线上与线下教学衔接不足、知识碎片化、教学形式大于课程内容、线上教学易于放任自流等。在高校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中,如何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应当发扬混合式教学的优势,避免其现存短板,课程设计是关键,立体全方位优秀的课程设计如同精彩的电影脚本,是讲好德育故事的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 混合式教学 金课建设 德育教育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混合式教学当下正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推进,这一高等教育中流行时髦的概念源于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2020年春季学期,混合式教学异军突起,在高等教育中大有取代传统教学方法的趋势。所谓混合式教学实质是线下面授+线上自学。混合式教学中,各高校不遗余力积极推进不同层级的金课建设,包括校级、省级、国家级金课建设。在全面推进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中,需要冷静分析其利弊得失,总结现存主要问题,寻找相应解决对策,唯有如此,才能提升混合式教学的实效性。德育教育因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开设,课程门类存在重复,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照本宣科在所难免,课程内容刻板,缺乏生动趣味性。当前,混合式教学方法旨在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但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教学效果依然如同传统教学方式下存在未尽人意的情况。如何在混合式教学中推进金课建设,引发大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德育教育预期教学效果实质性突破是核心。
一、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的价值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生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网络原住民”,手机成为不可或缺的外挂器官,每天通过手机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八个小时以上。他们习惯于将网络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普遍性乐于接受网络信息,这种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和获取资讯的方式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定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教学”原本是外力影响下迫不得已而为之,当前主动转化为教学改革新的必然方向。混合式教学虽然是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但并未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此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取得了学生认可?以笔者教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法学概论》为例,2020—2021年四学期,随堂调查问卷一千五百余份,对混合式教学满意的占70%,基本满意占18%,认为一般占10%,不满意占2%。从无记名调查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是满意的,认可的,大多数学生之所以普遍性认可混合式教学,源于该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具有独特优势,后者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呆若木鸡、索然无味;前者将课堂翻转过来,让“低头族”抬头,由“独角戏”转向“双边对话”[]。混合式教学最大意义在于从教师主讲改为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满堂灌的授课改为研讨为主,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学,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
传统德育教学普遍教与学都枯燥乏味;教师自言自语,学生昏昏欲睡;教学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弊端。德育教学主题陈旧,教学形式单调,教学理念落后,与新时代德育教育严重脱节。混合式教学克服了上述缺陷,以学习通为例,在该学习平台上,有较丰富的课程资源,习题库、阅读资料、视频等,俨然一个小型图书馆。信息量大、学习资料丰富多样,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教、学、评、考无缝衔接,教师教学的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各高校为了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开展各层级的金课建设。所谓“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言,水课一般指照本宣科、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性和挑战性,教学效果欠佳的授课;金课则具有高阶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方式体现互动性,学习效果具有研讨性和思考性[]。金课成为混合式教学中的王牌、金牌课程,金课含金量高,但并非100%足金,如何克服混合式教学的不足?需先总结混合式教学的利弊得失,对于“利”上述已归纳,那么不足何在?
二、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中现存问题
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各高校高调积极推进金课建设,全面建设金课过程中,应清醒意识到有可能存在资源、资金浪费、效果不尽人意的问题。警惕金课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及时纠偏指正,防止金课建设沦为烂尾工程。
首先不可忽视的现象,高校德育教育混合式教学中有一种趋势,美其名曰“慕课”,实质就是把原来的课堂讲授部分内容,用录课方式上传到学习通或雨课堂等教学平台。把课堂教学内容搬到网上,原来课堂讲授没有吸引力,不可能由线下教学移至线上就会改变。大学生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真学、真懂、真信的少,很大原因可归咎于德育教育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线下毫无吸引力的课程讲授内容,移至网络空间,在无人监管情况下,学生更加不愿意自学,根本不可能改变不佳的教学效果,徒增学生负担,延长了学生学习时间,招人厌恶,刷课成为常态便不足为奇。
混合式线下教学中,有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不良趋势,就是有的教师追求网络教学炫酷的形式,但华丽的外表下,过于注重理论讲述,且理论缺乏生动性,形式大于内容,课堂依然缺乏持续性吸引力;面授中教师一言堂如旧,师生依然缺少互动,线上和线下教学形成两张皮,缺乏有机衔接。与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优点在于注重理论体系化,混合式教学则明显存在知识缺乏系统性,呈现碎片化、零散性。这些已经在混合式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当引以为戒。                   
混合式线上教学虽然具有方便快捷且可反复观看学习的优点,但亦因此天然存在“知识碎片化”的弊端。线上教学虽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这是相对于好学自律性较强的学生,对于缺乏学习主动性、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则存在容易放任自流的流弊;对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在没有教师现场督促、缺乏集体学习氛围的情景下,线上教学形同虚无。
上述混合式教学已暴露出来的问题,在金课建设中应当引起高度警觉,如何扬长避短、最大化吸收和发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优势,继承发扬传统教学的强项,让金课成为名副其实、货真价实的含金量高、学生喜爱的课程,高标准、高水平金课建设成为必然。
三、金课建设的关键
高校德育教育要实现入脑、入心,要触动大学生的心灵,在金课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引导和推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前提。拥有一流课程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保持课程具有强大吸引力的重要条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流课程资源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或堆砌,应当在浩如烟海的资讯中精挑细选,尽量选取具有实效性、时代性、新颖性、趣味性的短文、视频、新闻、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等。注重理论鲜活性、生动活泼性,在广为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中,寓教于家长里短、烟火气息浓厚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广为关注的“劳荣枝绑架杀人案”,一审宣判后,劳荣枝不服提起上诉,引发网民热议;“辣笔小球”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案;旅游博主亵渎烈士墓案;重庆姐弟被生父扔下楼坠亡案。
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习强国”可以充分借鉴和学习。一流课程资源首先要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学习。最佳效果是让大学生爱不释手、一睹为快,课程资源选取是金课建设成败与否的前提条件。例如,[以案普法]“学生打篮球被撞断2颗门牙,球友该赔偿吗?”[以案说法]“大风刮断树木砸死乘车人,谁该担责?”“出差期间在宾馆睡觉突发疾病死亡是工伤吗?”等,单从标题就非常吸引大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类似这样的课程资源,不用教师督促,学生也会主动积极去学习,遇到疑惑问题,一定会找任课教师咨询,课堂互动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课程资源不是网络视频、线上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的简单克隆,应当紧紧围绕课程设计内容来取舍。特别需要注意,选取课程资源不是一次性消费,绝不能对选取的课程资料一劳永逸,像过去的一本教案一样,年年用、届届用、班班用。在信息化时代,资讯量大、传播速度快,这就需要及时更新课程资源,期期更新、年年更新、月月更新、周周更新。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相关德育教育课程资源选取应当不同,有所侧重。课程资源只有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才能吸引大学生学习、思考,增强德育教育的魅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涉及高校德育教育的金课建设中一定要分清本和末,不能舍本逐末,政治性是本,不能过分追求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德育教育的吸引力、趣味性与政治性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许多政治性经典著作都是脍炙人口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德育的经典著作中诸多金句朗朗上口,广为流传,这些光辉著作思想性、哲理性、可读性非常强。高校德育教育中,有的教师授课呆板生硬、枯燥乏味,根源在于机械理解、生搬硬套政治理论,套话、空话、官话连篇,照本宣科,大学生自然内心不接受,有思想抵触,当然不能入脑、入心,再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如同秋风过耳,亦无济于事。
高校德育教育的金课建设中,如何造就真正的金课,牛鼻子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实现“以教为主”翻转为“以学为主”。课堂翻转,意味着教师由课堂讲授者转变为教学环节的设计者[]。形象比喻为演员转行为导演,教学课程设计首当其冲成为金课建设的关键,课程设计类似于一部电影的脚本,没有好的脚本,不可能产生经典之作。课程设计第一要务,将“线上”与“线下”有机衔接,防止出现两张皮的问题。
现有线上教学设计模块中的资源主要是“微课”,精彩的微课如同珍珠,没有锻造成项链,则表现为碎片化严重[]。线上学习容易异化为刷课,即刷视频、刷习题,偏离了线上教学的初衷[]。为杜绝此类弊端,应采取立体课程设计,即“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课程设计。学生在线上自学,带着问题学、思考中学,在线提问、交流互动;线下主要针对线上学习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展开讨论、答疑解惑,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传统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教学是手段,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不变的主旨。线上、线下课程设计,都应当紧紧围绕教学主旨有的放矢。
线下面授有一种现象,把教学形式的改变视为教学亮点,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花样翻新,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细究起来教学内容欠缺学理性和说服力。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学形式一定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线下面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学生思想上的模糊认识、错误认知,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佐证理论的科学性,只有让学生信服,才能实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笔者认为应当是在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过程贯彻之,用鲜活生动的事例展示中国化的历史演进,讲好、讲透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一次理论结晶辉煌成就,让大学生在新时代中有所思、有所悟,坚定理想信念,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成就时代新人。
 语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始终高度重视德育教化,在混合式教学金课建设中,如何实现德育教育与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如何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升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