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近年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大学生努力奋进、刻苦学习,充分结合高校法学专业建设,重视课内专业知识学习,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待进一步融合。因此,教师应采取有效的途径,结合高校专业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实际,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巩固与深化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专业水平,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想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占据关键地位。思想教育对大学生起着思想启迪、价值引导、道德蕴含的重要作用,是引领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此,思想教育亦涵盖法治观的培养,法治教育及其创新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高校法治教育既是促进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实施、加快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又是全面贯彻落实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加强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根本
在高校法制教育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依法治国的基本法治观念,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法治教育中对学生加强法制学习,其根本是教育人,人是法治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法治化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开展法制教育中需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只有大学生具备足够的法治精神,才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始终恪守宪法原则和法律依据办事,一切维护法律尊严,抵制不良思想为基础,坚决履行法治社会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断推进当代社会朝着社会化、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大学生在生活中法制意识不强,那么极容易造成学生由于个人私利罔顾国法,甚至做出违法乱纪、扰乱社会价值观的事情,这对国家法治社会的构建进程形成极大的阻碍。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中各行各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在发展中的栋梁和基础,是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历年来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遵守法律那么任何行业的领导和干部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所产生的危害比一般人犯罪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因此,在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高校需要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法、懂法、守法,忠于职守,服务于当代社会。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在当代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根本是法治经济的组合,法治经济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调控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各种市场经济行为,此外还需确立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权威地位。大学生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及知识框架,使当代大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懂得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可以在工作中更好地了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本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社会实践
1.模拟法庭走进校园。通过在中小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明白守法知法懂法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熟悉庭审过程,在实践中增强专业技能和思辨能力,提高辩论技巧,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普法宣传小课堂。通过学习法律、深入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推进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与建设。
3.校园情景剧模拟。通过模拟“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等较容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景,为同学们详细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向学生宣传面对这些行为与现象时,要勇于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合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让同学们了解如何防治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暴力时如何求救、自救等。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校园霸凌的危害及后果,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自身做起,避免做“校园霸凌”的实施者,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
4.在假期开展线上学习与咨询服务。学生的寒暑假的时间充足且自由,但“放假”不是“放羊”,应该是一种自主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期间内,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法律服务团就要认真商讨假期的工作方向,确定积极健康的主题,进而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开展一些诸如线上微课堂、线上咨询服务等活动内容。此外,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要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兴趣等,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线上同步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高效利用假期时间,学习法律,宣传法律,服务社会,服务社区市民和农村、农民。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与服务
为进一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政策,提高居民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能力,高校常常结合自己学校的法律专业特色,成立了“普法宣讲服务团”,明确了“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工作主旨。“普法宣讲服务团”以“学法用法,学以致用”为成立目的,是一个面向全校以及社会提供专业性、实务性、公益性的法律援助服务的学生组织。
1.为全校非法学专业师生及社会服务,向社会宣传普及有关法律知识;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解答一般性、基础性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及指导性法律意见;适当代拟法律文书等内容。
2.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认真做好主题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围绕预防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宪法、民法典宣讲学习和农村、老人普法服务等主题有序开展,在活动结束后再按照主题进行总结与经验分析,引导广大学生带着学习掌握的理论去认识社会、又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认识和行为能力,从而提高法律服务意识和使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
3.积极推动“普法宣讲团”组织建设,及时制定、更新相关章程与下设机构、确保“普法宣讲团”的有序运行。
4.在保证正常教学与学习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宪法》《民法典》等校园演讲、辩论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5.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围绕思想课程、法学专业课程等教学内容,有计划、有主题、有导向地组织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
四、大学生通过法律服务实践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和能力
1.结合中小学实际,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为中小学学生模拟了一场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法院庭审”。剧本根据校园真实案件改编,所有角色都是由法学专业学生扮演,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选择、演员选拔、材料撰写、排练等活动。模拟庭审不仅让中小学生了解了与校园、犯罪案件关联的基本法律知识以及庭审规则,借用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还采用了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警醒学生,强化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庭审进行过程中,可邀请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公检法专家现场进行观摩指导,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实践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中小学生进行了生动活泼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实践课。
2.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高校校法学学生在社区、农村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学生通过向过往人民群众宣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侵权责任法》《民法典》等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如何识别假冒伪劣产品和不同消费类型产生的消费纠纷的维权途径,并对前来咨询的人民群众进行细心解答;学生还结合部分咨询群众偏老龄化的特点,为老年人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用真实案例对老年人进行了防骗、防欺诈的公益宣讲,有效做到立足实践、服务社会。 普法三下乡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以法治承载核心价值观,尊重宪法权威、突出人民主体、强调人权保障、追求公平正义、促进德法结合等为主要内容,拓展法律知识的普及层面,培养全民守法观念,提升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事务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和督促青年学生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很多高校“普法宣传团”前往广大农村开展“三下乡普法”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进行中,师生们积极发放宣传页、普及法律知识,对于村民被拖欠工资等问题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这种“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感到幸福”,这也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院校一直追求“以德树人,学以致用”的意义所在。
五、高校大学生普法实践与法律意识提升的意义
法学相关专业比普通专业大学生在规章制度的遵守上需要有更严格的引导与教育,因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必须坚定,肩上的责任重大。教师可充分运用高校思想、法学教学与专业优势,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内知识相结合,利用高校充足的师资资源,对于出现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观念性问题或思想偏差进行及时指引与调整。因此,教师应摸清学生的法律意识情况,厘清当前学生法律观点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可行之策,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地以法治思想为指导,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能力教育、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是学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破解当前高等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更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而法治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法治观念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六、大学生法制能力提升的问题与思考
从法律意识调查现状进行分析,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也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如对认知法律意识存在误解,同时对法律意识的认识不够明确,存在理解上的误差,对法律的掌握不够详细,一知半解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对策角度分析,应当重视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的研究,并根据我国法治建设的背景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法治资源,注重依法开展各类经济、行政、民事、教育活动,打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良好互动机制,形成共同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意识能力的强大合力。
推进高校法治建设,不仅要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更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厘清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与法学、思想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充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将依法治国理念下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研究更是空白,高校和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研究的方法,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可实施的规划,逐步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能力提升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出高校思想建设在法学专业学生中如何实施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培养工作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想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占据关键地位。思想教育对大学生起着思想启迪、价值引导、道德蕴含的重要作用,是引领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此,思想教育亦涵盖法治观的培养,法治教育及其创新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高校法治教育既是促进依法治国战略全面实施、加快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又是全面贯彻落实普法教育规划、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高校法治建设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问题,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加强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根本
在高校法制教育课堂上,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依法治国的基本法治观念,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法治教育中对学生加强法制学习,其根本是教育人,人是法治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法治化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开展法制教育中需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只有大学生具备足够的法治精神,才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和生活中始终恪守宪法原则和法律依据办事,一切维护法律尊严,抵制不良思想为基础,坚决履行法治社会赋予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断推进当代社会朝着社会化、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大学生在生活中法制意识不强,那么极容易造成学生由于个人私利罔顾国法,甚至做出违法乱纪、扰乱社会价值观的事情,这对国家法治社会的构建进程形成极大的阻碍。同时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中各行各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在发展中的栋梁和基础,是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在建设中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历年来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遵守法律那么任何行业的领导和干部都会对社会造成危害,甚至所产生的危害比一般人犯罪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因此,在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高校需要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法、懂法、守法,忠于职守,服务于当代社会。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在当代生活中加强法制教育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根本是法治经济的组合,法治经济在构建过程中需要调控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各种市场经济行为,此外还需确立法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权威地位。大学生是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灌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及知识框架,使当代大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懂得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可以在工作中更好地了解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本质,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推动国家经济建设。
二、高校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社会实践
1.模拟法庭走进校园。通过在中小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明白守法知法懂法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熟悉庭审过程,在实践中增强专业技能和思辨能力,提高辩论技巧,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2.普法宣传小课堂。通过学习法律、深入宣传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推进和谐校园氛围的形成与建设。
3.校园情景剧模拟。通过模拟“校园霸凌”、“青少年犯罪”等较容易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情景,为同学们详细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向学生宣传面对这些行为与现象时,要勇于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合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让同学们了解如何防治校园欺凌,遇到校园暴力时如何求救、自救等。同时,也让学生们明白校园霸凌的危害及后果,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自身做起,避免做“校园霸凌”的实施者,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和犯罪。
4.在假期开展线上学习与咨询服务。学生的寒暑假的时间充足且自由,但“放假”不是“放羊”,应该是一种自主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期间内,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法律服务团就要认真商讨假期的工作方向,确定积极健康的主题,进而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开展一些诸如线上微课堂、线上咨询服务等活动内容。此外,任课教师与辅导员要帮助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兴趣等,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线上同步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高效利用假期时间,学习法律,宣传法律,服务社会,服务社区市民和农村、农民。
三、大学生法治意识提升与服务
为进一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政策,提高居民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能力,高校常常结合自己学校的法律专业特色,成立了“普法宣讲服务团”,明确了“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工作主旨。“普法宣讲服务团”以“学法用法,学以致用”为成立目的,是一个面向全校以及社会提供专业性、实务性、公益性的法律援助服务的学生组织。
1.为全校非法学专业师生及社会服务,向社会宣传普及有关法律知识;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解答一般性、基础性的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及指导性法律意见;适当代拟法律文书等内容。
2.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前认真做好主题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围绕预防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宪法、民法典宣讲学习和农村、老人普法服务等主题有序开展,在活动结束后再按照主题进行总结与经验分析,引导广大学生带着学习掌握的理论去认识社会、又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认识和行为能力,从而提高法律服务意识和使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
3.积极推动“普法宣讲团”组织建设,及时制定、更新相关章程与下设机构、确保“普法宣讲团”的有序运行。
4.在保证正常教学与学习的前提下,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宪法》《民法典》等校园演讲、辩论活动,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5.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围绕思想课程、法学专业课程等教学内容,有计划、有主题、有导向地组织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
四、大学生通过法律服务实践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和能力
1.结合中小学实际,模拟法庭进校园活动
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为中小学学生模拟了一场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法院庭审”。剧本根据校园真实案件改编,所有角色都是由法学专业学生扮演,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案例选择、演员选拔、材料撰写、排练等活动。模拟庭审不仅让中小学生了解了与校园、犯罪案件关联的基本法律知识以及庭审规则,借用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还采用了用生动鲜活的案例警醒学生,强化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庭审进行过程中,可邀请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公检法专家现场进行观摩指导,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和实践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中小学生进行了生动活泼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法律实践课。
2.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
高校校法学学生在社区、农村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学生通过向过往人民群众宣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侵权责任法》《民法典》等与保护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如何识别假冒伪劣产品和不同消费类型产生的消费纠纷的维权途径,并对前来咨询的人民群众进行细心解答;学生还结合部分咨询群众偏老龄化的特点,为老年人解决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用真实案例对老年人进行了防骗、防欺诈的公益宣讲,有效做到立足实践、服务社会。 普法三下乡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思想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以法治承载核心价值观,尊重宪法权威、突出人民主体、强调人权保障、追求公平正义、促进德法结合等为主要内容,拓展法律知识的普及层面,培养全民守法观念,提升青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事务中运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和督促青年学生掌握最新的法律知识,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很多高校“普法宣传团”前往广大农村开展“三下乡普法”暑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进行中,师生们积极发放宣传页、普及法律知识,对于村民被拖欠工资等问题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这种“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努力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感到幸福”,这也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院校一直追求“以德树人,学以致用”的意义所在。
五、高校大学生普法实践与法律意识提升的意义
法学相关专业比普通专业大学生在规章制度的遵守上需要有更严格的引导与教育,因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必须坚定,肩上的责任重大。教师可充分运用高校思想、法学教学与专业优势,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课内知识相结合,利用高校充足的师资资源,对于出现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观念性问题或思想偏差进行及时指引与调整。因此,教师应摸清学生的法律意识情况,厘清当前学生法律观点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可行之策,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需要更好地以法治思想为指导,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任务,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能力教育、宣传和社会服务工作,是学习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破解当前高等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更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具备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而法治教育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增强公民法治观念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六、大学生法制能力提升的问题与思考
从法律意识调查现状进行分析,现在的大学生对法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但也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如对认知法律意识存在误解,同时对法律意识的认识不够明确,存在理解上的误差,对法律的掌握不够详细,一知半解的现象比较突出。从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对策角度分析,应当重视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的研究,并根据我国法治建设的背景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要充分利用社会法治资源,注重依法开展各类经济、行政、民事、教育活动,打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良好互动机制,形成共同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意识能力的强大合力。
推进高校法治建设,不仅要构建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以章程为核心,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更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厘清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与法学、思想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充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将依法治国理念下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融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研究还非常少,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研究更是空白,高校和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到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研究的方法,制定出相应的具体可实施的规划,逐步完善大学生法律意识、能力提升问题的解决方案,探索出高校思想建设在法学专业学生中如何实施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培养工作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