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里,学生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本文首先从历史时空视域,探究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其次,在落实和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的课堂中:合理选择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以学生感兴趣的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以优质的问题、“问题链”让家国情怀水到渠成。将以上各方面与教学实际相联系,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共同体意识 历史教学 意识渗透 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而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它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初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并且在教学中做到以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历史教学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就自身而言也可以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价值追求的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刚接触历史学习的学生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段动态的历史体验引入到学生自己的历史认知过程,渗透到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并非停留于表面口号。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动之以情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将中华民族情节意识铸牢,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说文》云:“识,知也。” 意识从开始出现到确立有一个过程,并有其自身规律。意识真正确立就是铸牢。意识与思想观念一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在正确意识的产生到确立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意识的形成中,历史教学举足轻重。
一、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在七八年级中国史部分所呈现出的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和丰富史料成为日常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是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加强纵横向联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把握这一主题的体系结构[2]。
1.中国古代史部分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以说明夏、商、周三族时期这种一致的认同意识民族意识就已孕育。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传说与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都可以进行渗透,特别是先秦时期夏与周边“四夷”的相互吸引和交融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更体现了华夏文明巨大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华夏”观念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而这种积淀深厚的民族认同让我们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从古到今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3]。
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并且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如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深受儒学传统影响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交融有同化融合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各民族自然融合,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战争、迁徙交融中,民族互动频繁,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中国的疆域形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今天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这种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认同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在清朝统治三百年间,才最终成为定局。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课程进入近代历史后,为了在学生们当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培养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爱国情怀(如下图)。例如通过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成为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动员力的概念和称呼。在学习民族大团结中,唤醒学生对伟大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明确地清楚只有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才恩能够共御外辱。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不断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进步。
在五千年的沧桑沉淀中,只有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里,才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积淀的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二、构建高效课堂,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合理地选择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条件。但是课程资源的种类是多样化的,选择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要合理科学。课程资源要有目标性(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精选典型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资源,还要具有可行性。合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情境创设和学生兴趣培养,也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要想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相关历史史事和过程有兴趣,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真实情况,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在每节课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选取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进行情境展现。
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课的历史情境创设和课程资源选择中,我用自己的姓氏——少数民族姓氏做导入(可行性、有说服力);以自己的家乡汉武帝“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张掖作为切入口;从郡国并行到政权一统、从百家横流到思想一统、从盐铁私营到经济一统三个方面整合本课。特别是在交流独尊儒术这一文化改革时和学生一起探究“汉”文化正式形成,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一课程中和学生一起感受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武将在河西走廊展现的民族大义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思想性)。再以河西四郡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称:武威即武功军威、张掖即张帝国之臂掖、酒泉因泉水若酒而得名、敦煌意味着盛大辉煌作为结课。全课让学生生动了解到汉通过河西走廊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王朝(目标性),更让学生感受到从汉武帝开始,统治区域内思想、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对整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也能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历史的真实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在众多类型的课程资源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是一座巨大的美育宝库,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其充分利用。让学生探究为什么魏碑这种文化会兴起(民族、政治、地域、个性气质、审美取向有较大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融合的产物)等等。
2.以史料研习为基础
对不同时期的史料进行研习是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价值,进而让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其次以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能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民族大团结作为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开篇之课,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又生活成长在少数民族氛围不浓厚的中东部地区,认知受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有偏差,较难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了情境细化,加深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除了必要的典型史料,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分享自身资源作为史料拓展。
这节课我以自己生长的地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也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为线索展开。老师的生长环境,家乡的变化可以作为史料和同学们一起辨析,感受。通过介绍裕固族的前身——回鹘与张掖郡的设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依存。通过老师的民族藏族、肃南县城裕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数概况与分布,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什么叫大散居,小聚居。再出示有说服力的史料,进一步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的正确选择。而在第二章节共同繁荣中,通过展示县城经济的增速,自己家的房屋、羊群及大概收入,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感到骄傲,为国家的正确民族政策感到自豪。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我们中学生应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
在史料的展示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决学习和认识上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对历史的理解。
3.以优质问题为引领
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将建立在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基础上的优质问题作为引领展开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成对某一专题教学过程的逻辑分层,由问题形成“问题链”,将教材知识形成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优质的问题除了要围绕学习目标,有系统性、层级性外,还要妥当安排提问时机,难度适宜,有冲突性、开放性,要有结构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思维,获得新认知。
在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课中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史料,可以看出在辽宋时期,不仅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也深深影响汉族,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在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像一棵参天大树,历史上消失的民族像落叶一样飘零,但他们没有消失。他们落地后变成养分,以另外一种形式和这棵大树交融在一起,让这棵大树更加茁壮。
把细节做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并且将这种情感引入到自己的历史认知中。同时,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有趣味性、情境性和生活相贴近的优质问题的解决,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家国情怀水到渠成地根植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里。
结语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一段段历史佳话诠释的中华民族精神已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初中的孩子们是明天的太阳,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希望。他们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培养,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深情大爱的形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根源意识的铸就,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渗透。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未来持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 :共同体意识 历史教学 意识渗透 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而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初中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课程,它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以在初中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并且在教学中做到以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历史教学落实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使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就自身而言也可以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价值追求的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刚接触历史学习的学生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段动态的历史体验引入到学生自己的历史认知过程,渗透到学生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并非停留于表面口号。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动之以情中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将中华民族情节意识铸牢,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从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说文》云:“识,知也。” 意识从开始出现到确立有一个过程,并有其自身规律。意识真正确立就是铸牢。意识与思想观念一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在正确意识的产生到确立过程中教育起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意识的形成中,历史教学举足轻重。
一、历史时空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初中历史教材在七八年级中国史部分所呈现出的不同时期的历史知识和丰富史料成为日常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课程资源。但是在历史课程学习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在加强纵横向联系的同时,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把握这一主题的体系结构[2]。
1.中国古代史部分
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可以说明夏、商、周三族时期这种一致的认同意识民族意识就已孕育。在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远古传说与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中都可以进行渗透,特别是先秦时期夏与周边“四夷”的相互吸引和交融都推动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更体现了华夏文明巨大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先秦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华夏”观念为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而这种积淀深厚的民族认同让我们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凝聚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从古到今激励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3]。
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并且直接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实体向前发展。如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深受儒学传统影响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和大交融有同化融合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各民族自然融合,形成了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战争、迁徙交融中,民族互动频繁,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中国的疆域形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今天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这种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认同的过程,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在清朝统治三百年间,才最终成为定局。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课程进入近代历史后,为了在学生们当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培养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爱国情怀(如下图)。例如通过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民族”成为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动员力的概念和称呼。在学习民族大团结中,唤醒学生对伟大祖国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明确地清楚只有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才恩能够共御外辱。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不断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推进中华民族的进步。
在五千年的沧桑沉淀中,只有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在特定的时空框架里,才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积淀的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二、构建高效课堂,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合理地选择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条件。但是课程资源的种类是多样化的,选择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要合理科学。课程资源要有目标性(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要精选典型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资源,还要具有可行性。合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情境创设和学生兴趣培养,也更容易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历史是过去的事情,要想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相关历史史事和过程有兴趣,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真实情况,教师要利用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在每节课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选取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进行情境展现。
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课的历史情境创设和课程资源选择中,我用自己的姓氏——少数民族姓氏做导入(可行性、有说服力);以自己的家乡汉武帝“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张掖作为切入口;从郡国并行到政权一统、从百家横流到思想一统、从盐铁私营到经济一统三个方面整合本课。特别是在交流独尊儒术这一文化改革时和学生一起探究“汉”文化正式形成,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这一课程中和学生一起感受卫青、霍去病、李广等武将在河西走廊展现的民族大义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思想性)。再以河西四郡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名称:武威即武功军威、张掖即张帝国之臂掖、酒泉因泉水若酒而得名、敦煌意味着盛大辉煌作为结课。全课让学生生动了解到汉通过河西走廊走向世界,真正成为世界性的王朝(目标性),更让学生感受到从汉武帝开始,统治区域内思想、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对整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这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也能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历史的真实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在众多类型的课程资源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科书。历史教科书是一座巨大的美育宝库,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其充分利用。让学生探究为什么魏碑这种文化会兴起(民族、政治、地域、个性气质、审美取向有较大关系,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融合的产物)等等。
2.以史料研习为基础
对不同时期的史料进行研习是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首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价值,进而让学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其次以史料为依据,引导学生能够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民族大团结作为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的开篇之课,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又生活成长在少数民族氛围不浓厚的中东部地区,认知受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有偏差,较难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了情境细化,加深学生对内涵的理解,除了必要的典型史料,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分享自身资源作为史料拓展。
这节课我以自己生长的地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个偏远的也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为线索展开。老师的生长环境,家乡的变化可以作为史料和同学们一起辨析,感受。通过介绍裕固族的前身——回鹘与张掖郡的设立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依存。通过老师的民族藏族、肃南县城裕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数概况与分布,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什么叫大散居,小聚居。再出示有说服力的史料,进一步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的正确选择。而在第二章节共同繁荣中,通过展示县城经济的增速,自己家的房屋、羊群及大概收入,让学生情感得以升华,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感到骄傲,为国家的正确民族政策感到自豪。祖国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我们中学生应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坚决反对任何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行为。
在史料的展示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通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解决学习和认识上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对历史的理解。
3.以优质问题为引领
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将建立在教师分析教学内容基础上的优质问题作为引领展开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成对某一专题教学过程的逻辑分层,由问题形成“问题链”,将教材知识形成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教学问题。优质的问题除了要围绕学习目标,有系统性、层级性外,还要妥当安排提问时机,难度适宜,有冲突性、开放性,要有结构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思维,获得新认知。
在七年级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课中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史料,可以看出在辽宋时期,不仅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也深深影响汉族,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在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加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民族像一棵参天大树,历史上消失的民族像落叶一样飘零,但他们没有消失。他们落地后变成养分,以另外一种形式和这棵大树交融在一起,让这棵大树更加茁壮。
把细节做好,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并且将这种情感引入到自己的历史认知中。同时,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有趣味性、情境性和生活相贴近的优质问题的解决,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家国情怀水到渠成地根植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里。
结语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一段段历史佳话诠释的中华民族精神已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初中的孩子们是明天的太阳,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希望。他们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培养,他们对祖国和人民深情大爱的形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根源意识的铸就,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点滴渗透。在青少年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在未来持续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胜利抵达光辉的彼岸。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