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要:对于小学学习来说,音乐的作用尤为重要,尤其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将音乐教育推到了一个新高度。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贯穿了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但对小学生而言,音乐欣赏还是很困难的。听什么、听哪里 、怎么听等一系列问题都无从下手。音乐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还能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美感。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结合“可视化”策略研究:肢体语言、图谱导图、视频微课、导入评价四个方面予以实施。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感受力;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高段欣赏审美教学中的困惑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音乐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体现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作为一名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学习培养各项技能和发掘其艺术潜质的主要时期,但是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忽略掉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所以这就要求音乐老师来弥补这个不足,老师要抓住此阶段学生学习的特质,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充分地发挥出音乐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欣赏能够在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基础上,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然而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被其他事物影响,不能有效地去聆听、感受作品。虽然教师的课堂形式更加丰富了,但高段作品难度加大,音乐本身也是抽象的,孩子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1]。
1.音乐审美教学理念:知行不一
【案例呈现】某老师执教六年级下册《海德薇格主题》这一节课,这部作品是美国影片《哈利·彼特与魔法石》的电影配乐。一开始是用电影配乐《Let it go》导入,导入电影配乐,引出本课。直接聆听第一部分,唱主题旋律,听乐器,做律动,然后完整聆听第一部分,听辨主题出现几次。再听第二部分主题,唱一唱,律动感知,最后整体感知。半节课过去,学生都已经精疲力竭,觉得枯燥乏味。
【分析】整节课对于这样的形式安排是可以的,唱旋律,律动感知,但是过多的类似环节,会使孩子们,感知疲劳。音乐内容没有进一步分析和安排,想要去把它表达出来,但是又不能用学生喜欢或者新颖的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整节课就是唱谱和律动。
2.音乐审美教学方式:过于抽象
【案例呈现】某教师执教《嬉游曲》这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们们能感受舞曲的风格,用了小步舞曲作为导入,感受四三拍。接着就简介作曲家莫扎特,聆听第一段,听辨演奏乐器,联想场景。再来唱一唱主题乐句,利用伸缩球感受旋律。接下来学习B乐段,继续用伸缩球感受旋律。C乐段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索旋律形状,并且讨论。最后表演整首乐曲。
【反思】在本课中,学生有很高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教师采用的伸缩球感受旋律也非常好,但令人遗憾的时,音乐形象不清晰,学生对于音乐段落的反应不明显。本课作为五年级的课程,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抽象的音乐形象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
3.音乐审美教学环节:脱离学情
【案例呈现】观摩某教师《魔法师的弟子》一课,教师通过故事导入课堂,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意境;展开联想,讨论故事情节发展,然后教师又让学生简单表演故事情节,大半节课过去,终于开始讲乐器,但也只是匆匆带过。
【分析】教师在本节课中没有把握好六年级孩子们的学情,一直停留在故事情境中,没有深入分析乐曲,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作品的理解。
二、小学高段音乐欣赏审美教学中可视化策略应用
可视化是指以听觉为中心,把抽象的音乐形象或者音乐要素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肢体语言、图谱、视频微课等多种策略。
根据目前小学高段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和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手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音乐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于学生兴趣爱好和音乐素质的培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同时净化心灵,为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1.肢体语言可视化
发现美和感受美并不是审美能力的体现,而是能够在发现和感受美的同时创造美。小学生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比较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天性来培养审美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课本内容,拓展教学的资源,让学生多方面地去感受音乐。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舞蹈、身体律动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音乐创造力,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展现自己的风采[1]。
(1)结合律动,感受音乐主题
律动,是学生在听到所熟悉的音乐,在教师的引导或自己编创下,能够用自己的体态动作或者其他方式表达音乐。
以《晨景》为例,聆听第一段音乐,边听律动。第一个动作:坐下双手交叉在胸前律动;第二个动作:坐下双手打开在腰两侧律动;第三个动作:站立双手交叉胸前律动;第四个动作:站立双手打开腰两侧律动;第五个动作:站立双手要变两侧交替律动;第六个动作:向前跨一步,双手交叉头部一侧律动;第七个动作:向前跨一步双手越过头顶律动。整一套律动双手都是手腕动作,引导学生感知这一段音乐都是相同或者相似的主题旋律;由坐到站再到向前迈步,引导学生感知力度、音高等音乐要素及音乐情绪的变化。
通过律动,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乐曲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的变化。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用这种方式主动地去感受音乐,培养音乐听觉能力。
(2)结合声势,体验节拍旋律
声势,是学生身体乐器,也是最易于实施的一种方式。
在欣赏课《乘雪橇》中,我们用串铃来表现马铃,用盒梆来表现马蹄声,用乐鞭表现马鞭声,学生从一个个乐器的模仿,一步一步地走进音乐作品,深入理解作品。课后,笔者让学生们自己想象,除了以上乐器,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身体乐器表现马铃声、马蹄声、马鞭声。通过小组讨论、课后练习,用弹舌来表现马蹄声,用击掌表现马鞭声;或者是木块表现马鞭,拍手模拟马蹄声的由远及近。
通过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学生们有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水平。
2.图谱导图可视化
图形谱就是用图像符号、图形来表现声音,将图形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标记音乐音符。根据不同的音乐,结合孩子的学情设计图形谱,将复杂的、抽象的音乐要素直观、生动地展现给孩子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结合图形谱,体验旋律走向
以人音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渔舟唱晚》这课为例,笔者用线性动态图谱视频直观地将音乐形态呈现出来。没有过多的语言讲解,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谱使学生及时得到启发,从而轻松愉快地理解旋律的基本走向和音乐的基本形态。最主要的是没有打破音乐的美感和旋律的曲线,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3]。
视听结合,图谱互动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聆听和理解乐曲,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孩子不断思考,有意识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2)结合图形谱,体验乐曲节拍
以人音版六年级《阿细跳月》这一课为例,某老师先通过视频结合配音导入,并详细解说与跳月节奏动作的引导,初步了解乐曲情绪和彝族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在欣赏中参与模仿舞蹈动作,初步感受乐曲复拍子地跳月节奏。再次聆听,学习主题音乐,分乐句,提问:拍号有什么特别?师出示图形谱,学习复合拍子。这是一种特别的拍子——四五拍,由四三拍与四二拍组成,每小节有五拍,而且强拍在第1拍和第4拍上[4]。
利用鲜明的图形,将复杂的复合拍子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可以轻松掌握。化繁为简,降低难度,使孩子们更易于接受,激起学习动力,提升学习兴趣。
2.视频微课可视化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发展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5]。
(1)结合微课,丰富课堂活动
微课,是一种微型课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题鲜明,独特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笔者执教的是小学高段音乐课,教材内容丰富,但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容易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于是,笔者录制了自制小乐器的微课,便于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
同时,自制乐器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其带入课堂,引出课本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体会生活,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水平[6]。
(2)结合视频,体验乐曲情绪
视频欣赏是现在课堂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活动。
如欣赏课《阿细跳月》,通过播放舞蹈视频,教师为视频同步配音:男舞者弹着彝族特有的大三弦,女子合着节拍对舞,大家围着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跳跃,像围在月光篝火旁起舞一样。他们称这个舞蹈叫“嘎斯比”,是彝族青年男女社交娱乐的重要形式,是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有着“欢乐跳”的意思,三步一蹦跳,孩子们合着音乐跳一跳,还可以加上拍手和吆喝,走走走哟哟(拍拍),xxx哟哟(拍拍)……
在孩子们欣赏阿细跳月舞蹈视频的同时,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说与跳月节奏动作的引导,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加深对乐曲的印象,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彝族相关音乐文化和风俗人情的学习兴趣。
3.导入评价可视化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体验,能勾起学生的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去聆听,去感受音乐的没,提高音乐表现力。
(1)乐器演奏,感受音色
以欣赏课《渔舟唱晚》为例,这首作品是古筝演奏,选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穹彭蠡之滨”。乐曲描绘了夕阳西下,渔人满载而归的美丽画面。本节课的教学主要目标是了解古筝的音色和表现力。乐器音色的感知和分辨是学生的基本技能,体验乐曲表现的情绪和意境是情感体验。如果单单凭借语言表述和网络视频播放,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因此,某教师现场用古筝演奏作品[7]。
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古筝的演奏方式以及音色,而老师的现场演奏也更加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认真仔细地去感受聆听[8]。教师尽可能将肢体美、音色美、韵律美等艺术美感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又丰富了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体验[9]。
(2)结合故事,感受意境
在五年级下册第三课《飞翔的女武神》这一课教学时,笔者讲述一个北欧神话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来自北欧神话的女武神。传说,诸神之首佛旦有九位勇武的女儿,统称“女武神”。她们骑在白马之上,在尘世战场上巡弋,见到地上英勇作战身亡的勇士,则把他的灵魂带到天神的华哈拉城中,成为天神的战士。我在介绍故事背景后向学生提问:“女武神师如何寻找战士的?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以此为接下来的作品欣赏做铺垫。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导入乐曲,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这样不仅符合作品特点,还能让学生非常高效地进入学习中。
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音乐课是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基石。教师在教学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宽知识面,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增强审美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够将自己的感受和音乐的情感产生共鸣,在音乐中使心灵得到净化,陶冶自身的情操,了解感受到音乐的美,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培养音乐审美感受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0]。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