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初中生处在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学习和小学阶段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后存在不适应的特点。同时,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知识主要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若在初中阶段存在较大的学习困难,会直接影响高中及以后的学习。针对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其更好地进行学习,更需要对该部分学生的情感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教学措施。
关键词:初中阶段;学习困难;情感特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国际之间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对于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即便是较为基础的教育学习阶段,仍存在众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随着教育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习困难在学校教育中也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情感特征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本文针对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特征进行阐述与研究,并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带来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更需要不不断促进自我提升来促进时代进步。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对自我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自身对于周围环境、教师、同学的发展变化不断适应,但是过于复杂的环境变化容易造成一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随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学习环境的变动下产生厌学、拒学等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极易形成一个很难改变的恶性循环,从而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1]。基于此,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情感特征进行充分的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发展意义。教师必须要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研究的前提下,才能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还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师教学策略。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渡期,一方面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阶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初中阶段,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影响、阻碍、制约中学生学习的持久高效性和积极主动性,阻碍其开发拓展智力、培养创造性学习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也是中学生在学习时因各种疑难困惑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悲观的心理现象。据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极易出现以下几种不正常或者消极的心理想法和心理现象:较为突出的是自卑心理;对于学习新知识的胆怯、退后和逆反心理;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呈现过于短期的状态,遗忘知识较为迅速等等[2-4]。但事实上,这些心理现象并不是天生的,更大程度上是受后天影响,而这样的心理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困惑和疑点不断增多,同时,如果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就会造成没有解决的困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学习越来越困难,与学习优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通过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分析,他们通常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对学习状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从而促进自我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和求知欲望不断增强,便于以更加热情和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反之,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则会截然相反,对于自身的学习状态无法进行把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通常表现出消极、烦躁,上课时注意力时常不集中,经常怀疑自己,丧失信心,这些因素都将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差,从而不断形成恶性循环,难以改变[5]。
二、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于成功的体验
学习困难生最缺的是成功体验。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在日常的考试和考核中达到很好的成绩,从而导致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会在学习上不断失败,而越来越缺乏成功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一再感到挫败,无法以正常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愉快的学习,从而致使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也慢慢下滑,对自身学习的信心也慢慢丧失,产生自卑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害怕向老师请教,没有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日积月累,必然失去学习的信心。由于多数失败体验是由测试成绩造成的,因此学困生惧怕考试,并从此对自己的学习技能表示怀疑,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2.对学习价值认识不充分,学习方法较落后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不够明确,在他们眼中,往往认为“不能得到好的学习成绩也同样可以找到好工作,照样能赚大钱”,从而在这样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以随意的态度对待学习,甚至在不断挫败下放弃学业,早早地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同时,还存在众多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初中学生,他们处于初中阶段,对于学习方法不能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定位,落后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心理产生问题和对学习产生挫败。
3.无法对自身进行科学全面的了解评估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状态不够成熟,同时自身的阅历不够丰富,无法对自身产生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他们尽管在情感、认知、意志上有一些发展,但是他们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观察能力及体验自身能力还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而在这样的一种不够稳定的状态的影响下,他们在遭到学习困难时往往容易对客观原因过于在意,而过于忽视主观原因。同时部分同学会存在过于重视主观原因而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的情况,自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智力而导致自身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的兴趣更是被磨灭[6]。
三、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
1.不具备学习热情,缺乏学习积极性
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他们很想坚持学习,但由于基础差等原因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把学习渐渐视为一项令人厌烦的事情,于是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的竞争意识较差,对自己的要求较低,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探讨也渐渐失去兴趣,对学习没有感情,进而发展到逃课等行为。同时再加上中学的课程比较多,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和越来越繁杂的作业使得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导致心理负担不断加强,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使得学习成绩渐渐偏离理想化,与学习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存在辍学、放弃学习等现象[7]。
2.压抑和郁闷心理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
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因此部分教师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他们产生偏见。而部分老师的偏见和疏远使得他们的其他优势与才干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发挥,这样他们会时常感到压抑和不安。不佳的情绪状态又使其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学习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发挥。让他们更加压抑和苦恼的是很多正常的活动爱好也经常因成绩差而受到干涉和限制,因此他们经常与家长或老师保持着一段距离,自己的思想或苦恼也从不轻易向别人诉说。
3.畏惧困难、学习意志薄弱
大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他们不能正视困难,害怕困难,同时他们在学习时所用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积极性偏低,学习能力也较差,由于害怕困难和失败,于是他们习惯性地选择逃避。成绩差导致他们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和疏远,如此,他们内心会产生被遗弃的失落感。通常表露出强烈的自尊心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也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显然最让他们反感的是别人的挖苦、讽刺和鄙视的眼光。他们通过逃避现实来掩饰自身知识上的缺陷。当人格不被尊重时,自尊心就会受伤害,最后导致破罐子破摔,常常会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4.缺乏自信心而自卑心理强烈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败的体验比较多,成绩优良的学生受表扬的体验多,这两种处境反差比较大,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常受到困惑、苦闷、失望等负面情绪困扰,逐步促使这些学生最终严重缺乏自信心。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差,不确定自身的长处,导致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不足,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调整自身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不断促进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心理障碍、情绪障碍的改善,对于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可盲目地选择教学策略,需要仔细观察,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8]。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可以产生歧视心理,更不能对优生产生偏袒行为和偏袒心理,需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需要充分鼓励,给予适当的表扬,帮助他们能够实现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追求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而对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更需要积极引导,以耐心的态度寻找原因,不断开导鼓励,找到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要求,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持续稳定的进步。
2.在初中阶段重视以及积极应用“一对一”帮扶的教学手段
教师重视和积极应用“一对一”帮扶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成绩较差而不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在学习上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又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对一”帮扶的教学策略就能够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同时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借助同龄人的思想优势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和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实现双方受益。“一对一帮扶”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互相帮助精神,培养良好的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在帮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不断巩固和能力的增强,更能够充分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不懂的问题的及时解决,两者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3.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一旦教师能够采取正确、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学习,打消心中面对学习的胆怯心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当学习较为复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对于抽象知识的印象,同时能够促进理解的深入和学习兴趣的高涨[9]。同时,个别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智慧,从而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学习氛围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了降低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教师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思考,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习,融入学习氛围之中,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观念。同时,教师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调节,促进自身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实现,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保驾护航。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初中阶段;学习困难;情感特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当今国际之间人才竞争越发激烈,对于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即便是较为基础的教育学习阶段,仍存在众多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随着教育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习困难在学校教育中也成了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教育问题。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情感特征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本文针对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特征进行阐述与研究,并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与分析,以期带来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来适应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更需要不不断促进自我提升来促进时代进步。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对自我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自身对于周围环境、教师、同学的发展变化不断适应,但是过于复杂的环境变化容易造成一部分初中阶段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随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学习环境的变动下产生厌学、拒学等不正常的心理反应,而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极易形成一个很难改变的恶性循环,从而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1]。基于此,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情感特征进行充分的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发展意义。教师必须要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充分研究的前提下,才能实事求是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现教学的发展与进步。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还可以适当地改变教师教学策略。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过渡期,一方面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初中阶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初中阶段,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影响、阻碍、制约中学生学习的持久高效性和积极主动性,阻碍其开发拓展智力、培养创造性学习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也是中学生在学习时因各种疑难困惑得不到解决而产生的一种悲观的心理现象。据研究发现,在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极易出现以下几种不正常或者消极的心理想法和心理现象:较为突出的是自卑心理;对于学习新知识的胆怯、退后和逆反心理;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呈现过于短期的状态,遗忘知识较为迅速等等[2-4]。但事实上,这些心理现象并不是天生的,更大程度上是受后天影响,而这样的心理将会持续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困惑和疑点不断增多,同时,如果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和处理,就会造成没有解决的困难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明显的自卑感、失落感,学习越来越困难,与学习优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通过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分析,他们通常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对学习状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从而促进自我学习效率不断提高和求知欲望不断增强,便于以更加热情和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每天的学习;反之,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则会截然相反,对于自身的学习状态无法进行把控,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通常表现出消极、烦躁,上课时注意力时常不集中,经常怀疑自己,丧失信心,这些因素都将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加差,从而不断形成恶性循环,难以改变[5]。
二、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于成功的体验
学习困难生最缺的是成功体验。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法在日常的考试和考核中达到很好的成绩,从而导致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会在学习上不断失败,而越来越缺乏成功的经验和体验,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一再感到挫败,无法以正常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愉快的学习,从而致使学习效率降低,成绩也慢慢下滑,对自身学习的信心也慢慢丧失,产生自卑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害怕向老师请教,没有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日积月累,必然失去学习的信心。由于多数失败体验是由测试成绩造成的,因此学困生惧怕考试,并从此对自己的学习技能表示怀疑,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2.对学习价值认识不充分,学习方法较落后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不够明确,在他们眼中,往往认为“不能得到好的学习成绩也同样可以找到好工作,照样能赚大钱”,从而在这样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以随意的态度对待学习,甚至在不断挫败下放弃学业,早早地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同时,还存在众多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初中学生,他们处于初中阶段,对于学习方法不能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定位,落后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心理产生问题和对学习产生挫败。
3.无法对自身进行科学全面的了解评估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状态不够成熟,同时自身的阅历不够丰富,无法对自身产生全面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他们尽管在情感、认知、意志上有一些发展,但是他们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观察能力及体验自身能力还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而在这样的一种不够稳定的状态的影响下,他们在遭到学习困难时往往容易对客观原因过于在意,而过于忽视主观原因。同时部分同学会存在过于重视主观原因而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偏差的情况,自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智力而导致自身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而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的兴趣更是被磨灭[6]。
三、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
1.不具备学习热情,缺乏学习积极性
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成就感,他们很想坚持学习,但由于基础差等原因往往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把学习渐渐视为一项令人厌烦的事情,于是他们缺乏学习动力,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们的竞争意识较差,对自己的要求较低,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探讨也渐渐失去兴趣,对学习没有感情,进而发展到逃课等行为。同时再加上中学的课程比较多,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和越来越繁杂的作业使得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从而导致心理负担不断加强,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使得学习成绩渐渐偏离理想化,与学习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存在辍学、放弃学习等现象[7]。
2.压抑和郁闷心理无法得到及时的排解
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因此部分教师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他们产生偏见。而部分老师的偏见和疏远使得他们的其他优势与才干得不到及时的肯定和发挥,这样他们会时常感到压抑和不安。不佳的情绪状态又使其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如此恶性循环,导致学习的一些基本能力得不到发挥。让他们更加压抑和苦恼的是很多正常的活动爱好也经常因成绩差而受到干涉和限制,因此他们经常与家长或老师保持着一段距离,自己的思想或苦恼也从不轻易向别人诉说。
3.畏惧困难、学习意志薄弱
大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从初中开始就对学习有畏难情绪,他们不能正视困难,害怕困难,同时他们在学习时所用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弱,积极性偏低,学习能力也较差,由于害怕困难和失败,于是他们习惯性地选择逃避。成绩差导致他们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和疏远,如此,他们内心会产生被遗弃的失落感。通常表露出强烈的自尊心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也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显然最让他们反感的是别人的挖苦、讽刺和鄙视的眼光。他们通过逃避现实来掩饰自身知识上的缺陷。当人格不被尊重时,自尊心就会受伤害,最后导致破罐子破摔,常常会对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4.缺乏自信心而自卑心理强烈
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败的体验比较多,成绩优良的学生受表扬的体验多,这两种处境反差比较大,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常受到困惑、苦闷、失望等负面情绪困扰,逐步促使这些学生最终严重缺乏自信心。很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差,不确定自身的长处,导致自卑心理较强,自信心不足,对学习产生严重的影响。
四、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调整自身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不断促进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得到提高和心理障碍、情绪障碍的改善,对于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不可盲目地选择教学策略,需要仔细观察,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自身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8]。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可以产生歧视心理,更不能对优生产生偏袒行为和偏袒心理,需要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然需要充分鼓励,给予适当的表扬,帮助他们能够实现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追求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学习。而对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更需要积极引导,以耐心的态度寻找原因,不断开导鼓励,找到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对他们提出要求,促进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持续稳定的进步。
2.在初中阶段重视以及积极应用“一对一”帮扶的教学手段
教师重视和积极应用“一对一”帮扶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由于自身成绩较差而不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从而在学习上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又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对一”帮扶的教学策略就能够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教师可以将优秀的学生树立为榜样,同时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借助同龄人的思想优势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和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实现双方受益。“一对一帮扶”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优秀学生的互相帮助精神,培养良好的乐于助人的道德品质,在帮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不断巩固和能力的增强,更能够充分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和不懂的问题的及时解决,两者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
3.增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热情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一旦教师能够采取正确、科学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让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学习,打消心中面对学习的胆怯心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当学习较为复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的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加深对于抽象知识的印象,同时能够促进理解的深入和学习兴趣的高涨[9]。同时,个别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多智慧,从而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学习氛围当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学生的情感特征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为了降低学习困难学生的比例,教师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不断思考,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习,融入学习氛围之中,树立一种良好的学习观念。同时,教师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方法的调节,促进自身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实现,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保驾护航。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