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近年来,国家经济增长水平较为迅速,信息技术水平也不断进步,在信息化建设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成效也得以显著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与高校的综合管理能力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若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管理水平,则需要深入关注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并且相关人员需要创新思想,提升综合素养,以此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本文就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背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时期,信息技术水平飞速提升,各行业应用信息技术也实现了高效高质量的发展。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核心部门,也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信息化交流平台,提升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高校各管理数据的整合分析与共享等功能,因此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1]。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是推进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关键载体,应用信息化技术与方式,能够加强高校的管理水平。但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并且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较为片面,使得这些高校行政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所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信息化传输与交流平台,以此提升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关于行政管理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是应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利对各项社会事务执行管理活动,通常也指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等的行政事务管理内容[2]。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当前的行政管理内容与范围不断增加,涵盖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通俗而言是应用科学标准化的理念以及方式,合理把控各项事务的成本开支(例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把控高校各项事务的支出以及避免浪费而展开的管理活动,属于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其与高校的革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人通过以下几点分析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其一,行政管理是高校革新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基石。行政管理作为高校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基本保障,具体体现在高校的服务方面,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包含了高校正常运转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内容极为烦琐,但大多数和行政管理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关乎高校的正常运转,因此,行政管理的服务工作需要合理保障,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类关系、解决各类问题后,高校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二,行政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的革新与发展。高校是重要的育人机构,通过从教学、管理以及服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实施,达到育人目的,所以需要高校每个部门都能够全面地配合。高校所设立的部门较多,并且各部门间由于功能职责的不同,工作方法、特点、内容、主要负责人等均会存在差异,所以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各部门间发生冲突矛盾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为处理这些问题,则需要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的协调与沟通,以减少内部矛盾,从而能够确保高校各部门的稳定运行,能够共同为实现育人目标而相互配合。这同时是新形势下推动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
其三,行政管理工作结果是高校革新发展的重要参考。当前的教育,发展速度是极快的,并且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变化,这造成高校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内容相对增多,同时也较为烦琐。在此背景下,亟需高校领导发挥行政管理的重要价值,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后,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从而可以使领导人员及时了解状况,并作出重要决策,以行政管理的参考性价值分析,为制定高校革新发展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促进教育现代化管理与发展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育事业管理工作中,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快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进创新[3]。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是当下教育工作中普遍应用的先进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信息化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教育现代化管理与发展。高校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高校学生以及其他事务实施科学有效管理,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高校实现良好的发展。
2.有助于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让学生在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能够更加良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发展成就[4]。当下是信息化时代,要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就应加强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化发展。当前高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而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主要体现,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3.是高校落实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只有高校工作进入到现代化管理模式中,高校管理质量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理的合理化。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施数据信息采集、数据信息整理以及数据信息传输,促进办公实现自动化,促使高校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其次,数据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替代传统的人力工作模式,通过建立校园网络全面采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比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数据信息,并且建立数据库。
另外,文档资料的科学化。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突破了传统的人工以及纸质记录工作模式,避免了由于记录内容缺失、文字内容错误等问题导致的文档资料质量低的问题。
最后,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数据信息资源的应用更加便利,而一些数据信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传输与交流,例如在专业设置、行政划分等方面可以应用互联网传输相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问题
1.信息化建设中缺少科学思想的指导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取信息化技术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科学便利精准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5]。当下高校一些部门为了汇总教育相关信息会应用适合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用以提升质量。但是由于在具体工作管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系统之间集成化程度较低,而且数据信息的交换和传输标准不一致,造成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效率低、速度慢、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和共享,而这会导致管理系统运行较为混乱,工作难以顺利落实。
2.信息化建设中智能化水平较低
要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那么首先应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是一些高校或者下属学院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高,没有重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而只是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的目标,将建立网站作为体现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标准,忽视了对于使用效率以及使用质量的评测,一些教师或者管理层会认为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效果小,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这是一种工作负担。在高校网站中会时常发现相关的信息内容更新慢、内容较为陈旧,而且点击率不高,由此可以得知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且也不符合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3.信息化人才缺乏
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管理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避免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信息化系统建设增加了信息内容数量,并且被处理的对象数量也在增加,会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增多,导致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加重[6]。
如果应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相关工作以后,工作量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却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针对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处理,这样可以节省出时间用于数据信息的分析,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具体落实中,管理人员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往往更加注重于手工操作,没有及时学习新的技术,而高校对于新型人才的引进没有予以重视,导致信息化人才缺乏。
四、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具体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
如果要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那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应积极引导相关人员学习先进的行政管理观念。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并非独立的系统,管理系统建设涉及人员、设施、设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应全面考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社会系统。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由学校管理层主导统一布局并进行科学管理,不但要注重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而且还应从全局实施系统设计,部分优化不能替代整体优化,需要以发展作为目标以及推动力,逐渐落实信息化建设,并且获得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提高关注度才有助于信息化建设。
另外,学校还应设立信息化管理小组,并且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学者辅助建立信息化建设决策以及协作机制,专家学者要发挥重要的决策辅助作用,对于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实施统一规划以及科学协调,以此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同时,高校各部门应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确定责任人,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
2.获得经费支持,为管理工作创造软硬件条件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一些资金,所以在建设以前应科学制定预算和应用范围,制定信息化专项资金应用标准[7]。一般情况下,由于一些硬件设施设备的采购需要一次性投入,在制定预算时,如果没有软件以及其他设备相关的费用,则会被忽视。但是,通过分析具体情况可以得知系统建设的总投入总支出中,软件费用占据较大比重,一般会超过50%,体现了软件投入以及制定预算的重要性[8]。所以,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务情况制定阶段性计划,依据具体的程序步骤逐步实现软件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另外,高校还应对于相关的项目加强统筹管理,逐渐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维护外包机制,以提升资金利用率。同时,高校还应设立资金管理小组,加强对于相关资金费用的管理,应对于支出做好记录,以确保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3.建设完善数据库,运用信息化思维解决问题
高校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执行统筹管理、分级执行、不断完善的程序促进工作落实。另外,还需要对于学校既有的软件硬件进行深入的开发,应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实时有效维护,在平台中、部门中、学院中实现良好交流协作,互通互联。对于学校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提高信息精准度,应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以此获得更加准确开放的数据信息,建立可供高校全范围内所使用的数据库,提升信息传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时性,逐渐提高学校服务管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提高高校的现代化管理质量与水平,那么需要注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应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还应明确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完善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包括转变管理观念,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获得经费支持,为管理工作创造软硬件条件、建设完善数据库,应用信息化思维解决问题,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成效,为高校管理工作以及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背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新时期,信息技术水平飞速提升,各行业应用信息技术也实现了高效高质量的发展。行政管理部门作为高校的核心部门,也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了信息化交流平台,提升了工作效率,促进了高校各管理数据的整合分析与共享等功能,因此信息技术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1]。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是推进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关键载体,应用信息化技术与方式,能够加强高校的管理水平。但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并且一些相关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较为片面,使得这些高校行政管理水平难以提升,所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现实情况,制定信息化传输与交流平台,以此提升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
一、关于行政管理以及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是应用国家所赋予的权利对各项社会事务执行管理活动,通常也指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等的行政事务管理内容[2]。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当前的行政管理内容与范围不断增加,涵盖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通俗而言是应用科学标准化的理念以及方式,合理把控各项事务的成本开支(例如人力、物力、财力等),杜绝浪费现象的出现。
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把控高校各项事务的支出以及避免浪费而展开的管理活动,属于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其与高校的革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人通过以下几点分析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其一,行政管理是高校革新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基石。行政管理作为高校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基本保障,具体体现在高校的服务方面,由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包含了高校正常运转过程中的各项事务,内容极为烦琐,但大多数和行政管理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同时也关乎高校的正常运转,因此,行政管理的服务工作需要合理保障,只有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类关系、解决各类问题后,高校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其二,行政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的革新与发展。高校是重要的育人机构,通过从教学、管理以及服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实施,达到育人目的,所以需要高校每个部门都能够全面地配合。高校所设立的部门较多,并且各部门间由于功能职责的不同,工作方法、特点、内容、主要负责人等均会存在差异,所以在日常工作开展中,各部门间发生冲突矛盾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为处理这些问题,则需要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全面的协调与沟通,以减少内部矛盾,从而能够确保高校各部门的稳定运行,能够共同为实现育人目标而相互配合。这同时是新形势下推动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
其三,行政管理工作结果是高校革新发展的重要参考。当前的教育,发展速度是极快的,并且教育形势也在不断变化,这造成高校领导以及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内容相对增多,同时也较为烦琐。在此背景下,亟需高校领导发挥行政管理的重要价值,及时掌握各类信息后,进行收集分析与整理,从而可以使领导人员及时了解状况,并作出重要决策,以行政管理的参考性价值分析,为制定高校革新发展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二、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促进教育现代化管理与发展
教育的信息化是指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教育事业管理工作中,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从而加快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进创新[3]。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是当下教育工作中普遍应用的先进教育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信息化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我国高校行政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教育现代化管理与发展。高校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高校学生以及其他事务实施科学有效管理,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推动高校实现良好的发展。
2.有助于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高校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人才,让学生在社会发展中作出贡献,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能够更加良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我国社会发展成就[4]。当下是信息化时代,要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就应加强注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现代化发展。当前高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而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主要体现,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3.是高校落实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逐渐实现现代化管理,只有高校工作进入到现代化管理模式中,高校管理质量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管理的合理化。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施数据信息采集、数据信息整理以及数据信息传输,促进办公实现自动化,促使高校管理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信息。
其次,数据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替代传统的人力工作模式,通过建立校园网络全面采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比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数据信息,并且建立数据库。
另外,文档资料的科学化。行政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突破了传统的人工以及纸质记录工作模式,避免了由于记录内容缺失、文字内容错误等问题导致的文档资料质量低的问题。
最后,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背景下,数据信息资源的应用更加便利,而一些数据信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传输与交流,例如在专业设置、行政划分等方面可以应用互联网传输相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问题
1.信息化建设中缺少科学思想的指导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取信息化技术为高校师生提供更加科学便利精准的服务,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5]。当下高校一些部门为了汇总教育相关信息会应用适合的信息管理系统,例如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用以提升质量。但是由于在具体工作管理方面没有统一标准,系统之间集成化程度较低,而且数据信息的交换和传输标准不一致,造成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效率低、速度慢、效果不理想,难以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和共享,而这会导致管理系统运行较为混乱,工作难以顺利落实。
2.信息化建设中智能化水平较低
要促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那么首先应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是一些高校或者下属学院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高,没有重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重要性,而只是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管理的目标,将建立网站作为体现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标准,忽视了对于使用效率以及使用质量的评测,一些教师或者管理层会认为信息化建设投入大,效果小,相关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这是一种工作负担。在高校网站中会时常发现相关的信息内容更新慢、内容较为陈旧,而且点击率不高,由此可以得知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而且也不符合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3.信息化人才缺乏
信息化管理与传统管理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行政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避免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信息化系统建设增加了信息内容数量,并且被处理的对象数量也在增加,会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增多,导致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加重[6]。
如果应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相关工作以后,工作量虽然没有改变,但是却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针对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处理,这样可以节省出时间用于数据信息的分析,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具体落实中,管理人员由于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往往更加注重于手工操作,没有及时学习新的技术,而高校对于新型人才的引进没有予以重视,导致信息化人才缺乏。
四、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具体策略
1.转变管理观念,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
如果要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那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应积极引导相关人员学习先进的行政管理观念。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并非独立的系统,管理系统建设涉及人员、设施、设备、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应全面考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社会系统。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由学校管理层主导统一布局并进行科学管理,不但要注重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而且还应从全局实施系统设计,部分优化不能替代整体优化,需要以发展作为目标以及推动力,逐渐落实信息化建设,并且获得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提高关注度才有助于信息化建设。
另外,学校还应设立信息化管理小组,并且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学者辅助建立信息化建设决策以及协作机制,专家学者要发挥重要的决策辅助作用,对于工作小组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实施统一规划以及科学协调,以此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同时,高校各部门应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确定责任人,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职能作用。
2.获得经费支持,为管理工作创造软硬件条件
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一些资金,所以在建设以前应科学制定预算和应用范围,制定信息化专项资金应用标准[7]。一般情况下,由于一些硬件设施设备的采购需要一次性投入,在制定预算时,如果没有软件以及其他设备相关的费用,则会被忽视。但是,通过分析具体情况可以得知系统建设的总投入总支出中,软件费用占据较大比重,一般会超过50%,体现了软件投入以及制定预算的重要性[8]。所以,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务情况制定阶段性计划,依据具体的程序步骤逐步实现软件硬件的信息化建设。
另外,高校还应对于相关的项目加强统筹管理,逐渐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完善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维护外包机制,以提升资金利用率。同时,高校还应设立资金管理小组,加强对于相关资金费用的管理,应对于支出做好记录,以确保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3.建设完善数据库,运用信息化思维解决问题
高校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执行统筹管理、分级执行、不断完善的程序促进工作落实。另外,还需要对于学校既有的软件硬件进行深入的开发,应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实时有效维护,在平台中、部门中、学院中实现良好交流协作,互通互联。对于学校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提高信息精准度,应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以此获得更加准确开放的数据信息,建立可供高校全范围内所使用的数据库,提升信息传输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实时性,逐渐提高学校服务管理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如果要提高高校的现代化管理质量与水平,那么需要注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应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信息化建设对于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并且还应明确信息化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完善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包括转变管理观念,加快实现信息化管理、获得经费支持,为管理工作创造软硬件条件、建设完善数据库,应用信息化思维解决问题,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成效,为高校管理工作以及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