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浏览
摘要:手机依赖症是常见的现代病之一,大学生群体性质特殊,相对来说,生活自由度更高,上课时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手机依赖倾向。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现象十分普遍,使得学习效率大幅度下降。本篇文章对如何有效管控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例如,哪种app使用频率较高,哪类学生手机依赖症现象更严重,调查结果显示,与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相关的因素非常多,例如自我控制能力、抵抗诱惑能力等。
关键词:控制 大学生 手机 依赖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手机和类似的智能设备例如平板、游戏机,Kindle等是21世纪几乎人手必备的产品,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手机功能愈发强大,集聊天,购物,游戏,娱乐为一体,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本篇文章主要研究课题是如何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因此,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学生群体十分特殊,相对于社会人员来讲,空余时间更多,课程大多排布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大学生手机持有率高达百分之百,而出现手机依赖症现象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性成瘾,主要是指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为降低手机对学生的影响,文章对造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几种因素进行了解,并提出改进建议[1]。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的现象,此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常见。通过对大学校园内走访、观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手机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长较长。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休息还是娱乐、吃饭或者聊天,学生们的目光都聚集在手机上,几乎日常生活完全无法离开手机。从现实环境来看,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本身就在不断加深,过去手机作为通信产品功能单一,而目前手机包含了社交软件等,支付方式也发生极大变化,几乎涵括了人们日常交际生活所需的一切功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既便捷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同样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程度提高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若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便不容易有手机依赖症;而想法自制性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越严重。部分研究学家认为,学生是否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会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从这个方向看,手机依赖症程度高低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联[2]。
二、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影响
1.大学生冲动控制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人格分为高趋高避型人格,低驱低避型人格等几种,高趋进性人格同样存在高回避性的问题,直白来讲,趋进性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对某类事件有冲动行为,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但很难接受打击,一旦遭受巨大挫折,容易出现逃避心理。这种高逃避心理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厌恶正常社交,而是选择手机进行网络沟通,提高心理补偿,长此以往,造成较为严重的手机成瘾问题。而趋进性较低的人格虽然平时看起来温吞,对活动的兴趣远低于高驱高避人格,但面对挫折时,回避性也低,两种人格均有利弊,单从手机依赖症这个角度来看,具有高冲动性特征的大学生更容易选择网络交流,手机机依赖程度更深。总结来讲,冲动控制水平越高的学生,越不容易出现手机依赖。
2.大学生专注学习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手机依赖程度深浅受到大学生专注学习水平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但调查研究发现,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学习更加轻松,9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校园对学习的付出远远低于高中阶段。研究学家认为,越专注学习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越低,从实际来看,也符合这种预测。我们将学生对某一事件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目的性强,需要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不易被外界因素干扰;而无意注意则更加放松,不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处于无意注意阶段,那么投入在学习中的精力越少,越容易被手机吸引。
3.大学生节制娱乐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随着时代进步,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目前包括多类项目,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均可以使用手机完成,甚至连娱乐生活也是通过手机完成的。手机包括游戏、音乐、电影、短视频等丰富的娱乐功能,尤其是近些年短视频的兴起更是让大部分人手机依赖症状不断加深。研究发现,对娱乐注意力越低的学生手机依赖症更轻微,因此认为大学生节制娱乐的水平可直接影响手机依赖水平。
4.大学生抵制诱惑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是比较特殊的,其刚刚脱离生活、学习习惯严格的高中,刚刚跨过18岁的分界线,对社会、对外界的好奇心非常重,部分大学生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受到花花世界的影响很难控制欲望。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底线鲜明,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好奇心强,更容易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导致学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另外,大学校园里存在着极大一批仍然无法认知个人身份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压力过大,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吸引,将注意力转移至手机,长期以往手机依赖症愈发严重[3]。
5.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
部分研究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手机依赖症越严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越低,尤其是与非手机依赖者相比,依赖症重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视力模糊、身体疲劳、睡眠质量差、亚健康状态严重等病症,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缺乏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部分学生甚至会通宵玩手机,第二天状态极差,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等不良现象。
6.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多是由聚会、面谈等实际交流完成,手机的出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微信中语音聊天等新形式的出现帮助人们即使不处在同一区域,也可以随时沟通,但过于沉迷手机的大学生不愿意进行实际交流,忽略朋友、同学、亲人,只和网友聊天,影响正常人际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原因
1.人格特征
部分研究学家认为,人格特征的区别是学生依赖手机程度深浅的一类影响因素,具有外倾性和神经质特点的人格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现象。神经质人格也就是情绪性丰富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格来讲,更容易处于焦虑、敏感状态下,面对面地交谈对于这类人格的大学生来讲更像是一种负担,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与网友或朋友交谈,长此以往,手机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外向性的人格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症是由于这类个体通常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喜欢交朋友,并且具有非常优秀的沟通交流能力,这种优秀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扩大人际圈,但同时也会造成手机依赖症[4]。
2.自我控制能力差
空闲时间多、自制能力差导致部分大学生受到手机吸引,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
3.厌学情绪
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课程来讲专业性更强,知识更丰富、更广泛,但同时也存在课程难学,尤其是高数、金融、物理等学科难度系数高,兴趣不高的同学会认为课程枯燥,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通常这种厌学情绪的出现,伴随着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
4.外在原因
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但受到我国应试环境教育影响,多数学生存在大学校园是放松的地方这种错误观,导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放松自己,沉迷手机,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最终导致严重的手机依赖。
5.社会原因
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是造成学生手机依赖症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手机功能不断丰富和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愈发丰富,部分企业和网络运营商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推出各类娱乐活动、优惠套餐等,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更难脱离手机吸引。 家庭原因 部分观点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受到家庭因素影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多数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可能会忽略学生心理感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只能通过手机获得安慰,长此以往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症。另外,部分家长可能存在学生进入大学就成为独立个体的心理,更多关注物质生活,忽略精神关注,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学生手机依赖症状加重。
四、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措施
1.学校层面
大学生作为独立群体拥有使用手机的权利,学校无法像初高中一样,完全禁止学生携带或使用手机,但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有效控制,逐渐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1)购入手机存放袋。学校应明令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各科教师应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入手机存放袋内。(2)加强课堂监督。相对初高中,大学科研任务多、成绩压力小,因此大多大学教师不会严格管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只是稍加提醒,但从多方面考虑,学校应尽量通过课堂监管或视频监控等方式,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概率,并且还可以设置考核内容,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避免了课堂玩手机现象的发生。(3)手机依赖症危害讲座,或者是答题竞赛的活动的举报可提升学生对手机依赖症的深刻认识,从学生自身降低手机依赖症程度。
2.任课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指导者相对学生来讲自我控制能力更强、对手机依赖程度也相对浅。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也应该遵循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个体。具体来说,为缓解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避免课堂玩手机现象频发,任课教师可适当选用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授,如采用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其次,教师应多关注大学生上课状态,提出严格规定。例如:若发现课堂玩手机可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等。
3.辅导员层面
大学生课程安排自由,学生可以自行安排空闲时间,几乎除了上课时间,不会与各科老师有过多交流,从总体来看,辅导员是大学生交流次数最多、最亲近的老师,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做好辅导员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5],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大学辅导员一般都具备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心理约谈。辅导员可通过观察班内情况明确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对依赖行为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约谈,了解学生手机依赖症严重的具体成因,做好心理辅导,逐步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2)部分学生对教师说教有很严重的抵触情绪,辅导员可借助新兴科技或网络设备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成为朋友,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可选择微博、抖音等短视频交流平台发布宣讲视频。(3)举办丰富的课后娱乐活动,如以手机依赖严重危害为专题引导学生做PPT、小组合作作业、课堂宣讲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手机依赖症的不良影响,从自身加强自制力,减少手机依赖。(4)提出严格规定,制定班规,明令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另外还可以选择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惩罚方式加强管理力度。 社会加强监管 社会各界同样是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重要指导者之一。全社会加大监管力度,弱化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可以通过以下方案:首先,控制手机依赖症源头,强化网络监管。具体来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平台宣传具有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意识,做好舆论管控,净化网络空间,避免黄赌毒网页出现。其次,通过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在内学生群体使用较多的网络平台指出手机依赖症的危害,贴近学生生活,倡导积极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念。最后,教育部门与其他多个部门相联合,提出手机依赖预警,针对一些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提出使用时长要求,解决手机依赖症日益严重的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大学生群体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普遍存在自制力较差,对社会认知程度过低等等问题,过度依赖手机既影响自身学习,也可能沾染恶习。学校应加强管理引导,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不断优化课堂模式。例如,采用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或者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降低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大学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做好课程排布,明确教育初心,加强技能训练,同时辅助思政课程,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已是具有较高判别能力的成年人,应不断提升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关键词:控制 大学生 手机 依赖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手机和类似的智能设备例如平板、游戏机,Kindle等是21世纪几乎人手必备的产品,同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手机功能愈发强大,集聊天,购物,游戏,娱乐为一体,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本篇文章主要研究课题是如何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因此,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大学生群体十分特殊,相对于社会人员来讲,空余时间更多,课程大多排布自由,使用手机的时间更长。大学生手机持有率高达百分之百,而出现手机依赖症现象的学生不在少数,这实际上是一种行为性成瘾,主要是指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为降低手机对学生的影响,文章对造成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几种因素进行了解,并提出改进建议[1]。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普遍存在手机依赖程度不断上升的现象,此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常见。通过对大学校园内走访、观察了解到,大学生在校期间手机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长较长。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下、休息还是娱乐、吃饭或者聊天,学生们的目光都聚集在手机上,几乎日常生活完全无法离开手机。从现实环境来看,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本身就在不断加深,过去手机作为通信产品功能单一,而目前手机包含了社交软件等,支付方式也发生极大变化,几乎涵括了人们日常交际生活所需的一切功能。手机功能的不断丰富,既便捷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同样也带来了手机依赖程度提高的负面影响。
1.大学生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
科学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与手机依赖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若大学生有较高的自我控制水平,便不容易有手机依赖症;而想法自制性较差的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越严重。部分研究学家认为,学生是否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会影响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从这个方向看,手机依赖症程度高低与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之间存在密切关联[2]。
二、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影响
1.大学生冲动控制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根据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生人格分为高趋高避型人格,低驱低避型人格等几种,高趋进性人格同样存在高回避性的问题,直白来讲,趋进性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对某类事件有冲动行为,成功的欲望更强烈,但很难接受打击,一旦遭受巨大挫折,容易出现逃避心理。这种高逃避心理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厌恶正常社交,而是选择手机进行网络沟通,提高心理补偿,长此以往,造成较为严重的手机成瘾问题。而趋进性较低的人格虽然平时看起来温吞,对活动的兴趣远低于高驱高避人格,但面对挫折时,回避性也低,两种人格均有利弊,单从手机依赖症这个角度来看,具有高冲动性特征的大学生更容易选择网络交流,手机机依赖程度更深。总结来讲,冲动控制水平越高的学生,越不容易出现手机依赖。
2.大学生专注学习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手机依赖程度深浅受到大学生专注学习水平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就是学习,但调查研究发现,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学习更加轻松,9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校园对学习的付出远远低于高中阶段。研究学家认为,越专注学习的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越低,从实际来看,也符合这种预测。我们将学生对某一事件的注意力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目的性强,需要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不易被外界因素干扰;而无意注意则更加放松,不需要较强的意志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处于无意注意阶段,那么投入在学习中的精力越少,越容易被手机吸引。
3.大学生节制娱乐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随着时代进步,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信工具,而是朝着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目前包括多类项目,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均可以使用手机完成,甚至连娱乐生活也是通过手机完成的。手机包括游戏、音乐、电影、短视频等丰富的娱乐功能,尤其是近些年短视频的兴起更是让大部分人手机依赖症状不断加深。研究发现,对娱乐注意力越低的学生手机依赖症更轻微,因此认为大学生节制娱乐的水平可直接影响手机依赖水平。
4.大学生抵制诱惑水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是比较特殊的,其刚刚脱离生活、学习习惯严格的高中,刚刚跨过18岁的分界线,对社会、对外界的好奇心非常重,部分大学生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受到花花世界的影响很难控制欲望。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底线鲜明,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但好奇心强,更容易尝试新鲜事物的心理导致学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另外,大学校园里存在着极大一批仍然无法认知个人身份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生活,压力过大,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吸引,将注意力转移至手机,长期以往手机依赖症愈发严重[3]。
5.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危害
部分研究学家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手机依赖症越严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越低,尤其是与非手机依赖者相比,依赖症重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视力模糊、身体疲劳、睡眠质量差、亚健康状态严重等病症,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时间使用手机,缺乏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部分学生甚至会通宵玩手机,第二天状态极差,甚至出现逃课、挂科等不良现象。
6.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多是由聚会、面谈等实际交流完成,手机的出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微信中语音聊天等新形式的出现帮助人们即使不处在同一区域,也可以随时沟通,但过于沉迷手机的大学生不愿意进行实际交流,忽略朋友、同学、亲人,只和网友聊天,影响正常人际交往。
三、影响大学生依赖手机的原因
1.人格特征
部分研究学家认为,人格特征的区别是学生依赖手机程度深浅的一类影响因素,具有外倾性和神经质特点的人格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现象。神经质人格也就是情绪性丰富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格来讲,更容易处于焦虑、敏感状态下,面对面地交谈对于这类人格的大学生来讲更像是一种负担,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手机与网友或朋友交谈,长此以往,手机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外向性的人格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症是由于这类个体通常具有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喜欢交朋友,并且具有非常优秀的沟通交流能力,这种优秀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扩大人际圈,但同时也会造成手机依赖症[4]。
2.自我控制能力差
空闲时间多、自制能力差导致部分大学生受到手机吸引,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电影等娱乐活动。
3.厌学情绪
大学课程相对于初高中课程来讲专业性更强,知识更丰富、更广泛,但同时也存在课程难学,尤其是高数、金融、物理等学科难度系数高,兴趣不高的同学会认为课程枯燥,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通常这种厌学情绪的出现,伴随着严重的手机依赖现象。
4.外在原因
学生成长环境不同,但受到我国应试环境教育影响,多数学生存在大学校园是放松的地方这种错误观,导致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放松自己,沉迷手机,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最终导致严重的手机依赖。
5.社会原因
社会的高速发展也是造成学生手机依赖症不断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随着手机功能不断丰富和移动互联网的进步,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愈发丰富,部分企业和网络运营商以大学生为主要群体推出各类娱乐活动、优惠套餐等,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更难脱离手机吸引。 家庭原因 部分观点认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受到家庭因素影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多数学生家长忙于工作可能会忽略学生心理感受,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只能通过手机获得安慰,长此以往更容易出现手机依赖症。另外,部分家长可能存在学生进入大学就成为独立个体的心理,更多关注物质生活,忽略精神关注,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学生手机依赖症状加重。
四、有效控制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措施
1.学校层面
大学生作为独立群体拥有使用手机的权利,学校无法像初高中一样,完全禁止学生携带或使用手机,但可以通过多种措施有效控制,逐渐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1)购入手机存放袋。学校应明令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各科教师应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将手机放入手机存放袋内。(2)加强课堂监督。相对初高中,大学科研任务多、成绩压力小,因此大多大学教师不会严格管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问题,只是稍加提醒,但从多方面考虑,学校应尽量通过课堂监管或视频监控等方式,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概率,并且还可以设置考核内容,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避免了课堂玩手机现象的发生。(3)手机依赖症危害讲座,或者是答题竞赛的活动的举报可提升学生对手机依赖症的深刻认识,从学生自身降低手机依赖症程度。
2.任课教师层面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指导者相对学生来讲自我控制能力更强、对手机依赖程度也相对浅。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也应该遵循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成为更好的个体。具体来说,为缓解学生对手机的依赖,避免课堂玩手机现象频发,任课教师可适当选用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授,如采用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其次,教师应多关注大学生上课状态,提出严格规定。例如:若发现课堂玩手机可扣除学生平时成绩等。
3.辅导员层面
大学生课程安排自由,学生可以自行安排空闲时间,几乎除了上课时间,不会与各科老师有过多交流,从总体来看,辅导员是大学生交流次数最多、最亲近的老师,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做好辅导员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手机依赖问题[5],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大学辅导员一般都具备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心理约谈。辅导员可通过观察班内情况明确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对依赖行为严重的学生,可以进行约谈,了解学生手机依赖症严重的具体成因,做好心理辅导,逐步减少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2)部分学生对教师说教有很严重的抵触情绪,辅导员可借助新兴科技或网络设备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成为朋友,以更加温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可选择微博、抖音等短视频交流平台发布宣讲视频。(3)举办丰富的课后娱乐活动,如以手机依赖严重危害为专题引导学生做PPT、小组合作作业、课堂宣讲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意识到手机依赖症的不良影响,从自身加强自制力,减少手机依赖。(4)提出严格规定,制定班规,明令禁止学生上课玩手机,另外还可以选择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惩罚方式加强管理力度。 社会加强监管 社会各界同样是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重要指导者之一。全社会加大监管力度,弱化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可以通过以下方案:首先,控制手机依赖症源头,强化网络监管。具体来讲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平台宣传具有社会主流价值的发展意识,做好舆论管控,净化网络空间,避免黄赌毒网页出现。其次,通过包括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微博等在内学生群体使用较多的网络平台指出手机依赖症的危害,贴近学生生活,倡导积极健康的手机使用观念。最后,教育部门与其他多个部门相联合,提出手机依赖预警,针对一些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提出使用时长要求,解决手机依赖症日益严重的问题。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大学生群体已经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普遍存在自制力较差,对社会认知程度过低等等问题,过度依赖手机既影响自身学习,也可能沾染恶习。学校应加强管理引导,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不断优化课堂模式。例如,采用多样化多媒体教学或者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降低手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外,大学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目标,做好课程排布,明确教育初心,加强技能训练,同时辅助思政课程,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从学生角度看,大学生已是具有较高判别能力的成年人,应不断提升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