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涉密信息系统,严禁存储、处理、传输国家秘密信息
《新教育时代》杂志
过刊浏览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好的课堂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导语设计关乎整节课的课堂节奏和情感基调。本文基于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重要原则,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技巧,并提出教师在导语设计时可以运用情境渲染、趣味故事、真实生活经验、抛出有效问题以及复盘学习内容等技巧进行新课导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DOI:
引言
课堂导语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它是衔接新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启迪学生思考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创造一种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一节课的开头印象深刻,好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一、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意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内动力,这种内动力可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提高学习效能。而课堂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师往往通过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语能够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学习状态。好的导语可以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堂教学不断推向高潮,产生良好的连锁反应。有的导语是直接为教师讲授新课作铺垫的,如果不先作这样的铺垫,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难度。如背景导语、作者导语等,可为学生后面学习课文内容作一个很好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其次,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一些恰当的、较强的信息刺激,使之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把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如果学生不能专心致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教学再用力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导语的作用就是要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良好的导语不仅可以消除学生之间的心理紧张关系,还可以使师生之间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尊重感和敬佩感。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亲近、信任、尊重、敬佩,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习效果[1]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的重要原则
1.课堂导语要合乎情理
课堂导语是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理。课堂导语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的设计要合情合理。合情即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生理、心理、生活等方面。合理即符合教育教学的理论原则,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新颖性等基本教学原则。教学导语要做到合情合理,就要注意在导入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学导语只有合情合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良好效果。
2. 课堂导语要因课制宜
教学导语要因课制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类型的课要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如新授课、过渡课、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的不同,所需要的导入也会有所区别;二是不同教学内容的课也要采取不同的导入形式。教学导语在很大程度上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导语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教学导语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也应随之变化。
3. 课堂导语要简洁概括
课堂导语不应长篇大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三言两语,直截了当,时间一般为3-5分钟。如果导语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头重脚轻,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导入新课,就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精心设计。
4.课堂导语要灵活多变
首先,课堂导入的方式要灵活多变。教师要经常变换新课导入的方式方法,注意配合交叉使用,灵活地设计导语内容。如果每堂课都使用同一种模式导入,就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了。其次,课堂导入的过程要灵活多变。在具体的导入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新的教材内容,不断调整、变换导语过程,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
1.利用情境渲染,调动学生情绪
语文教学兼具人文性与知识性,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感色彩,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根据新课的教学内容,设置特定的情景,借助音乐、画面、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引起共鸣,理解文本内容背后所表达的浓厚感情色彩。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一文的教学中,该文主要讲述了毛主席在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经过艰难的抉择,选择将毛岸英葬在朝鲜的故事。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可能无法理解毛主席选择埋葬地点时的艰难和犹豫,以及毛主席的博大胸怀[2]。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提前在网络上下载有关电影《长津湖》有关的片段视频,让学生们了解抗美援朝的时代背景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勇敢和坚毅。通过银幕上的战争场面,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们命悬一线的残酷与艰苦,正是志愿军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才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对革命英烈的崇敬之情。接着教师可以以一句“青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引导出新课学习内容。通过视频的导入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的独立和和平来之不易,激发当代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的壮志豪情。
2.利用趣味故事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重且喜爱听故事。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授课内容,将故事融入到课堂导入语中,迅速吸引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的主题为神话,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东西方经典的神话故事,如《山海经》《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教师在设计这一单元的导入语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人们习惯将传说中的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那么算到现在将近有“上下五千年”了。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很多是有文字记载。五千年前的情形是怎么样形成的呢?古迹中保存了不少的神话传说。比如古人早就探索,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人类是怎么起源的。有一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是这样说的:“宇宙原来混沌一片,里面既没有光,也没有声音。盘古用巨斧把这团混沌一劈为二,轻的气往上浮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成了地。从此天每日高出一丈地,地每日加厚一丈。一万八千年后,天已经很高,地也很厚,盘古就是屹立在天地间的巨人。”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住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跟随神话故事的引导,进入到神话传说的情景之中,并通过故事对即将学习的课文有所了解,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世界是如何起源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神和英雄如何生活?通过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
3.结合真实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陶行知说过:“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该成为教育的内容。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语文课文即是作者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师在教授一些与日常生活主题相关的课文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拉近文字与生活的距离,通过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日常生活中学生们熟悉的动物,如《猫》《母鸡》和《白鹅》。这几篇课文都是描写动物特征的,教师在设计本单元课文的课堂导语时,就可以从动物的体态特征描述出发,以你画我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猜谜热身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画出某些动物的简笔画,再让其他学生进行限时竞猜。因为这一活动设计具有比赛性质,学生们会迅速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积极地观察,猜测对应的动物。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学习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新奇感,积极投入到比赛中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你画我猜游戏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谈论自己家里的动物朋友,并简单介绍一下[3]。由于“动物”这个话题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实际接触到的,所以很容易打开话题,这对于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大有裨益,能够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学习迅速形成熟悉感,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4. 抛出有效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想要在课堂一开始就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通过问题式课堂导语来进行。问题式课堂导语即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新课前,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使学生内心产生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心理,由此顺利导入新课内容。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古诗三首》即《元日》《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本单元诗歌主题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因此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通过灯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解密,通过谜语来猜测节日,能够迅速调动起学生的答题积极性。在猜谜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过节活动”等问题。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已经进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一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了解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习俗以及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又比如,在开展《螳螂捕蝉》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来进行课堂导入, 即:“为什么平时高度警惕的螳螂在重要时刻没有注意到自己身后的黄雀呢?”“为什么黄雀不但能捉到猎物,并且还能确保自身安全?”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
5. 复盘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的导入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复盘总结以往学习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复习总结的方式作为课堂导入语,在勾起学生回顾以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当然,教师在选择复盘以往学内容作为课堂导入语时,选择的内容必须要与当前所学内容具有共性,只有这样,课堂导入语才具有有效性。其次,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新知识,并准确把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课堂引导语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和交流,从而顺利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故事三首之《秋叶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之前学习过的陆游的作品,比如《示儿》《绝句》等设计课堂导入语。但是两首诗相比较而言,《示儿》在内容和情感抒发上与本节课内容关联度更高。因此教师在设计本节课课堂导入语时,可以通过吟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带着学生回忆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想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即《秋叶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通过这一复盘学习,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往的古诗学习,回想起《示儿》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时代背景,而且能够感知到诗人陆游在创作这首诗时候的心情,并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体会诗人陆游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师通过复盘式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够让学生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快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分析理解不同文本之间相关性,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4]
结语
语文课堂导入语作为一节语文课的开篇,对整节课的课堂节奏和感情基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好课堂导入语就可以快速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但是好的课堂导入语即需要合乎课文内容,因课制宜,也不宜多分啰嗦,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灵活多变,不拘泥于一种导入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综合运用情境渲染导入、趣味故事导入、真实生活经验导入、抛出有效问题导入以及复盘学习内容导入等导入技巧。
  没有PDF文件供下载

《新教育时代》

主管: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天津电子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 长:刘锦泉

副总编辑:李伟

特约策划:吴法源

特任编辑:王若梅

编 委:刘妍

投稿电话:022-23678800

投稿邮箱:xjysdbjb@163.com